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2011-08-15张昆鹏魏天婵

大家 2011年23期
关键词:英汉跨文化交际

张昆鹏 魏天婵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北京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召开,中外跨文化交往变得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委婉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形式,使用的范围十分广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委婉语是“文化词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一些语义婉转含蓄的词语来代替那些引起人们愤怒、尴尬或不愉快的表达,在古汉语中委婉语被称为 “曲语”, 指说话时迂回曲折,含蓄隐晦。英语 “euphemism”(委婉语) 一词典源于希腊语录的前缀 “eu”(好)和词根 “pheme”(说话) 意为说好话。可见委婉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历史都非常久远,已经成为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解中英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不仅有利于语言学习而且有助于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中英委婉语对比

委婉语的出现和应用与禁忌有着紧密的联系, 委婉语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英汉民族的价值观和习俗。下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关于“死亡” 的中英委婉语比较

死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忌讳谈论死亡这一话题,由于中国文化中 “避凶利吉” 思想的影响, “死”已经成为禁忌语,甚至和死发音相同的词或数字也成为人们语言中的禁忌。4在汉语中的地位和英语里的13一样,变成了不祥数字。在西方人们对于死亡的忌讳起源于对神灵和宗教中鬼神的畏惧,死神更是人们不愿提及的。委婉语的出现和应用与禁忌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们忌讳说某些事情又不能完全回避它们,于是便产生了委婉语。以上便是产生表示“死亡” 委婉语的文化渊源。

汉语中表示 “死亡” 的委婉语常常体现出不同时代特点和文化内涵。在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的死亡被尊称为“驾崩”、“山陵崩”、“千秋之后”。百姓的死则被称为“没了”、“过去了”、“病故”、“逝世”、“亡故”、“作古”、“命归黄泉”等。这些词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等级(rank)观念。英语委婉语方面的专家Neaman认为委婉语最初是宗教性的,基督教是说英语民族(English-speaking peoples)的主要宗教,他们认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上帝创造的人应该是生来平等的,对待死亡时他们同样认为死神是 “平等之神”,在这一点上没有等级差别,所有人都会“to go the way of flesh”(走众生之路)。上帝用自然界的泥土造人,人应该把这些偿还给大自然,“to pay one’s debt to nature” 、 “to return to the earth/dust”就反映了这种思想。英语中有很多与此相关的委婉语: “to go to a better world”、“troubles be over now”、“to go to heaven”、“to be called to God”、“to be with God”。

(二)反映不同风俗习惯的委婉语

不少委婉语反映了中西文化在风俗习惯上的不同,与称谓语有关的委婉语就反映了这一点。在英语国家里夫妻之间往往用 darling 、sweetheart、my dear等来称呼对方,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融,一些中国人也开始使用这些称谓,但频率并不高、范围也不广泛。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是间接含蓄的,他们往往称自己的丈夫或妻子“爱人”、“孩子他(她)爸”、“孩子他(她)妈”等。英语的Mother、 Father 也被为人父母的夫妻用来称呼对方。由于封建道德和儒家思想里重男轻女意识的影响,汉语里一些表示妻子称谓的委婉语常常带有歧视女性的色彩。贱内、内人、暖脚的、家里的 ,这些称谓表明过去女性地位的低下。这类称谓的使用已不广泛,但有趣的是中国妻子在称呼丈夫时也会使用一些“贬义词”。 “该死的”、“挨千刀的”、“死鬼”正是妻子表达对丈夫爱意的委婉语。在孙犁的《荷花淀》里也有这样的描写,如:“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狠心贼”生动地描绘出妻子们对自己丈夫的深深爱意。

西方文化注重人的隐私,而多数中国人却对这一概念不甚了解。这是中国人口众多、流动性不强造成的。很多中国人一生居住在固定的地方,有着稳定的交往圈和社会关系,朋友之间无话不谈,隐私观念淡薄。与人“坦诚相见”是为人真诚的标志。传统的中国家庭往往是几代人住在一起或住在同一社区,个人的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家庭成员之间很少有隐私可言。可见中国文化中的隐私淡薄现象有其独特的原因。英国资产阶级最早提出了天赋民权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思想,隐私权也就成为人们的基本权利之一。以“上厕所”为例,多数中国人认为这是一件普通的事情,没有涉及任何人的隐私。汉语中表示这一行为的委婉语不是很多,常见的有:“去茅房”、“去茅厕”、“方便一下”、“去一号”、“解手”、“去洗手间”等。其中“一号”和“洗手间”还是从英语里引进的。英语表示“厕所”的委婉语很多,如:washroom 、Gentlemen、ladies、convenience、waterloo、bathroom、restroom、men、women、powder room(化装室)、cloakroom(存衣室)和comfort station(休息处)等。英语还有许多表示上厕所的委婉语如:to wash one's hands、to go to see one's aunt、to relive、to relieve nature、to answer nature's call等。由于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许多中国人开始使用这些委婉语,但此类委婉语仍折射出两种文化在隐私方面的不同习俗。

(三)反映不同价值观的委婉语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胡文仲,1999:175)语言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委婉语也不例外。西方人怕老,而中国人却拥有尊老的价值观念。汉语的“老太君”、“老先生”等表达是对老年人的尊称,老年人也乐于接受,老是经验和智慧的象征。在西方,人们的身份是和所从事的工作和个人收入联系在一起的,年老意味着工作能力和收入的下降。此外,个人主义和强调独立能力的价值观也影响他们对“年老”这一问题的看法。因此人们忌言old man 或old woman,而说senior citizens、the elderly、advanced in age等。

三、结语

委婉语是中英两种语言共有的一种语言形式,掌握委婉语的文化内涵是了解英汉文化的重要途径。对比研究英汉委婉语含义上的异同以及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将有助于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张向阳.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工作20年:回顾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4]黎昌抱,吴锋针.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英汉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