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国音乐,促进文化相融——读何平新著《走进美国音乐——一个美国音乐文化的历史透视》
2011-08-15梁文珊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梁文珊(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一、我国美国音乐文化教育的现状
当传统的西方音乐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古希腊、中世纪、巴洛克以及古典主义时期,从而进入浪漫主义时期的时侯,美国音乐文化才在世界的另一半渐渐萌芽。尽管相比传统的西方音乐,美国音乐的起步晚了将近20个世纪,但是美国音乐的发展速度如同其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一般迅速。从最初的赞美诗开始,经过了4个多世纪,美国成为了世界的音乐文化中心。
美国音乐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如今,不管是专业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领域,美国音乐文化都引领着世界音乐的发展。许许多多优秀的美国音乐家用其敏锐的视觉与创新的技艺,为全球音乐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但是,在这个美国音乐统领世界潮流的时代,在我国依然没有很多人能真正了解美国音乐的历史;当提起格什温、科普兰时,依然不如谈论莫扎特、肖邦那样滔滔不绝;当人们为爵士乐狂热或是随迪斯科狂舞时,也不能深刻地了解它们的由来。长期以来,国内专业音乐教育都以传统的西方音乐为主,尤其侧重于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国内音乐教育普遍过于模式化。从二十世纪以来,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中心,而我国目前各艺术院校音乐基础课的教育依然未能跳出只注重学习传统西方音乐的框架,忽视了对“新”音乐的必要学习。第二,缺少优秀的美国音乐文化方面的著述。纵观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音乐类书籍,不管是翻译的还是原著的,西方音乐史类书籍均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更是不乏适合学习的教材。相比之下,有关美国音乐史的书籍则很少,能够适应普遍教学、作为通用教材的,则更是甚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关于美国音乐方面的研究以及人们的自学。
二、关于本书特点
何平教授的著作《走进美国音乐——一个美国音乐文化的历史透视》一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是一部有关美国音乐发展的论著。该书曾获得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协会2007-2008年度优秀图书评奖会一等奖。这部作品,以历史文化现象为视觉,恰如其分地抓住了美国音乐发展的动脉,通过以史带论、史论互撮的方法,清晰地阐述了美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史,并透视了美国音乐文化发展下的深层逻辑。笔者认为,这是一部颇具特点的学术性著作。其特点概括如下:
1.现象与原因的交错,原因分析综合周全
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是决定于社会各方各面的原因的综合作用。虽然美国音乐发展的历史不长,美国音乐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却是最为显著的特点。那么,为什么美国音乐在相对较短的历史时期内能产生世界上少有能匹比的多元音乐文化呢?无需置疑,这必然是美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乃至地理等历史原因相互作用的产物。
一本优秀的史学著述,在讲述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并具有较强说服力,理应将与该事件相关的原因结合进行综合性地分析。何平的《走进美国音乐》就突出验证以上观点。举一通例,书中下篇第三章第二节——“爵士乐的诞生”。作者为了讲述爵士乐诞生的来龙去脉,先是从爵士乐的发源地——新奥尔良市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背景讲起。然后通过介绍19世纪新奥尔良市的音乐社会活动引出“前爵士乐时期”。最后,解释说明“正宗迪克西兰爵士乐队”的轰动演出与录音标志着爵士乐的正式诞生。由此看来,在不到1500字的篇幅中,已经清晰地包含了众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又都是与“爵士乐诞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作者没有介绍新奥尔良市的地理位置以及发展背景,读者在读到“新奥尔良市看作是爵士乐的摇篮”时便会产生怀疑;同样,没有了“前爵士时期”新奥尔良市音乐社会活动的讲解,而是直接指出爵士乐的正式诞生是由于“正宗迪克西兰爵士乐队”的轰动演出与录音的话,认真的读者便会思考难道爵士乐的诞生是突然的历史事件?
