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教文化对唐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2011-08-15雯妮娅库力亚新疆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美术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3期
关键词:吴道子仕女画钟馗

雯妮娅·库力亚 (新疆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美术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一、道教起源及其在唐代的发展

道教是我国黄河流域土生土长的宗教,其雏形来源于战国秦汉的方道仙与黄老道,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神仙和道家思想。故道教文化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古代先民信仰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祖先、自然、图腾的崇拜,逐渐发展为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至殷商时期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周代的鬼神崇拜已分为天神、人鬼、地袛三个系统。到了战国时期,神仙思想的传播已非常广泛,很多记载神仙故事的作品涌现出来。汉武帝后,仙道渐与黄老学结合起来。至东汉神仙学与黄老学正式转化成为黄老道。

唐朝李氏出自老君,崇尚道教。道教奉李耳为祖师,并伪称其为唐皇室的先世,由此获得了统治者的青睐,政治地位常被置于佛教之上。道教信神仙、求长生,便满足了统治者和权势者享乐的需要。唐朝帝王都尊崇道教,从太宗到玄宗,他们对道士向来是恩宠有加,在当时掀起了一股求道学仙的良好风气。

道教之所以能在唐朝大行其道,与当时社会对世俗生活的肯定与追求以及多元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整个社会掀起了崇尚道教的风气,妇女也不例外,尤其是帝王家的妃子和公主。唐玄宗本人就是道教的积极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准艺术家,他在书法方面的表现十分不凡,从现存的隶书《石台孝经碑》可看出汉代《鲜于璜碑》的风格。不仅如此,唐玄宗更在美术鉴赏方面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曾召名家吴道子和李思训于大同殿共画嘉陵山水,并对二人作的画给予了相当到位的评价,并记载于画史之中。

二、道教文化与唐代绘画

1.道教文化与唐代人物画

(1)道教文化与仕女画

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鲜明特色—它是世界上崇尚女神最多的一个宗教,因此塑造的女神形像数以百计。对女性的崇拜观皆因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之本源,由道产生出“阴阳二气”,万物都包含着阴与阳两方面,而阴是阳的先导,这样就赋予道“可以为天下之母”的女性特征。“仕女”,即官府人家妇女,泛指上层社会的贵族妇女。在中国绘画史上,仕女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还是隋唐之后的事,这之前,很少有单纯为表现女性而进行的绘画。隋唐之后,仕女画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逐渐发展起来。仕女画的兴起说明在唐朝道教思想的影响下,女性地位的明显提高。

唐朝的仕女画贴切的表达了“仕女”的含义,画中表现的大都是贵族妇女的生活场景。例如传世名作《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唐代贵族妇女的悠闲生活的画面。画中仕女发髻样式与眉心的花钿种类多达十余种,显现出贵族生活的精致与讲究。这些美轮美奂的仕女像李白的诗一样浸泡在金樽美酒之中。从作画的气氛与内容可以看出道教看重现实,憧憬长生,主张尽情享受现世美好生活的思想。

(2)道教文化与“画圣”吴道子的道教人物画

吴道子有“画圣”之称,他最初浪迹东海,后因唐玄宗对其的赏识,被召入宫。唐玄宗亲自改吴道子之名为“道玄”(《历代名画记》载)。吴道子一生画了大量作品,据记载寺观壁画就有三百余间。吴道子主要的绘画题材以钟馗和道教神像居多,其作品《明皇受箓》《十指钟馗》就是地道的道教绘画。他的作品《道子墨宝》中,人物多数为道教形象,全用白描线条描绘而成,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之感。

