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查研究

2011-08-15苏晓丽

大家 2011年22期
关键词:认同度认知度价值观

苏晓丽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是否良好是检验高校思政教育是否达到目的的重要指标。为了解和分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课题组设计了“广东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调查问卷,选取了广州四所高等院校(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两所本科院校与广东外语职业技术学院、南华工商学院两所专科院校)三个年级(07级、08级与09级)已经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创新精神以及八荣八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本次调查于2010年6月进行,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28份,有效问卷228份。

一、问题

本次调查问卷采用的设问形式包括三种:(1)认知层面──是否知悉;(2)认同层面──是否赞成;(3)践行层面──做何选择。按照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已经接受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学生应当普遍知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并期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的认同感,从而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受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及践行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认知度高、认同度高、践行度高。如对爱国主义一项,选择知悉、赞成以及践行的比例均在90%以上。

(二)认知度低、认同度高、践行度低。如对马克思主义一项,选择知悉的比例为34%,选择赞成的比例为71%,选择践行的比例为14%。

(三)认知度高、认同度高、践行度低。如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项,选择知悉的比例为72%,选择赞成的比例为87%,选择践行的比例为31%。

(四)认知度高、认同度低、践行度低。如对集体主义一项,选择知悉的比例为84%,选择赞成的比例为31%,选择践行的比例为8%。

由于后三种情况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期望目标不符,课题组将之列为问题,并以践行为支点,将问题进一步归纳为:(1)践行度高低与认同度高低的关系,(2)认同度高低与认知度高低的关系,以试图回答认知──认同──践行之间是否存在递进关系。

二、分析

一般而言,理论或道德观念要转化为自觉践行,必须有认知的理性基础和认同的心理前提。(1)理性认知是情感认同的基础。没有理性认知的前提,情感认同就带有盲目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情感的不及和过度是由于人们缺乏理性认知造成的,为了摆脱情感的盲目行事,人们只能在理性认知的指导下,才能表现出恰当的情感。所以,理性认知度低,情感认同度必然低。(2)情感认同是自觉践行的心理前提。没有情感认同的推动,不可能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苏联伦理学家M•雅科布松说:“道德及其标准,不是在简单地被人认识的时候,而是当它成为情绪态度的客体的时候,才能成为人的行为的基础。”可见,情感认同度低,自觉践行度也必然低。因此,高理性认知度会导致高情感认同度,而高情感认同度则会导致高自觉践行度。受调查学生对爱国主义项目的高认知度、高认同度以及高践行度反映了认知、认同、践行之间存在一种递进关系。

但是,又如何解释受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出现的低认知度、高认同度以及低践行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建立在认知度低基础上的认同度是一种虚假的情感认同,而虚假的情感认同不可能成为自觉践行的推动力量。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知不足,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表面化,因此未能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核心价值观的其它要素要内化为人的情感认同,同样也必须具备深刻的理性认知。苏联伦理学家阿尔汉格尔斯基说,知识只有被深刻理解才可能变为信念。缺乏信念支撑的认同自然无法导致高践行度。

然而,高认知度并不必然导致高认同度,正如高认同度并不必然导致高践行度。换言之,认知只是认同的必要条件绝非充分条件,而认同亦只是践行的必要条件绝非充分条件。理性认知转化为情感认同,情感认同转化为自觉践行属于实践领域,必然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把善良与残酷、强烈的同情心与心灵的冷酷、强烈的责任感与对周围世界的冷漠简单地解释为个人的优点或缺点,而是把它们解释成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造就人的结果。”核心价值观欲深入人心并付诸实践可能会遇到来自现实世界的阻力。而当前部分官员的腐败现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不公平现象等社会客观现实情况无疑会对受调查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解释了受调查学生为什么会对集体主义出现认知度高、认同度却低,以及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出现认知度高、认同度高,但践行度却低的现象。

三、结论

虽然高认知度未必导致高认同度、高认同度未必导致高践行度,但是认知──认同──践行之间存在递进关系还是凸显了高校思政教育对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正是由于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的基础性作用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对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大有作为。因此,改善高校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当能推动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增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魅力。目前的思政教育使用的教材对核心价值观体系有较为完整系统的展现,但是由于教材篇幅的局限,理论论述过于简单化而显得乏味,对大学程度的学生明显缺乏吸引力;同时,课时的局限及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局限,使教师难于对理论作较为系统而深入的讲解,导致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仿佛只是重复那些大家早已熟悉的语句而难于引起大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等核心价值理论的探索和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对核心价值理论的阐述,使它更具有理论深度和现实批判力,才能提高核心价值理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二)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讲授水平。核心价值观能否深入大学生的心灵,与教师的理论素质关系重大。目前思政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存在不足,使得对马克思主义及核心价值观的讲授停留在较为肤浅的理论表面。当前广东省教育厅每年一度的全省高校思政课备课会能较好地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但是这种培训时间太短,对于系统和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不断探索提高教师素质的多种路径。同时,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增强使命感,自觉深入学习核心价值理论,方能提高讲授水平,促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三)改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影响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的行为。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重要。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与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信念及个性品质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教师要使自己所传授的价值观更好地得到学生的认同,就必须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热爱,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因缺少沟通而变得疏远冷漠,从而影响其传授之道对学生的影响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探索种种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教师信念及个性品格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高校思政教育只有改革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在大学生的心灵中播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的种子,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的认同者与践行者。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苏)M 雅科布松.情感心理学[M].王玉琴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认同度认知度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和提升路径
——评《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托幼园所教师卫生保健知识认知度的研究分析
PICC置管患者置管认知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综合护理干预改善未婚人流术患者避孕知识认知度效果观察
大学生对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认同度调查研究报告
高考加分新政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