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史的交融——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安塞姆·基弗的作品
2011-08-15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顾 颖 (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0)
一、在德国的历史的沉重阴影下
安塞姆•基弗是80年代德国“新表现主义”最重要的艺术家。他出生于1945年,最初是学习研究法律,后来跟随彼得•德雷斯学习绘画。70年代从师博伊斯。其作品呈现出晦涩的诗意和沉重的历史感,总是给观者的感知上带来巨大的震撼。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类的处境思索。许多艺术家就像虔诚的宗教徒,背负沉重的精神十字架,不停地探索寻找着精神之路,他们试图从德国的历史和当代人心灵与环境的关系中,找到可以开发的、被压抑的精神层面。一些艺术家的画面里体现出政治信仰、社会状态、道德义务等,表现了复杂的社会性。
基弗成长于德国战败的沉重背景和阴影之下。战败后的德国迫切需要重新树立民族的信心和历史的图像,基弗的作品里渗透着对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和浪漫主义传统的重新挖掘。他努力正视德国纳粹时期的恐怖、德国的历史、文化和神话,并且希望通过艺术为德国民众疗伤,助其复兴。
作品《父亲允许我的一把剑》展现了这样的画面:一把剑斜插在海边岩石上,夕阳西下映红整个海面。画面呈现出明显象征意义。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德国德国中世纪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在史诗中格蒙留给他的儿子西格弗里特了一把名为“诺顿克”的短剑,齐格飞重新锻造了这把短剑,并用它杀死了怪龙。史诗中描写了德意志人特有的军事风格和作战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勇猛、突袭和毁灭等。
这种对战争的描述使人很容易联想到那场给人类带来灾难的战争的发动者——希特勒。艺术家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对整个历史和文化进行回溯和反思,树立起正确明晰的历史观,积极探索寻求民族富强之路。在巨大的历史阴影下,基弗在追寻一个重生的出口。
二、以诗化的艺术语言对历史进行构建
基弗的作品总是呈现出晦暗、压抑和破坏性的风格。他利用各种材料、采用不同形式来表现主题,包括使用油彩、泥土、铅、石头、布、沙子、稻草、虫胶、模型、照片、版画等各种材料等。基弗在画面中创造了一种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艺术形式,画面巨大、布满复杂的肌理,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把摄影作品作为基础平面,再加入泥土和其他天然原材料。
在作品《圣像破坏之战》中,巨大的画幅和强烈的材料质感使得整个画面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给人的震撼直逼心灵。画面上的调色板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被四面涌来的坦克围攻,四分五裂。四面涌来的坦克象征着一种狂热集体意识支配下的暴行,调色板暗喻了一种分裂的生存状态。这部作品的主题取材于自中世纪的宗教运动,在长达百年的宗教运动之下,文化艺术也遭受到一场浩劫。整个画面显示出一种晦涩的诗意,蕴含着一种充满痛苦与追索意味的历史使命感。他采用艺术的表现方法对民族的历史进行反省,这些取材于历史事件的艺术作品,实际上是带有深刻的寓言性质的精神图像和认识图像,是对历史的嘲弄和讽刺,也寄托了艺术家对未来的憧憬。他所展示的是一个动荡不安、混乱不堪的世界。
三、对于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的借鉴与表现
德国的文学作品、神话传说都是艺术家关注的焦点。基弗的作品主要以圣经、北欧神话、瓦格纳的音乐和对纳粹的批判为主题。他的绘画创作深受维克多•雨果、保罗•策兰、英格褒•巴赫曼等人的作品的启示。他的很多作品取材于诗歌、北欧神话,他倾心浪漫主义哲学即诗化哲学,重视灵与智的结合。带有诗性的伤感气质。基弗从德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品中吸取无穷的灵感,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作品中。他的作品在对二战后的德国有很大的影响,帮助填补了二战刚刚结束时人们的心灵真空状态。
在作品《我看见了雾之土地,我吞噬了雾之心脏》之中,构图简洁,画面上方灰白掺杂,赭色和黑色的雾气在翻滚升腾。这幅画以巴赫曼 的同名诗命名,画面上绘着具象的人形和与其分离的心,基弗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了现实与虚幻,生与死的主题。画中的屋子主题交叉,有古埃及神话、阿兹特克牺牲祭礼及巴赫曼诗中的名句:“我看到了雾的国度,我吞噬了雾的心”,德国艺术史学家维尔纳•史必斯认为这一创举是对“单一绘画的挑战”。作品中的文学与绘画相得益彰、密不可分。这种创作手法也为德国战后的抽象艺术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对于基弗艺术图像的读解,包括对其画中题词的辩义,要求观众的具备一定的学识和理解能力。基弗认为艺术家的作品主要是针对有知识的人群的,促使他们思深刻思考人类的处境与去处,再由这些人去改良社会的其他人群。
基弗的作品《四位一体》画幅巨大,作品中把三个神灵表现为三堆火焰,直接描绘在木质地板上。布满木纹的内景,覆盖了室内的整个墙壁和地面,成为画中的主要形象,象征古老的德国森林——古老神话的发源地。《四位一体》中的巨蛇形象是恶魔或是撒旦的代表。它从画面右侧的阴影处爬出来与三堆火焰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呼应。这是一片黑暗与神秘的王国,有许多隐讳的东西。基弗暗示了所有德国人的心中还隐藏着的恐怖。
《四位一体》中把魔鬼撒旦与圣父、圣子、圣灵归为一体,成为上帝的一个组合因素,并用连结线来表示他们从一种能量到另一种能量的转化。整个作品都建筑在矛盾的对立之上。那燃烧着的三个神灵,暗示着精神的超越,撒旦的蛇身一半遮阴一半照明,是赎罪与破坏的象征。善与恶的对立关系,也是基弗艺术的主题内涵所在。
基弗的作品之中充斥着的强烈而深刻的思辨性,是他在动荡的年代思考着人类的过去与将来的证据。他挖掘着德国的历史,在废墟之上。他不是在简单地复兴历史性绘画,他的作品里渗透着对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和浪漫主义传统的重新挖掘,其中既包含了对于历史的反思,也有对于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隐晦的召唤。他在尝试以绘画和象征的手法揭示历史进程的纷繁复杂,“以一种非科学的方式接近事件本源”。其作品赋予德国的文化以历史的光芒,非但没有一国的狭隘,相反他对人类心理层次的深刻揭示,如同对每个人做生物学上的解剖,在荒凉、阴霾世界中执着地自我追复。
[1] 王洁.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产生的背景及其艺术风格[N].重庆大学学报.2007.1.
[2] 李钥.《尼伯龙根之歌》中的战争行为对德国军事的影响.[N]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3] 苑一博.圣像与圣像破坏运动.[J].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3期。
[5] (美)史蒂文斯(Stevens,W)史蒂文斯诗集[M].西蒙/水琴.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6] 刘赵亮.感受基弗—论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现实意义[J]国际美苑2010•02.
[7] (奥地利)巴赫曼•英格褒(Ingeborg Bachmann).巴赫曼作品集.[M].韩瑞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8] 傅丽莉.安塞尔姆•基弗绘画中的文字.[J].美术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