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化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2011-08-15川音成都美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吴 鹏 (川音成都美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群化在标志设计中是运用面积大而数量少的基本形构成简洁图形。这种设计可以通过数量少的基本形,以不同的位置关系来构成较为丰富的组合效果。①这些简洁而形态独特的抽象图形、文字或符号,给人一种强烈的现代感、视觉冲击感或舒适感,引起人们注意并难以忘怀。这种手法不仅仅可以有较丰富的图形含义而且还可以靠图形的视觉力量来表现标志。
群化构成标志的基本形和位置关系有以下几点:
一、基本图形对称放置构成构成标志图形
将两个基本形相交对称、分离对称、局部重合对称,依据不同的基本形,采用不同的对称放置关系。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中国工商银行就是基本形对称组合成标志的典范,标志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汉民教授设计,于1989年1月1日起正式颁布启用。标志图案整体为中国古代圆形方孔钱币,象征银行;图案中心的“工”字和外圆所寓意的是商品流通,表明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国家办理工商信贷的专业银行的特征;“工”字图案四周形成四个面和八个直角象征工商银行业务发展和在经济建设中联系的广泛性;图案中两个对应的几何图型象征工行和客户之间相互依存紧密联合作的融洽关系。标志配有中国工商银行的标准字体,一旦人们认同这个标志,去掉标准字体也可以识别它。这验证了陈老师对标志设计的评价标准,即:易解、好记、美感、适用。可谓8字方针,离开这一方针,很难说是一个好的标志。但利用群化构成对称图形“弓”将工字镂空变成正负图形,出现钱币等图形,不仅加深了标志的内在含义也传达了行业特征。
二、将基本形旋转或按放射式放置构成标志图形
使用群化基本形以相交、分离、边缘相接、局部重合等位置关系,依据不同的基本形,采用不同的放置手法。比如我国古代的传统图形“卍”就有基本形旋转,按放射式相交的手法。它代表的是释迦摩尼胸前的瑞像,有吉祥如意的含义。使用同样的手法设计的海通证券公司标志,标志由设计师励中发设计。该标志采用中国历史上殷、商时期青铜器上的传统水纹图形为设计元素,以四朵浪花对应构成古铜币的基本形,体现了海通证券财源茂盛通四海的内涵。标志中的浪花图解首尾相连,循环往复,既符合海通证券的名称含义,又形象准确地表达了证券公司的行业特征。四朵翻滚的浪花,优美流畅,寓言中华民族吉祥如意的“六六大顺”和“久久平安”,代表海通证券的稳步发展的不断壮大。标志运用图案化的设计手法,意念清晰,构思巧妙。
还有将基本形旋转放射排列的形式,如中国人民银行和三菱汽车的标志。先看看“人”的结构,用一条直线以中心旋转了三个60度。先看看由陈汉民教授设计的中国人民银行标志,央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其职能不同于下属的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专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行政领导管理机构。因此设计不仅应体现银行特征,而且要体现出中央的领导位置。本标志设计采用了三个古钱币,向心组合,形成中心负形的“人”字。这一“人”字突出人民银行的“人民”性,同时行徽还隐寓着“聚”的含义。确定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地方银行应有的凝聚力,积聚资金、调近代信贷、发挥行业领导作用。
关于设计技巧的运用,充分利用了对负形的内含开发,“人”字并非偶然所得,而是有意对钱币类型的选择以及钱币数量的定位,是综合思考,统一调协的结果。这种效果使人感到只是信手拈来,不留牵强附会痕迹。其实在设计标志的时候,使用群化的基本形放射旋转,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图形。大大的加强了图形的创意魅力和形式美感。
三、将基本形平行对称放置
在方向和位置关系上,可运用反射、移动、回转、重叠、透叠、交错等形式构成标志图形。
由国际知名品牌设计公司朗涛设计的中国广发银行,就使用了三条直线的对称放置和透叠组合而成,形成了广发银行的新形象。新标志构图为正三角形,传达以磐石之基、锐意向上之精神,展现广发银行坚实稳固、励志进取的企业形象。与银行传统“外圆内方”logo的设计理念不同,广发银行的新标识设计更具国际化和现代感特点,标志以三条等边为基本元素,取“三”为数,蕴含三生万物、孕育创新、生机无限、永恒发展之意。势如江河汇聚,三条曲线分别象征黄河、长江、珠江,三江奔腾、富沃神州,寓意广发银行汇聚人才、资金、技术 之优势,广纳百川、发展共赢、泽惠天下。三边上下相接、首尾相环,体现突破边界、无缝联接的发展理念。使用群化应用在标志中,不仅可以解释内涵,说明内涵,更是强化内涵,使得内涵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对图形本质的表达。
“群化”在平面构成中作为造型要素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标志设计中,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和变化手法。时至今日,当代的设计师依然运用着群化的多种变异和排列组合手法,再现着群化在标志设计中令人惊叹的设计魅力。
注释:
①引用李丹.马兰编著.平面构成.2009年12月第1版.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公司.辽宁美术出版社,ISBN 978-7-5314-4326-1 P70.
[1]李丹,马兰编著.平面构成.2009年12月第1版.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公司.辽宁美术出版社,ISBN 978-7-5314-4326-1.
[2]陈汉民著.陈汉民标志艺术.1998年1月第1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ISBN 978-7-5318-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