美国音乐文化多层多面,通过单一的现象描述是很难完整地表现的。因此,在谈论美国音乐时,必须把音乐融入美国各种社会现象中才能相对周全地反映出美国音乐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该书贯穿着通过各种原因的综合分析,周全地透视文化历史的写法。
2.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评论客观且深刻
在一本史论结合的书籍中,少不了要有作者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总结或评价,以起到点睛升华的作用。读者可以根据作者总结评价的话语更好地抓住重点。但是,要使总结评价表达得客观精准,并非易事。首先,不同的人对历史会有不同层面上的理解,作者也必然会有自己对待事件的看法,因而,必须要求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抛开自身的想法就事论事。其次,语言的魅力在于产生联想。往往一个形容词范围大小的疏忽就会造成读者理解的偏差。因此,作为一本学术性著述,既要引导读者正确思考又不凝固读者的思维,评论的客观性与言语的精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对于历史的记录而言,逻辑的总结更需要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逻辑思辨能力。这两者在治史的过程上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说美国音乐历史发展并不长,历史的纵向考察难度不大,那么美国音乐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就注定了逻辑筛选的困难性。纵观《走进美国音乐》一书,作者不仅厘清了美国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还透过纵横交错历史现象寻找历史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作出客观精确的逻辑概括。仅以书中的目录为例:“美国音乐的源头——赞美诗的影响;麦克道尔——美国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艾夫斯——美国交响音乐的里程碑人物;科普兰——他写出了‘美国的音乐’;格什文——一位从‘民间’走来的作曲家。”作者通过对美国交响音乐中具有特殊影响的音乐现象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让读者在阅读目录时就能总体拿捏美国音乐历史发展的进程。
除此之外,作者在章节的安排以及历史的描述当中都糅合着精辟的总结性评论话语。其中在流行音乐开篇时那段精彩的评论就着实让笔者惊叹:“美国的流行音乐与欧洲的流行音乐有很大的不同,尽管美国18、19世纪许多抒情喜剧和白人扮演黑人的滑稽歌唱表演(美国化妆黑人游唱剧)可以追溯到巴黎的喜歌剧、意大利的滑稽歌剧以及英国的乞丐歌剧,但是美国的‘黑人歌剧’到19世纪中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美国特色的娱乐性表演了。可以这样说,美国黑人音乐直接催萌了美国流行音乐的产生,而美国流行音乐的影响,又促进了欧洲乃至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1在这段话中,作者既清晰地区别了美国流行音乐与欧洲流行音乐,又客观地突出了美国流行音乐的影响力。这样的话语,必须是作者经过大量的史料研究之后,通过思维逻辑总结才能达到的。
3.简洁与诗意的交织,语言文字引人入胜
前面提到,总结历史需要运用客观精准的语言表达。然而,在一本史学书籍中,语言的运用即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能让繁杂混乱的历史事件变得通俗易懂、简单易记;让枯燥无味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都取决于文中是否运用了恰如其分的文字。目前,许多音乐专业的学生都不重视音乐史的学习,纷纷表示音乐史学书籍枯燥乏味。无须质疑,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以及学校教育方向是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但是,一本能有助于学生自学的学术性著述,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音乐文化历史发展错综复杂,无论横向还是纵向都有许多知识点。要做到以简洁精准的文字叙述整个美国音乐文化历史过程绝非易事。作者除了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外,深厚的语言功力也绝不可少。
但凡细读过何平《走进美国音乐》的读者,大概都会发现这么一个特点——书中内容丰富,却并非如普遍历史书籍那般繁杂与冗长,语言运用简洁精准之余,字里行间还散发出幽默与机智。这,无一不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才情与严谨的治学态度。
尤其在介绍经典音乐作品时描绘性的文字,更是如散文般有着诗意的色彩,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举两通例:书中关于格什文《蓝色狂想曲》首演盛况的文字中,作者对现场音乐描绘得丝丝入扣,音乐顿时随着生动的文字在读者脑海中悠然而起。同样,作者在重点介绍格罗菲《大峡谷组曲》时,“日出”、“荒漠”、“山间小径”、“日落”、“暴风雨”五个乐章的景色随着生动的文字仿佛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纸上,使读者对音乐产生美妙地遐想。
因此,简洁且具有诗意性的语言是决定一本音乐史学著述能否具有可读性与吸引力的关键。
4.重点与概念的突出,利于知识学习与掌握
许多读者在阅读音乐史学书籍的时候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譬如,知识点定义模糊难以理解、内容过于宽泛找不着学习的切入点、章节条目过多不利于归纳记忆,诸如此类。为什么学生会产生这些困难呢?一方面,读者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方法的不妥;另一方面,著述是否利于读者的自学,也颇为重要。
