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是二度创作的基础
2011-08-15焦震宇苏州市文化馆江苏苏州215005
焦震宇 (苏州市文化馆 江苏 苏州 215005)
一 “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关系
人们通常把剧作家写作剧本的艺术活动叫做“一度创作”。而把根据剧本在舞台或银幕上,运用各种手段塑造形象的艺术活动叫做“二度创作”。二度创作是导演在对剧本权威的解释下,有力的组织各个创作部门,共同完成剧作家笔下形象的传达。二度创作也叫“二次形象传达”。
其中二度创作在舞台和电影上的主体也是不同的。舞台上二度创作的主体集中在演员身上,由表演艺术创造体现。而在电影创作中,演员的表演是一个重要元素,是影片形象创作总体构成的元素之一。所以可以这么说,舞台上的戏剧艺术是“演员的艺术”。而在电影中实际上导演成为电影创作的主体,所以人们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
剧本虽然用文学方式表达形象,可以阅读,但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演出和拍摄。“剧本”的重要性在于为演员创作形象提供一个基础。而一个不能供演出、拍摄的剧本,那就是纸上谈兵,是一连串的文字符号,是没有生命的。当然,一个好的电影剧本可能被拍成一部庸俗的影片,但是一个没有思想,质量很低的电影剧本,要想拍成一部好的影片几乎是不可能的。
电影剧本的基础如果能够拍摄,那也应该符合电影表现的美学特征,而这些特征是不能违背电影艺术的本性的。只有这样,电影导演才能根据这个基础,进行影片艺术的再创造。剧作家笔下的形象,提供了拍摄电影的可能性,只有表演艺术的再创造,才能成为银幕形象的现实性。电影创作中编剧、导演的一致性是影片取得成功的保障,也必须通过演员的二度创造去实现。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二度创作时允许电影导演在基于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电影思维,调动电影特有的综合艺术手段。创作出体现原作精髓的电影结构形式。
二、通过演员的“二度创作”赋予了剧本人物形象新的生命
演员的创作依赖于剧作的基础,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但是,电影演员和舞台演员一样,和剧本之间的关系不是“图解剧本”,更不是剧本的“直译”。而是赋予剧本新的生命。剧本是剧作家写在纸上的文字符号,只有演员通过二度创作才能让剧作形象有血有肉,有思想,有呼吸,能行走,获得新的生命,成为“活生生的人”这是演员和剧作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相互自由和依赖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演员二度创作是依赖于剧本形象的基础。剧本是好是坏需要演员自己用艺术的眼光去判断。剧作家对待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凝聚在剧作之中。一个好的剧作,是作者对生命的感受,和人格的体现。用巴尔扎克的话说就是:“天才的作品是用眼泪灌溉的”。而一个伟大作品中的感人形象是需要演员必须要有着诗人的眼光,哲人的思想,从这种意义上讲好的演员都要是一个学者一个思想家。只有这样,演员才能从剧本的对白,剧本提示的字里行间中,从整个事件中发觉作者埋藏在深处的思想蕴涵,隐喻的哲理道义。
一部好的剧作是作家深入生活,提炼生活,并通过自己的体验,思考,感觉,爱过、恨过之后,运用“文学”的形式反映生活的产物,不激起作家的情感,不触动作家心灵的剧本,想让观众感情震荡,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引不起演员的共鸣,这不是作家剧本不到位,而是演员直接和间接生活不足的表现。
譬如有个演员在排练一幕小剧中,他所饰演角色的父母被日本兵杀害了。剧本里写着“痛哭不止”而他却怎么都哭不出来,他这么无动于衷是因为他根本没有设身处地的去体验。其实不是说作为一个演员什么都要去亲身体验,如果要是像上面这样真是父母去世了,我想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当演员。其实,这里面说的是要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剧本中人物的内心。我觉得要真正抓住剧中人物的形象其实就是抓住以下三点:㈠人物的行动;㈡人物的情感;㈢人物的性格。