《十指钟馗》中的钟馗的形象始出于唐,因唐玄宗患病梦见大鬼捉小鬼而招吴道子以梦作画而来。一天深夜,玄宗梦见一红衣小鬼,偷走杨贵妃的紫香囊和玉笛。玄宗怒斥小鬼,此时见一衣蓝袍束角带的大鬼经直抓住小鬼,提来生吃了。大鬼自报身世,说自己因殿试不利而自杀后,发誓要除尽天下妖孽。唐玄宗大梦醒后病也好了,于是命吴道子按梦中所见画出钟馗像,从此钟馗名声大震,成为中国的头号打鬼之神。钟馗的职责是防范鬼魅病邪入内,驱除一切能耗人家喜事成忧的虚耗鬼和不详之物。传说钟馗曾被唐玄宗封为终南山进士,把钟馗比为南山,还能带来寿比南山、福寿绵长的吉意。因而钟馗画像从唐代到至今经久不衰,被人们当做避邪、驱病、祈福的神来供奉。自从吴道子创钟馗图以后,也为后来的戏曲、小说、文学故事等增加了素材。由此可见,吴道子是一位擅长道释鬼神的画家,是道教绘画的鼻祖。

2.道教文化与唐代山水画

(1)道教文化与李思训的青绿山水画

李思训曾担任过武卫大将军,是唐宗室孝斌之子。他以战功闻名一时,世称“大李将军”。其山水画主要师承隋代画家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并加以发展,形成了隽永奇伟、风骨峻峭、色泽匀而净,且富有装饰意味的金碧山水画风格。在创作上,李思训取材实景,大多描绘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和秀丽典雅的山川美景。在他的笔下,仙山楼阁是常用的题材,生活贵族化、神仙化的倾向非常明显。他的画营造出一种“湍濑潺湲,云雾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的优美意境,这分明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所创造的一种理想的山水画境界。李思训父子以“青绿为质,金币为文”。把对大自然的感受,通过富有自身感情的色调进行创作,符合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据明代董其昌记载,李思训曾画鱼入池,鱼即从纸上跃入池中,经日不去。这显然是道教传说中的方术。

三、结语

唐代崇道可谓是一种风尚,这在唐代绘画的风格、内容、意境中均可体现。它对唐代绘画艺术的影响不仅止于技法层面,更在于画家的精神气质层面。这种以自然为皈依的美学观,在传统儒家倡导的文饰美外,开拓了新的审美视角,丰富了民族的审美经验。

中国道教题材的石刻、道画,对中国宋元文人画曾产生过很大影响。宋元文人崇尚道家思想,追求清净无为,常以道教为题材抒发自己的胸怀。宋元以后文人作画以道教题材结合山水、花鸟的内容,形成了文人画超凡飘逸、淡泊宁静的艺术风格。明代画家吴伟所作《北海真人》像,描绘出骑龟仙者悠然泛海,昂首天外,无拘无束之感。清代扬州画派金农所作的张天师像,更以古拙的笔墨意味,表现画家超凡脱俗的情思。而与金农同时代的画家黄慎,也曾以狂草笔法画铁拐李的像,更是笔墨飞动,极具呼之欲出的“仙态”。当代画家张大千早年曾久居四川青城山,所绘王母、麻姑、陈抟、纯阳和张陵等道教人物画,刻石于山中,至今犹存。

道教思想对我国艺术的启发是各个层面的,其宇宙论、行气导引之术以及对自由奇幻的神仙仙境的追求和向往,对唐代以及唐后各代的艺术家及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1]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王永平.《唐代社会与道教》.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炳贤.中国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轨迹[J].《艺术理论》.2007.(9).

[4]沈涛.浅论王维的“诗”与“画”[J].《艺术百家》.2005.(1).

[5]王振德.中国画论辑要•墨法章[J].《美术史论》.1983.(1).

[6]邵洛羊《中国画家丛书 李思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7]李松《道教美术新论》.山东美术出版社.

[8]郭水林《画圣吴道子的传说》.海燕出版社.

猜你喜欢

吴道子仕女画钟馗
苏州博物馆藏仕女画精品展
闺阁红粉 千秋佳人 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仕女画
“画圣”吴道子
钟馗嫁妹
钟馗降福图
万世之功郑国渠
画圣吴道子
从“画好一滴水”开始
捉鬼大将军钟馗
近卅年来唐代仕女画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