APP下载

从八大山人与梵高之对比看中西绘画的意象性与表现性

2011-08-15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40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3期
关键词:八大山人表现性中西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重庆 400000)

近些年,艺术史中有关中西绘画的讨论已经非常多了。通过实践证明,对比观察中西绘画不但要保持其特有的面貌,而且还应善于将两种绘画方式进行比较。在这里,就我国的八大山人与荷兰的梵高——两位艺术大师的成就、经历等进行对比,梳理中西绘画中表现性和意象性的交叉点。当然,中西艺术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文化、历史为背景,我们不能做牵强的连接,而应客观观察。

明末清初时期,画坛上出现了“四僧”。他们的作品重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不以再现以前画家的成就为满足,每个人的作品都具有其鲜明的艺术个性。以八大山人为例,其人生经历坎坷,怀有国破家亡之痛。作品的意境苍凉凄楚,笔墨沉郁含蓄,充满孤独之情。他的写意花鸟画奇简冷逸,强烈地抒发了遗民之情和对生命的热爱。内容形式高度统一。自从明朝灭亡以后,他的内心极为苦闷和矛盾。做为明朝的皇族后裔,他虽不满满人的入侵和统治,但对于已成的现实又显得无能为力。这种内心的痛苦无法排解和发泄,只有通过画画来解忧,诉说他心中的苦闷。他作品中描绘的小动物大都以白眼看人。这正是表达了他对清王朝的愤慨和蔑视。这正是八大山人的风格,有人说他是一座冰山,把他心中的痛楚冰冷、刺骨的传达给你。的确如此,我们通过观看他的作品了解了他的内心。他的笔触泼辣、大胆、豪放,构图新奇,造型独特。不但是他本人的风格的体现,在与同时期的摹古之风拉开距离的同时,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既与前人的绘画风格相异又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荷兰人梵高是西方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同时其作品对以后的表现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到他去世都不断地作画,留下大约八百五十件油画,和几乎同数目的素描。梵高的作品笔触异常强烈,色彩的饱和度和冲击力非常强,表达了他内心强烈的情感,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欣赏他的作品我们仿佛被带入了另一个时空,让人觉得作者笔下的所有景物都具有不同的美。如经典的《向日葵》,向日葵也称太阳花,是梵高很喜欢画的景物之一。在作品中画面以暖黄色背景烘托着如火一样的葵花,空中飘舞的花瓣分明是在舞动着画家内心的激情。强烈的笔触是那样的干脆与热烈。欣赏凡高的作品,我们看不出半点的虚伪和掩饰,他内心的感情一览无余的在你面前燃烧着。向日葵精神就是梵高一生不断追求自我的真实写照。是梵高让人们真正懂得,艺术原来可以如此直接表达作者本人的感情。

通过对八大和梵高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西绘画的差异区别和联系。与西方相比,中国绘画是抒发想象性绘画,而西方更侧重于现场性绘画。中国人在审美上侧重于一种体会到的心里头的真实。在中国绘画当中,艺术家一直关注人的内心而不是自然的科学的一种标准或者是结果。显然,这些特征我们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全部能够体会到,八大山人也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才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确立了他在美术发展史中的地位。他的作品无论山水还是花鸟全都不只是写生,而是通过他的眼睛观察,加入了他内心特有的感受,再以笔墨的形式使物体跃然纸上,在他的画中,更注重个人的阐释。这是中国绘画的意象性。这与西方的普遍的真实反映现实大为不同。当然,中西间绘画的差异远不止于此,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还有很多区别。在这里只是对中西绘画的基本表达方式做以简要的说明。生活在中国的八大山人和西方的梵高虽然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二人的作品通过对中国绘画之“意象性”和西方绘画之“表现性”的追求,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们的作品有着惊人相似之处。首先,双方的目的都是从立体空间向二维平面的改变。第二,也是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点,作品当中都加入了画家的强烈个人情感和自我感受,表现各自的主观感情和情绪。梵高虽然是从写生开始,但他的作品绝不仅仅是复制,而是通过参照客观事物,强烈的反映他内心的感情。因此,后人说他是在用生命去作画。第三,他们都极具创造精神,不以前人高度为目的。

感悟八大和梵高。首先,我们应该以画家本人的理解和感受去看他们的作品,更加注重画家本人的情感去理解作品。八大和梵高的作品都不只是复制所看到的事物,而是将看到的事物进行自己的阐释,然后再以各自的方式反映出来,这期间更加强了自我的看法。因此,我们在任何时间来欣赏二人的作品都不会感到过时、陈旧。其次,八大和梵高的作品都是力量感十足的,画面并不刻板,而且这种力量感在很多作品中都十分的强烈。

现如今,我们很多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当今的国际化的视觉艺术环境里,在飞速发展的数码电子社会里,有时似乎被挤到边缘角落。在艺术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我们有必要保持好的传统艺术的特色,但同时也非常有必要去开拓新的表现语言和形式,更好地反映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特色。中西文化艺术表面似乎有着巨大的差异,不可调和。但在具体的绘画语言形式的发展这一细节上,只要用于思考和探索,相信都会寻找到切入点。通过对八大山人和梵高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绘画的“意象性”与西方绘画的“表现性”在某个高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感谢两位大师在各自的时代为艺术做出的贡献。坚信当代的中国艺术未来在传统的高度上,一定会有更新鲜的样貌出现。

猜你喜欢

八大山人表现性中西
建构八大山人研究的知识谱系
——评朱良志先生《八大山人研究》(第二版)
清·八大山人《湖山泛舟图》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