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音乐的驱动力是什么?——以声乐为例
2011-08-15杜林蔚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云南昆明650101
杜林蔚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1)
一、音乐教育的性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讲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向学生赠予知识;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优秀道德品质;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解放学生,运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二、主动性的本质
在影响教育价值的诸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是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那就是人的主动性,它是人的素质核心,是一个人的“脊梁骨”,没有它的支撑,人是无法“站立”的。人的主动性,表明了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程度,应当是人的本质属性。主动性可以促使学生积极、独立、有效的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音乐教育的目的正是陶冶每一个学生热爱音乐,主动学习音乐,用生命去享受音乐。辅佐学生积极主动的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当学生对某一首声乐作品产生兴趣时,首先心理上反映:欣赏这一首作品,喜欢它的旋律,并且想要接触它,了解它。接下来就想演唱它。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充分反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要赠予学生充足的美感与信心,让学生从内心迸发出冲动与激情,就开始了自主学习的旅程,音乐教育因此实现。
三、培养主动性的方式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是唤起学生内心美感的关键所在,是促进学生主动性发挥的源头。需要教师运用得当的教育方式。首先老师要非常清楚每个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里,经济文化在飞速发展,各式各样的领域行业都会出现,怎样清楚学生的兴趣爱好呢?这需要教师学会与教育对象进行深度且生动的心灵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后,顺着他们对音乐的憧憬,教师及时抓住这个状态,组织一些与学生兴趣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只有身体的全面活动,才能达到大脑的充分活跃;只有大脑的充分活跃,才能达到内在的智慧与顿悟的产生;只有内在的智慧与顿悟的产生,才有表达和交流的冲动;只有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冲动,才有真正的人性的分享。要让学生感受到美,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教育里面,形象直接的艺术美感让学生耳濡目染。通过对一首歌曲或一首器乐曲的欣赏,陶冶学生个人的性情,唤醒对世间事物的追求,培养他们的本能——人的主动性,并凭借这一主动性去努力完成自己想要追求的。就像在声乐艺术里,技巧固然重要,但是传递出来的声音没有美感,那就是在制造噪音,最恰当的就是两者应兼备。长期以来,在音乐教育里存在着重技轻艺的现象,缺少一份美感。由于老师一味的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在学生尚未学会以自身的感受来接触美的音乐并产生对音乐的热爱时,就施以枯燥艰辛的技能训练,结果只能是打消学生学习的热情,阻碍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老师要先以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使学生自身真正爱上音乐,才会唤起学生的主动性,自主独立的学习。美到底是什么呢?有没有标准呢?自然界中有美,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也有美。而且随着人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的不断增长,美的客体也越来越多。其次,这也是由审美主体审美评价的差异性所决定的。但无论存在多少差异性的问题,我认为:自己心中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因为学生自己内心的美感被唤醒了,他会觉得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美的,他会主动去探究他认为美的人事物。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现孩子的美感,解放孩子的美感。而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学生是弱者,老师是强者,学会尊重学生是多么重要的!这种建立在美感之上的学习,效率极高。例如,小朋友主动地,勇敢地向旁人展示自己才华,教师与旁人应当采取鼓励式的方式,唤醒他们内心深处最狂热的心。他们的自尊心被尊重了,他们会更热情更积极的喜爱自己的特长,潜力就会源源不断的涌现出了,探索求知的欲望会更强烈。在整个过程中,出发点都是孩子本身,以实现他们自己的理想为目的,教师向学生赠予他们想要的知识,并且双方共同向前探究新的知识。在此间,教师也培养了学生一种创新的精神习惯。为此后,独立学习,独立探索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要用陶冶与唤醒的精神科学方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的能力,而不是教师用强制的,暗示的说教方式向学生灌输他们根本不理解的东西。杜威认为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在做中学,即在实践中学习。这种方式打破了教师一人讲,学生只会听的形式,在实践中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拥有公平,自由的权利。学生的权利被尊重了,唤醒起了他们内心真正的自我,这时教师很轻松地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双方更加理解对方,这样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完成。