㈠人物的行动:人物的行动分外部行动和心理行动。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要上厕所”然而里面有人,那中情况人物的外部动作其实是由内心反应出来的。走也不是,蹲也不是,还有可能脸部肌肉的变形都是由内心反映到外部动作的。
㈡人物的情感:人物的情感需要演员自己去体验。其中分为四种:⑴直接到生活中去体验⑵间接到生活中去体验⑶唤起自身的情感体验⑷借用的情感体验。
例如,美国当代著名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电影《克莱默夫妇》中扮演克莱默的妻子乔安娜•克莱默。看过此片的人都会说她是否真的亲身经历过,怎么投入角色时感情如此真挚。真的看出她内心深出充满矛盾和痛苦。其实她在表演前曾求教于自己母亲的生活体会,阅读过中产阶级妇女爱看的杂志。到曼哈顿“上东区”去做过社会调查,和“中央公园”游乐场上年轻的妈妈交谈。她从“美人”变成了在精神生活里使人同情的“圣人”。虽然她在该片中的镜头不多,却获得了1979年52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这是一个演员“二度创作”最为成功的范例。
㈢人物的性格。抓住人物的性格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演员没有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那他怎么演都是错的,因为他没有看透剧本没有理解其中这个人的真正特点、与众不同之处。在演一个角色时摸清人物的个性是很重要的。同样在一些报道中看到王铁成老师扮演的周总理成功的经验,是演员从外到内,是指从外形到内心,从言谈举止到气韵神态,从思想感情的崇高人格,全面的博大胸怀的体现。王铁成老师为了演好周总理倾注了多年的心血,从而获的了巨大的成功。评价他“王老师的血液里流的是周总理的血啊”。
在中外电影史上成功的演员,在对剧本二度创作时,无不浸透了演员全部的情感,与角色同对生命进一次感受。因为一度创作往往因为文字的局限性不能全部体现出剧中人物的真切的面貌。所以演员的二度创作就是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觉,用生命去传达和表现。这样才能创造出伟大的,动人的形象。苏珊郎格说过:“凡用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任务——都可以用艺术品来完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形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
演员除了生活经验的积累、情感投入外,演员艺术必须还具备表演应该拥有的正确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的手段,这才能使剧作形象获得新的生命,达到理想的高度。
三、剧本使“二度创作”在集体的合作下,达成一致
“二度创作”是导演在对剧本权威的解释下,有力的组织各个创作部门,共同合作,从而完成剧作家笔下形象的传达。其中“各个部门”是指戏剧或电影中必备的灯光、音效、舞美等部门。而其中的核心是导演和演员。导演根据剧本对灯光、音效、舞美等进行调整和选择。导演正确的调整和选择才能更好的为演员提供更有效的帮助,从而使演员完善角色,树立人物形象。这三者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
正是各个部门的共同合作,戏剧和电影艺术才能把观众带入一个神奇的虚幻世界中。例如,格罗托夫斯基1962年演出的《柯尔迪安》,剧场被布置成一座疯人院,观众散坐在疯人院的病床之间,他们就好像是被请来参观病人生活的客人。1963年演出的《浮士德博士》,观众就像浮士德的亲友,与演员一起围坐在桌子旁边,倾听浮士德的申诉。由此看出舞台的布置能更好的使演员融入角色进行二度创作,而且让观众也被置身于导演和演员创作的虚幻空间中。同样,音乐在旋律、节奏、速度、拍子的表现中,在主题发展的重复、变奏、展开、对比与再现中,同样也会使观众沉浸在另一个世界中。由此看出灯光、音效、舞美等在演员的“二度创作”中是不可缺少的。但剧本是所有因素的前提,在保证剧本的基础的前提下,各个部门才能共同合作,达成一致。
剧本是剧作家的创造,演员的表演是在剧本规定的基础上的在创造。剧作家的创造,对角色来说是一种评价;在创造角色的演员的表演,对角色来说也是一种评价;是对剧作评价的角色的再评价。“人”要“演人”给“人”看。演员要赋予角色“血、肉、灵魂”!这样的演员才能被观众认可,被观众所认可的才是真正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