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作导向·题材取向·发展方向——从“诗歌与公共生活”话题谈起

2011-08-15杨建仁

飞天 2011年23期
关键词:诗意大众诗人

杨建仁

《人民文学》杂志已连续举办了三届“诗歌与公共生活”论坛。我十分推崇“诗歌与公共生活”这一话题,这个提法既与时俱进,而又不失诗歌本质,是当下诗歌创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公共生活”,说白了就是大众生活、百姓生活。诗歌作为文学中的文学,是大众生活的折射镜,她来自大众,植根大众,服务大众,是大众最高的精神需求。因此,要深刻领会“诗歌与公共生活”的命题,就要深刻认识诗歌的创作导向,深刻把握诗歌的题材取向,深刻了解诗歌的发展方向。

一、关于诗歌的创作导向。“人民文学”的“人民”,不仅是刊物的名字,也应当是文学的方向、文学的旗帜。同样,一切优秀的诗歌作品都蕴含着有益于人生和社会的可贵价值,在陶冶思想情操、抒发美好理想、培育良好风尚、推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往往能够成为人们前进的指引。社会主义诗歌的创作活动应当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努力解决好诗歌与人民的关系。当前,国内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判断、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文艺思想观念更加多样,诗歌表达方式更加丰富,诗歌思潮和诗歌现象更加复杂。在五花八门的文艺思潮和活跃多变的社会现象面前,我们要创作出能够启迪人、影响人的优秀诗歌作品,首先要有主心骨,要有正确的创作导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这就需要我们的诗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自觉走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同合拍的创作道路,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深刻体验人民前进的历史步伐,敏锐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把诗歌的生动创造寓于火热生活的律动之中,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讴歌人民、赞美时代、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神圣使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在多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立主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在创作实践中,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播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更好地引领各种文化思想和文化追求,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熏陶、获得教益。

二、关于诗歌的题材取向。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始终是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古往今来,无数优秀诗人的创作实践表明,能否创作出精品力作,关键要看是否拥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刻的生活感悟,是否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民大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一句名言:“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对于诗人来说,什么是大地?现实就是大地,群众就是大地,生活就是大地。什么是天空?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就是天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就是天空。因此,要倡导诗人把创作的视角投向改革开放的第一线,投向经济建设的最前沿,投向社会生活的最基层,从如火如荼的伟大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要坚持以人为本,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作为诗歌表现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通过形式多样的诗歌创造,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要切实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牢固树立百姓情怀,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社情民意,真心关注大众诉求,写出深切感受群众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动人诗篇,真正把服务群众作为基点和归宿。要切实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始终牢记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人,是进行文化创造的主体。要走出高楼、走出书斋,把深入基层、走向群众作为一种理念、一种常态,把社会当做大学校、大课堂。从普通百姓的朴素话语中挖掘闪光的诗句,从人民大众的生产劳动中汲取创造的元素,从读者受众的各种反映中了解群众的期盼。要切实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老师,切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精神父母,真心做到情系群众、感恩群众、敬畏群众,自觉把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转化为诗歌创作的巨大动力,把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奉献给人民、回报给社会。

三、关于诗歌的发展方向。诗歌作为歌唱生活的艺术,既是诗人从事诗歌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承载着社会进步的需要,传递着大众的文化渴求。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迫切、更加旺盛。诗歌越来越成为大众袒露心声、表达情感、反映民生、畅想未来的生活方式,成为普通百姓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点,在一个物化的时代凸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我们的诗歌在一个时期以来被生活和时代边缘化,但大众对诗歌的这一共同的需要并未丧失。汶川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引发的诗潮,就是一个有力的印证。在一场巨大的灾害面前,除了必须的物资,人们还需要精神的支撑。诗歌以它坚强的力量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汶川大地震的诗潮中,最早出现的诗歌和影响最大的诗歌,不是出自我们的诗人之手,恰恰相反,出自我们的普通百姓。这正说明,诗歌一直存在于大众之中,大众深藏着真正的诗歌精神和诗歌理想。深入分析诗歌被生活和时代边缘化的动因,除了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审美形式的多样和现代传媒的冲击之外,诗人自身远离生活、不食人间烟火,过度走向自我,“鬼话”多于人话,以及极端随意渐入误区的怪诞追求等都难辞其咎。而要扭转诗歌不景气的唯一出路,就是让诗歌从故弄玄虚、自说自话的小圈子中跳出来,在重新走进生活、面向大众的复归中再次捡拾起遗失的自信,让诗歌在诗人与大众的良性互动中,重获新的繁荣和复兴。这正是当下诗歌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提倡创建一种诗意生活。何谓诗意生活?就是“诗意栖居”,就是让生活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民大众安居乐业,归根到底就是构建和谐生活与和谐社会。它包括富含诗性的人情、友爱、和平、富足、正义、公平和美丽等社会元素。而要构建诗意生活,必须从诗歌创作、诗歌传播和诗歌教育抓起,必须从诗人、读者和媒介做起。在这里,我简要概括创建诗意生活的意义:创建诗意生活,能够培养高尚情操,能够营造和谐文化氛围,能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能够提升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猜你喜欢

诗意大众诗人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大众偶像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冬日浪漫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