2.提高老师与学生的责任感
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包括对父母、亲戚,朋友的责任感。尤其是父母,他们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太多。让学生明白人在社会中的价值究竟什么。有了责任感的学生,就会主动学习。提高老师的责任感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歌德说过:“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个奴隶。”而现社会多数教师仍习惯性的培养着一批批的“奴隶”。歌德的这句话,让我们想到,老师对学生的责任,其实并不是禁锢孩子,更需要一种释放性管理。而许多教师认为,塑造孩子是他的责任。在想象中,他将自己当做一个拿着泥土的陶器匠。于是,他把孩子捏成某种不自然的形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形状会坚固起来,并且产生出紧张和精神上的愤懑,滋生出残忍和嫉妒,而且孩子长大后会认为,必须强迫其他人也要经受同样的扭曲。如此的恶性循环是多么的可怕啊!了解学生的精神需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宣扬自由的意识,消灭压抑感,放手让他们自由翱翔在精神科学之中,独立思考,独立抉择。以学生为中心,倡导个性解放与多方面性发展的音乐教育特征。遵循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理念: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因材施教法。
3.灵性与自然的回归
做一个对比,民族民间音乐与学院派音乐比较而言,哪个更富有激情?哪个更具有最震撼力?那一定是民族民间音乐。因为它贴近于民间文化,用最自然的状态“讲”音乐。而学院派音乐则是重在技巧,让学生背负沉重的,艰辛的技巧负担去“唱”音乐。那学院里只会生产出一批批发声机器,并且是一模一样的。培养重点的偏离只可能是抹灭掉学生那份自然地,富有灵性的热爱音乐的心。信任学生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自由。自由不一定会荒草丛生,而禁锢则一定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儒家思想)使人们形成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缺少一种进取,创新精神。遵守中国的礼仪,接受老师的谆谆教导,获取到知识。然而往往大部分人走到这一步就停止了,这也就意味着有史以来的知识就这样渊源流传着,仅此而已,并没有新的知识的出现。因为没有人去探索,也不想去探索。归根结底是教育方式造成了如此可怕的习惯。一个国家害怕战争,害怕已有的权利被剥夺,于是制定一套让人们安于现状的教育思想,虽然宣扬让人们过着平定安逸的生活,实质上已经把每个人的思想奴役化了。主动性已经不复存在了,即使有也会在教育的作用下泯灭掉。因为学生只是被当做工具而不是目的,所以学生的任务只有顺从没有创新,只有被动没有主动。怎样才能使学生不但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学会举一反三呢(创新)?这需要老师抓住一个“情”字,以情动人,把“情”融入课堂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到孩子们的需要,规划出一套学生真正需要的营养知识。例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更是要以情带声。单纯的理论知识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弄明白声乐艺术的博大精深的。本人经过老师的指导深刻体会到“情”的重要性,因为感情是最真实的,自己最真实的感情被唤醒,就会有欲望去创造美的歌声。不管演唱什么,凡是发声,老师都会在身边用各种方式唤醒学生内心中真诚、善良、美丽的人性,发出有灵性的声音,而不是机械的声音。
四、学生主动学习(运用学生主动性)的价值所在
主动性包括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的力量会给学生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学生有了主动性,自信感就会油然而生。教师应按一定的规则启示学生,一是每个学生都是想成功的;二是每个学生只要通过努力,都是可以成功的;三是我们需要无条件保护孩子成功的愿望和信念;四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和台阶,让孩子自己走向成功。
结语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人类为何战斗》之《论教育》中提过:“如果我们尊重孩子的权利,那么教育就不再是一种政治武器。如果我们尊重孩子的权利,我们就应当视教育为向儿童赠予知识和精神习惯,因为只有掌握这些东西才能形成独立的观念。”只有孩子有了独立的观念,才会有兴趣主动学习。我们应当保护好他们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大胆创新。音乐教育不就是如此实现的吗?有了自由,才能学会独立,有了独立,才能学会主动,艺术才能繁荣。
[1]英国.伯特兰罗素著.戴玉庆译《罗素自选文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
[2]谢嘉幸.郁文武编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朱儒楚.主编《美育与艺术欣赏》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
[4]邹本初 著 《歌唱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5]皮连生.主编.杨心德.吴红耘.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