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欣赏课中多元音乐文化的思考
2011-08-15刘清
刘清
(刘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音乐系,讲师。)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修养也越来越重视,加之我国政府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支持,艺术素养类的公共教育,在大学的校园里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在我国高等学府中,音乐欣赏课的普及率是极高的,基本能够覆盖我国所有的高校。而且国内还有一些著名高校,拥有自己的学生音乐社团,对丰富校园文化,锻炼学生的演奏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北京大学的古琴社、吉他协会、京剧昆曲爱好者协会、现代音乐社、戏剧社、校园音乐爱好者协会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营造艺术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欣赏课是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非常必要的一门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完善的人格、丰富校园文化。对于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探索,历来有不乏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出现大量成果,从教师、学生、欣赏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对欣赏课的教学进行过考察和研究。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经历,对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形成了此篇文章的写作初衷。
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科学飞速发展,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到多种音乐文化,可以了解到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音乐。特别是近些年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也让学生们能够更快捷、便利地了解和欣赏音乐。21世纪的大学生在如此多元的音乐文化面前,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音乐审美能力?他们究竟喜爱听什么音乐?这些不仅是选择音乐方面的问题,从某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多元音乐文化是近几年提出的概念,在本文中主要指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音乐品种。其中囊括了世界多种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品种,既有中国民间音乐,也有欧洲古典音乐还包括美国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阿拉伯音乐,还包括大量的流行音乐等等,种类繁多。不仅包括音乐作品,还包括与之共生共息的文化脉络,音乐处于文化中。将这种理念带入音乐鉴赏的课程,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欣赏视野,了解异域文化,还能更好地解读音乐。事实上,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早已打开多元音乐文化的局面,在立足本国音乐的同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将不同文化体系的音乐纳入自己的音乐教育过程中,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育并不是指专业音乐教育,而是普及性的音乐教育。“在美国音乐教育中,1994 年通过立法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把‘多元文化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贯穿了从幼儿园到 12 年级的课程’,并在规定的 ( 项音乐学习领域中也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在澳大利亚,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被官方实施了 13 年之久。南非认为音乐课程必须摆脱以欧洲为核心的传统模式,开始寻求不同音乐自由交融的境界。”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对于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还极为不成熟,因此在大学的音乐欣赏课堂上,多元音乐文化为主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教师应该怎样把这种多元的音乐文化传播给学生,而学生又怎样接受这样音乐?众所周知,现阶段的高校学生,全部是80、90后,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思维,面对种类繁多的音乐品种,又该欣赏什么?如何欣赏?如何品评?文章旨在探讨多元音乐文化引入音乐欣赏教学过程的可行性,以及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我国高校音乐欣赏课的革新与发展尽己绵薄之力。
“音乐欣赏,顾名思义,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活动”。它是音乐实践活动,创作——表演——欣赏的最后一个环节,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这个环节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而创作和表演这两个环节主要是由教师选择作品完成的。这门课程其实囊括了大量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对音乐的讲解、聆听、创作背景、作曲家等方面的分析。
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运用和飞速发展,我们对于外界的了解渐渐增多,多元音乐文化的研究也逐步清晰起来,各种音乐的发展与变化让人眼花缭乱,让人们感受到新鲜与新奇。但与音乐文化的变化相反,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却缺乏更新,依然以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间音乐为主流,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上课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曾经亲耳听到学生反映“欧洲古典音乐欣赏不了,特别是交响曲”,相信这也是很多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师的同感。确实,交响乐是西方音乐作品中较难理解的作品,加之文化上的差异,学生接受起来有很大的障碍,更不要说怎样进行审美了。因此对于文化内涵的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以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为例,教学内容如果仅包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欧洲古典音乐,那么只能说我们对于音乐的选择过于狭隘,因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对象是普通在校的大学生,而非音乐专业的本科生,他们需要的是音乐欣赏的广度而非深度。而且大部分高校学生,在中学阶段曾学习过我国民间音乐和欧洲古典音乐,步入大学校园之后,如果还是单纯欣赏这两个音乐种类,就显得有些重复,莫不如扩大一下学生的欣赏视野。当然,世界音乐文化种类繁多,任何一个人穷其一生都不能对其进行全面解和学习,更何况短短的一个学期。学时应当怎样安排才能达到最优化的程度,既能保证学生对重要主流作品的理解,还能加大欣赏范围、扩大知识视野,这就成为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师必须要去思考的问题。
笔者以为,可在课时中安插10个学时的非主流教学内容,可包括:中国流行音乐、美国印第安音乐、爵士乐、非洲音乐、印度音乐、甘美兰音乐、电影音乐以及阿拉伯地区的音乐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涉及的类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做机动选择。虽然,世界音乐研究的开展是近几年的事情,教师对此类教学内容也不会有很深的研究,但是这样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对于其他国家、地区文化的了解,让他们能够看到更加广阔的音乐世界。笔者也曾在课上问过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很多学生表示自己非常喜欢流行音乐,可他们对流行音乐所知甚少,如此一来,恰巧给我们教学内容安插提供了一个契机,在课堂上讲授一些流行音乐的式样、类型、发端以及变化,也对学生欣赏流行音乐提供了基本的帮助。
当然,由于音乐课从小学、中学以来一直是副科,到了大学阶段音乐欣赏课理所应当不会被重视。因此,在很多高校中,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是相当轻视的,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这门课程缺乏认同,这种理念和我国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即使美育已经提了很长时间,效果依然不明显。其实音乐欣赏课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应该得到相当重视。特别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的学习需要有正确的认识,也应该自发培养理解多元音乐文化的能力,欣赏的范围扩大一些,眼界放宽,才可能真正提高个人欣赏水准和文化修养。
如今,多元音乐文化已经步入我们的欣赏视野,琳琅满目的音响与全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充斥着我们的听觉神经。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中音乐欣赏课当然不能保持一成不变,拓宽学生的欣赏范围,真正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和对其他音乐文化理解力,成为眼下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革新,提出了在高校音乐欣赏课堂上增加多元音乐文化、等方面的想法,本文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同行专家的思考,以期能为我国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
[1]王力源.高师课堂呼唤多元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5.8.
[2]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