笔者认为,仅从读者自学的角度出发,一本适合人们自学的学术著述,需要具备两个特征:重点内容的突出和知识点定义的清晰。目前,不少的音乐史学类书籍都有这两个方面的欠缺。有的内容十分详尽,适合史学性研究却不利于读者的自学;有的书中涉及罕见的知识点,但不作解释,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难以理解。
《走进美国音乐》在克服上述问题上作了有益的尝试:
其一,章节安排与内容编配趋于合理。作者在书中通过客观合理的筛选将美国音乐文化发展至今尤为重要的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人物,作重点的详细介绍,而相对处于次要地位的事件以及人物就相对简略作概括叙述。例如:书中对于麦克道威尔、艾夫斯、科普兰、格什文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音乐家,都单独作为一个章节从其生平经历、音乐风格、代表作品、历史贡献等方面作详细介绍。相反,如佩恩、查得威克、帕克等作曲家,就会将其放在一个共同的时代中作总体介绍。这种详略得当的写法,有助于帮助读者梳理书本知识,使其更容易掌握和记忆。
其二,音乐风格以及创作技术分析得以突出。笔者看来,理论与技术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往许多音乐史学类书籍都注重历史理论的介绍与评论,却往往忽略作品音乐风格与创作技术的重要性。该书中,作者将理论与技术两者关系处理的十分得当。在注重历史事件介绍的同时,对于音乐家风格与作品创作技术的分析也丝毫不含糊。举两个较为突出的例子:1、作者是我国研究科普兰的开拓者,他曾撰写了《科普兰与他的音乐世界》、《科普兰——他写出了“美国的音乐》等专著与多篇学术论文。在该书介绍科普兰的章节中,作者同样对科普兰的音乐风格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并且进一步地对其创作技术上的特点有更明晰的概括。这些分析能让读者从音乐本质上更深层地认识科普兰及理解他的作品。2、在“爵士乐的诞生”的章节中,作者在讲述爵士乐诞生的经过,同时也着重讲解了爵士乐的基本音乐特征。据笔者了解,目前相当多一部分青少年朋友,都喜欢欣赏爵士乐,视爵士乐歌手为偶像,无疑这种分析为他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另一方面,特殊与模糊概念的解释。仅这一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该书就像一本“字典式”的学术著述。相信有不少研读过音乐史学类书籍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阅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专有名词或稀罕、模糊的概念,而往往书中并不作明确的解释,使得读者在自学的过程中遇到不少知识盲点。以致于勤奋的读者需要大费周折去查寻答案,稍微懒惰的就会越积越多知识难点。作者在该书的写作中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文中每当提到一个少见或特殊的概念时都会加以明确解释,减少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譬如,其中关于“化妆黑人游唱剧”、“超验主义”、“叮砰巷”、“野营会”等概念,都有文字简洁但又内容详尽的解释。
除此以外,书中每个章节结束部分,作者都精心设计了思考题,这些题目非常实用,用心的读者在思考题目的过程中就能把整章的重点内容都联系起来,重温一遍。
5.历史与时尚的相融,关注信息时效性
一本优秀的学术著述,在内容的构架上应当尽可能地与时代步伐接近,这样才能让读者在书中获取与时俱进的信息,并能予以他们正确的开导与指引。
美国流行音乐发展至今,演变出千姿百态的流行音乐形式,并且各种相异的文化现象随之而生。全球不少热爱音乐的人们争相学习模仿时尚美国音乐形式。其中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学生,他们通过电视、网络各种传播途径从表面上了解到美国流行音乐。然而,许多学生非但不能通过表面现象去探析背后真正属于美国流行音乐的信息,相反片面地一味模仿其消极处,造成负面影响。
何平《走进美国音乐》下篇美国流行音乐中添加了现代内容。其中,流行音乐天后麦当娜、流行天王杰克逊等当代流行音乐人,以及各种多元化的流行音乐形式都进行了一一介绍。这些内容与当代流行音乐的潮流密切相关,因此从侧面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去接触流行音乐,同时也对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正确学习美国音乐文化,加快我国音乐教育步伐
音乐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永不止步。美国音乐目前处于世界的顶峰,它为全球的音乐界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学习美国音乐史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向前所不可缺少的一项课程。
笔者认为,何平的《走进美国音乐——一个美国音乐文化的历史透视》是目前我国较为优秀的、适时的、美国音乐史方面的学术性著作。它为美国音乐研究领域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通读全书,我们不仅清楚地了解了美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品味了美国音乐的独特韵味,也得到了一次精神的享受。书中告诉我们:美国音乐是美国式的音乐,它的成功正是美国民族精神的凝结。我们学习美国音乐史,在了解历史与欣赏作品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懂得区伪存精,取长补短,正确学习美国音乐文化背后深藏的民族精神。
笔者衷心希望,不久的将来,我国音乐教育在注重西方传统音乐教学的同时,也补上关于美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课。因为,音乐无国界,民族的既是世界的。学习美国音乐文化,吸取多元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民族音乐,更好地促进世界音乐文化的相融!
相信,这也是这本专著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注释:
1.何平.《走进美国音乐——一个美国音乐文化的历史透视》第58页.
[1]何平.《走进美国音乐——一个美国音乐文化的历史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