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代克学习律在高师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之应用——广西高师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之六

2011-08-15何政荣

大家 2011年18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歌个体

何政荣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反映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此研究人类社会的学习。笔者近些年以专业理论课《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公共音乐课《中国民间音乐欣赏与实践》等课程为载体,运用“理论——实际参与”教学新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以桑代克的“学习律”理论,折射参与中国民族音乐学习学子们的学习镜像。

一、高师民族音乐教学准备律镜像反射

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要有一定的预备定势,因而提出了学习准备律。桑代克学习准备律认为:神经系统的结构,在一个给定的情景中,某些操作单子比另外的一些更倾向于操作。“给一个准备好的操作单子去做是愉快的,而对没准备好的去做则是痛苦的。”

学习准备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参与学习者的内部心理状态,由学习个体的内部驱动力和外部情境刺激共同产生作用。学习者必须要有某种兴趣和欲望的需要,才能较好反映学习准备的真实性。笔者分别在公共音乐课三个学期每个班第一次课,对1004位学生的学习目的进行调查。以拿艺术学分为目的学生比例达到43.32%;以综合目的学生比例为25.99%;因兴趣和学习需要选课的学生为26.68%。

多数非音乐专业学生准备轻松、不费力拿学分,而选修《中国民间音乐欣赏与实践》课程的学生,早已做好“两头到,中间闪”的行动准备。以综合目的地学生希望:上课欣赏音乐,期末交篇论文,拿着学分走人。只有喜欢音乐和想拓宽学习视野的学生做了一些准备。

不同学习准备决定参与教改实验学生的不同学习行为,而不同的学习行为直接影响后面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二、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练习律镜像反射

桑代克的练习律。一个刺激导出的反应被重复的越多,保持的时间越长。练习增加了情景和反应间联结的力量。

笔者在高师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并行,采取以下措施:运用“理论——实际参与”教学新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实验,非专业学生实践活动是学习识谱、乐理、模唱民歌;布置课后习唱作业,课堂随机抽查;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从学生的学习行为中,观察“外部刺激与参与个体内部驱动撞击”的效果。

笔者“实践”要求打破非音乐专业学生“理想任意选修课学习模式”的期待,在选课学生们的心中激起不同程度的反应。“实践”意味着学生要反复练习中国民歌乐谱旋律和节奏,修正错误,树立正确的音准、节奏感觉。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在课后民歌模唱练习有以下不同类型。

(一)拒绝练习型

非音乐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没有音乐基础知识,认为可以轻松拿学分,选择“中国民间音乐实践”课程。这些没有做好学习准备的学生,其学习行为不会在意料之外。具体表现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例如,课后需要反复练习的民歌模唱作业,有的学生上课、下课不练,回作业理直气壮说不会。有的学生之前已经在学校的音乐技能班学习了《黄杨扁担》乐谱旋律,但第二次学习仍无法将歌词和旋律结合起来唱,会谱不会词。当教师要求一些学生回作业时,有的同学因缺乏练习无法回课选择退课。还有的学生仍处于无责任学习的状态,课后一周根本不练习,甚至有的歌曲布置一个月依然不会。

由此可见,当一个学习个体未做好学习准备时,会以拒绝的态度面对民歌模唱作业练习。教师课堂检查作业,会引起冷淡、烦恼之感。

(二)被动练习型

在当前高师,无论是在音乐专业学生,还是非音乐专业学生当中,被动练习型的学生数量比例较大。

非音乐专业学生有多数是为学分欲望而来,当遭遇来自外部情境刺激时,有的学生也做了一定的学习准备,在外部刺激的压力下对课后实践作业进行被动练习。学习伊始遭遇了很多的困难,由于非音乐专业学生识谱存在较大的问题,接受个体的主观因素所带来音乐传递的滞缓,最初会给这部分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烦恼和学习困惑。随着课堂集体与课后群体或个体的反复练习,有的同学由开始的陌生到完成部分练习;有的学生较好完成地民歌模唱。部分学生在外部刺激的压力下,被动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成就感。

一个学生练习时这样说:“一开始我不能把唱谱和唱词很好的结合起来,为了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不得不从网络上下载民歌来进行学习。本是一件心有不甘的事情,但随着每天的练习,慢慢的我发现我已经可以通过唱旋律而很好的把词演唱出来时,当时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对老师的怨言也化成了不尽的感激。”

当代的许多高校学生由于与中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有心理距离。有的学生对笔者反映,他们在宿舍习练民歌,被宿舍同学斥骂,只能偷偷练习。这是一个女生这样写到:“刚学会几首民歌时,回宿舍练唱,遭到室友一致攻击。久而久之,无意间发现,室友们都会唱了!而且一致反应民歌很好听!”

笔者通过教学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当一个学习个体因为某种期盼或欲望,被动地同外部刺激源进行频繁接触时,会导致学习个体的行为与感觉发生变化。学习个体的习练声音频繁在一个固定环境中弥漫,会导致周边群体被动地接受相同的外部刺激源,其行为与感觉亦随之发生变化。

(三)主动练习型

主动练习型学生的共同点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主动学习、练习、反馈作业。不同点是学习基础的差异。实验教学中分发现:部分学生虽无识谱基础,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能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后作业已完成的比较好。“可能是对音乐的爱好吧,我在课堂上对老师所教过的歌曲都能较快接受,再加上课后稍微练习就基本把握了。在学习这些民歌的过程中,我感到无限的乐趣。”这段话语描述了学习者的快乐学习过程。

综上所述,练习律的实质就是要强化学习个体与学习内容的连接。一个学习内容被学习者重复的越多,在其大脑中烙下的印记越深,练习是连接学习个体与学习内容的纽带。反之,学习者长期不与学习内容进行连接,其关系就会趋于弱化。

三、高师民族音乐教学效果律镜像反射

桑代克的效果律强调学习个体对学习对象的接受满意度,它决定了学习个体获得的学习效果与否。笔者深知满意比失败能产生更强的学习推动力,根据音乐专业学生和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知识基础的差异,为不同基础的学习者选择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内容,避免因学习困难较大,导致学生气馁。为非音乐专业学生挑选了《黄扬扁担》、《走绛州》等二十余首篇幅短小、旋律节奏相对容易掌握、具有不同地方特征的民歌模唱作业。为音乐专业学生布置六十余首数量、难度高于非音乐专业学生作业的民歌模唱任务。

为了检测教学实验效果,了解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曾在07至08学年上学期最后一次课,为非音乐专业学生258人设计了学后情况调查问卷,回收调查问卷数据显示:约二分之一的学生掌握识简谱能力,和学习乐谱相关的基本乐理知识,仍不识简谱的比例约5%。有85%的学生对中国民歌的态度由陌生、排斥向接受、欣赏、喜欢发生转变。有的学生通过学习现在已经成为弘扬、传承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卫士。部分同学经历了程艰辛与快乐的学习体验。部分学生认为提高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1]皮连生主编.教与学的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美]比格,谢米斯著.徐蕴,张军华等译,郝京华审校.写给教师的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民歌个体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穿花衣 唱民歌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