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吾尔族赛乃姆舞蹈艺术动态切入法分析

2011-08-15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大众文艺 2011年13期
关键词:维族维吾尔族舞蹈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引言

“赛乃姆”一词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意为“美丽的偶像”,亦可用来作为美丽的姑娘的名字。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将由手鼓奏出34 冬•大 0冬大 | 冬冬 大||,称作“赛乃姆泰克特”(意为“赛乃姆节奏”),沿用这种民间舞蹈被统称为赛乃姆舞蹈2。

赛乃姆的历史非常久远,流行的范围十分广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的存在影响了“十二木卡姆”的形成。赛乃姆舞蹈的表演多在喜庆佳节或歌舞晚会上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所有的观众围圈席地而坐,舞者就在圈中形成的空地上来表演。赛乃姆的表演形式非常丰富,有独舞、双人对舞、三五成群的集体舞或在舞蹈进行中穿插即兴表演。赛乃姆在表演时多采用民歌素材作为乐曲的引子,之后是若干个歌舞曲,曲子在演奏中的速度是不断加快的过程,越来越快直至最后进入舞段的高潮并都是以欢快的终曲结束。

下面我将用动态切入法分析赛乃姆的风格特点,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将维吾尔民族的民俗风情做一个深入的研究分析,以将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一、特定层次

赛乃姆舞蹈没有特定的舞蹈程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头、肩、手腕、腰、小腿部分的运作和巧妙的配合上。如头部有移颈、摇头;手腕动作有绕腕、翻腕、揉腕等;腰的部分有胸腰、侧腰、后腰;小腿部分的动作就更为丰富,如点、踢、跺、辗、转等。高潮时,舞者一腿跪蹲,手在腹前击掌耸肩,然后双手向下打开成右手抬至头上方绕腕,左手指扶于膝上,轻轻移颈二次。这组动作有拍掌、耸肩、绕腕,而最后的移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次赛乃姆在步伐上的特点是膝盖既有控制又不僵硬,小腿灵活轻巧,和鼓点结合紧密。赛乃姆的主要步伐是三步一抬(前三步),脚步平稳,略有微颤。走第四步时动力腿脚掌蹭着地向后小踢,显得步法非常干脆、灵巧。

二、多种因素对赛乃姆的形成影响

1.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a、自然环境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与高山环抱、喻称“三山夹二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湿气不易进入,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透过赛乃姆产生的自然环境,不难看出此处与外界的沟通不是很便利,然而由于有多种民族的聚居形成了热情好客积极乐观的民族心理,这些都是对赛乃姆舞蹈文化形成的积淀。

b、社会结构形成以及民族心理特征

新疆原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13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现在还有其余东乡族、壮族、撒拉族、藏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等47个民族。多民族的聚居现象影响了维族人的心理特质,他们热情好客,对待生活乐观积极,民族凝聚力十分的强。

c、语言以及宗教信仰

维族人民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属于阿尔泰语系,是突厥语族下属的一个重要民族,语言文化的形成为维族舞蹈文化独特的风格特点提供了可能。新疆是多宗教地区。主要宗教有伊斯兰教、喇嘛教(藏传佛教)、佛教、基督教,等其中伊斯兰教为维吾尔、哈萨克、回、等10多个民族所信奉。伊斯兰教在新疆社会生活中有着较大的影响。新疆宗教组织主要有伊斯兰教协会、伊斯兰经学院和佛教协会等3。伊斯兰教在维族地区的重要地位对维族人民的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其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自然少不了伊斯兰教的宗教因素。

2.从微观角度来看

a、赛乃姆的社会功能

赛姆是维吾尔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喜庆佳节以及举行婚礼和亲友欢聚时都要举行麦西来甫晚会,都要跳赛乃姆。每次由村里一家做东道主,同村的男女老少一起参加,晚会的主要活动就是跳赛乃姆,并穿插传送碗花、酒杯、腰带等游戏,有时也演唱木卡姆,猜谜语、吟诗等。表演赛乃姆时,大家围成圆圈,乐队聚在一角伴奏,群众拍手唱和。舞者不唱,伴唱者以婉转动听的歌声,除演唱群众熟悉的歌曲外,还用旧曲调即兴编新词,描绘当场的情景,表达大家的欢乐心情。解放后,随着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广大维吾尔族劳动妇女多能在群众性的场所跳赛乃姆了4。

b、场地、服装道具、舞者形体特征等

赛乃姆表演的场地多是在宽阔的广场,由观众围圆席地而坐形成的中间圆形空地就是表演者们的表演场地。赛乃姆的表演服装没有特定的要求,多是在喜庆佳节时的艳丽的衣服。赛乃姆舞蹈深情、优美,身体各部位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形体特征多为抒情、稳健、风味浓郁。

三、对赛乃姆的纵横探索

1.从横向的视角来分析

与其他少数舞蹈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维族舞蹈的风格性极强,维族人民热爱舞蹈热爱生活的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赛乃姆是维族重要的自娱性舞蹈,与音乐结合较为紧密,都是欢乐的舞蹈,舞蹈的情绪由愉快到欢乐逐步放大,最后以高潮结束。赛乃姆也因流传的地域不同而风格迥异,伊犁地区舞姿轻快、潇洒;喀什地区舞姿深沉、优美,并时常模拟雄鹰等姿态;哈密地区的舞姿平稳、风趣,这些赛乃姆的存在已经成为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

2.从纵向的视角来分析

赛乃姆经过了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再次其中它随着维吾尔人民审美的需要,又渐渐衍化出“盘子舞”、“萨帕依舞”、“它石舞”、“木勺舞”、“萨玛瓦尔舞”、“油灯舞”以及“阿图什舞”和“赛兰舞”(即“游园舞”)等有一定技巧难度和表现行较强的舞蹈,将赛乃姆舞蹈文化不断拓展,内容逐渐丰富。

四、对赛乃姆舞蹈内在规律的深入研究

对赛乃姆的内在规律探究也就是为了分析赛乃姆的现实生活意义。据说赛乃姆最初是“美女佛”的意思,产生于佛教兴盛时期,现在还流行着以下一首民歌:“当初哪有着美丽的世界。古代的哈密就开始有了赛乃姆的舞蹈形式,现在哈密赛乃姆的基本形式为:先由哈密艾捷克(俗称胡胡子)演奏如泣如诉的悲哀乐曲;节奏由慢速、中速转快速,有些中间加有歌唱;鼓乐齐鸣,以热烈轻快、场面壮观的舞蹈结束。当人们干活劳累或思念友人时就会跳起赛乃姆,以消愁解闷。在婚嫁迎亲,逢年过节,或举行麦西来甫等娱乐聚会时,赛乃姆,更可将欢乐的场面推向高潮。总之,赛乃姆舞蹈文化艺术在不同程度上都使过去和现在的维吾尔族文化和中华文化增添了夺目的光彩,成为重要的精神财富。人民解放后,随着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广大维吾尔族劳动妇女都能在群众性的场所跳赛乃姆了。

注释:

1.金秋《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民族出版社,2009.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

3.http://baike.baidu.com/view/2824.htm.

4.http://baike.baidu.com/view/731240.htm.

5.董锡玖 《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猜你喜欢

维族维吾尔族舞蹈
维吾尔族手艺人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新疆|跪着跳舞的维族女孩
我和舞蹈
维族消化性溃疡102例临床特点分析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维族、汉族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特征对比分析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