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食与调味品——浅谈话剧《一九七七》中老迟、爱情及追火车

2011-08-15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云南昆明650101

大众文艺 2011年13期
关键词:味精知青主食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1)

中国人三句话不离“吃”,人或物品受欢迎叫做“吃香”;见到美女谓之“秀色可餐”;小女孩乖巧伶俐,说她长得“甜”;服装颜色淡雅,说是太“素”了,黄色笑话又叫做“荤段子”,似乎讲“荤段子”能让人开荤,获得大块朵颐后的快感。王晓鹰的话剧《一九七七》甫一出场,各个版本的娱乐新闻无一例外所使用的字眼也是“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又是“吃”!

如果把《一九七七》比作一顿饭,那些知识青年就好比是一道道家常菜,而没有多少文化的老迟就是各人碗里的主食,主食和菜的混合味道就构成了一顿饭的总体味觉印象。潘志友和陈琼之间的爱情就是整顿饭的味精,只是稍作蘸染便可增加口感,高潮处的“追火车”则像是辣椒酱,或使人精神振奋,或使人潸然泪下。

一、主食——专横霸道又善解人意的老迟

革委会主任——老迟出场的时候,一只脚垫在屁股底下,另一只脚耷拉在椅子边缘上,两个胳膊分别支在桌子和椅子背上,就这样随意地坐着给知青们开会,大声地像在菜市场吆喝似地对着包裹着红布的话筒说话。这样的出场使观者给老迟留下一个大大咧咧、朴素直率的性格印象。但他又不止是大大咧咧,他的性格中还有细腻敏感的一面。当潘志友把茶缸子放在老迟办公桌上,欲走又回身时,老迟就敏锐地感觉到他有话要说。当由陈甫德冒充的招生办刘副主任与他握手后,老迟就感觉他的手指冰凉,当下就把自己的茶缸拿给他暖手。老迟粗中有细的性格渗透出来的是他粗犷外表下善良的内心。

剧中老迟的语言幽默可爱又活泼形象,符合从东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憨实和可爱的性格特征。他开会时起初摆出一副领导腔:“说归说,干归干,得干啊!昨天晚上的电影都看了吧,邓小平——那词儿咋说的?”他毕竟是没多少文化的人,对于“复出”二字并不熟稔,于是这句话中前面一直很严肃,最后半句像岔了气儿,亦正亦谐,很有喜剧效果。他想提拔潘志友做下一届三分场主任,潘志友却推托说还要再锻炼。老迟气坏了,向他挑明心迹:“狗屁!锻炼?开会的时候我就没点破你!知道为什么没点破你吗?是给你面子。知道为什么给你面子吗?是因为我在乎你。知道为什么在乎你吗?是想把这场子交给你。知道为什么交给你吗?”脏话加一连串设问,把老迟一心想培养潘志友做接班人的急切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又捎带着质朴粗粝的味道,让听者忍俊不禁。在经过陈甫德对老迟的一番“教育”后,老迟内心开始觉悟,但表面却还不想放弃三分场主任应有的威严。等到陈甫德走远后,他冲着他的背影大声地喊着:“就你当过爹!”这句话准确地表现了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既有抵触不服,又有反思觉悟。一个不伟大、不崇高却善良真实的老迟。

老迟这个人物不完美但真实饱满。他性格的复杂性集当时的历史局限和本性的善良于一身,这才符合那个时代所赋予人的秉性。老迟是整场话剧最主要的人物,所有的故事都与他有关并因他而出彩。所以我把老迟比作是主食,就像米饭跟每道菜肴都有一筷子的关系。如果《一九七七》中没有老迟这一可爱的角色,那就可想而知是多么地索然无味。

二、味精——没头没尾、无疾而终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却不是每个艺术作品中必备的主题。有人曾下过“爱情是文艺作品中的味精”这样的论调,我不能完全赞同,却在这个话剧中眼见着爱情成为味精。味精之于食物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却多食不宜,甚至有害。磨灭人性的年代爱情像味精一样是个奢侈品,求之不得,得之不全。

老迟的接班人潘志友和成分不好的陈琼的爱情没有太多铺垫,一亮相便是欲生欲死,好得不可开交。但陈琼的付出明显比潘志友要多,当陈琼知道1977年的大学录取不再是单位推荐,而是自由报名时,她激动得嘤嘤啜泣,她是那么地向往和渴望,但相比于爱情,她心里最热切的希望是一辈子跟潘志友在一起。她心里的决定是在这里找个婆家终身留在她并不喜欢的北大荒,为的是能够远远地守着他,也许有一天还能陪他说话解闷。她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了他,在那样一个男女初次牵手就能晕过去的保守时代。她跟他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与背后一片蓝色的白杨树融为一体,蓝色的白杨树渐变成红色,那不仅仅是女人的“红香点嫩色”,更象征着一种为爱牺牲的火红的精神。

潘陈爱情的结果是分道扬镳,最后陈琼和张国强走到一起此前也没有任何铺设,只是由他们的爱情结晶——张鑫源的出现默默地诉说着他们的关系。一个主动失掉了女性的贞操,一个主动地废了腿,两个都有身体残缺的人结合在一起,不知是爱,还是无奈。这样卑微又不近情理的爱情一方面是当时荒谬的时代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它在《一九七七》中充当着“味精”的作用,只是一种观者喜闻乐见的生活形态,一种缓和真实历史阴暗面的调味品,因此点到为止,不作过分渲染。

三、辣椒酱——振人心魄的“追火车”

如果说之前的剧情稍显平淡的话,年轻的知青们追赶火车争取高考报名资格的这一戏剧场面着实像辣椒酱一样让人无法抑制地心跳加速、汹涌澎湃、热泪盈眶。

月白高照的时候,准备赴考的知青们起来了,就像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一样起来了。远处火车的汽笛声不断地迫近,负责送他们去火车站的拖拉机却临时出了故障。时间的逼近迫使他们迈开双腿向火车站奔跑,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向前冲着又摔倒,撕心裂肺、歇斯底里地带着哭腔地一遍一遍地喊着“等一等,我来了!等一等,我来了!”。这个时候激昂振奋的音乐声响起,撩动着每个观者的心弦。他们奔跑又摔倒,是突破重重阻力后的奋勇向前,他们拼尽性命追赶的不仅仅是获得高考资格的火车,他们追赶的更是一种新的时代、新的精神。这是追赶青春、赢得青春、挥洒青春的辉煌仪式。每一个人或者说每一代人的青春诠释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但是那样一种血脉贲张的激情却极为相似。所有人在此触摸到了自己此刻或是曾经的火热青春的印记。

诚然,生命个体的好恶总是带有个人性格、阅历和时代背景甚至观看该剧时的心情与环境等一系列烙印,因此有时候并不那么客观理智。话剧作品也像大厨做的菜一样,众口难调。也许对于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的人来说,他们会从中忆起曾经挥洒过激情青春的点点滴滴,触动他们饱经沧桑却易感柔软的内心。正如王晓鹰说话剧《一九七七》是一代人的青春祭。但是我始终认为,好的戏剧,乃至好的艺术作品,是不分时代、种族和环境的,它是能引起全人类普遍情感共鸣和心灵共振的作品。如果它只能勾起一部分人或者说特定人群的观剧兴趣,那么它必然有其内在局限性,需要更臻完善。

[1]谭霈生.谭霈生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喻荣军.那年一九七七[J].2010,(1).

猜你喜欢

味精知青主食
味精究竟是不是“害人精”?
聪明吃主食
晚餐该不该吃主食?
一顿没有“主食”的晚餐
难忘知青岁月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宝贝爱主食
味精有毒论不可信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
难忘的知青往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