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及思考

2011-08-15

大家 2011年23期
关键词:借词现代汉语日语

郭 晓

日语借词是指某一汉字序列与西方新概念的结合是假日本人之手首先完成,并且为汉语所借用的那些词。汉字传入日本后造就了日本的文字,影响了日本的文化。近代,日本学人用大量的汉字和汉语词汇翻译西方的学术著作,创造出了很多西学译语。这些译语,从清末起又大量回流中国,丰富了汉语语言。如何认知、对待大量充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日语借词,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与思考。

一、日语借词的构成

日本近代学者用汉语翻译西方学术概念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向中国学习。早在7世纪就有西方的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如明末的利玛窦、汤若望;清代的莫里逊等。这些先行者的西方汉译工作,为近代日本学人翻译西方学术概念提供了借鉴。“数学、寒带、赤道、地球”等词语就是那时新造出来并被传入日本的。

二是改造汉语词的原意,使之适合于西方学术概念的翻译语。例如:“自由、国家、阶级、经济、艺术、精神”等。后来传入汉语的日语借词中这类词最多。

三是新造汉语词。在已有的汉语词汇中找不到相应的词语作为翻译语时,日本人便利用汉字组成新的词语。如“银行、会员、议会、投票、哲学、政治”等词语。

二、日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

(一)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汉语外来语词典》(1984)中收录外来语达一万多条,其中来自日语的就达890个,占10%左右。这些日语借词增加了汉语词汇的数量,带来了新事物、新概念, 扩大了汉语词汇的容量。汉语对日语借词的吸收主要有四种形式:

1.音译:日本最初用音译法音译西语词汇,创造出了许多新词。如:瓦斯(ガス/英gas)、俱乐部(クラブ/英club)等。在日本这些词也曾用汉字书写过,现在改用片假名书写。汉语则原封不动地借用了当时的日语词汇。另外,如“欧巴桑(おばあさん)”“榻榻米(たたみ)”等即是直接音译的日语借词。

2.意译:根据表达的内容把日语原词用适当的汉语表示出来。如:生鱼片(刺身)、酱汤(味噌汁)等。往往先出现的音译词被后出现的意译词所淘汰。如早期的“德先生、赛先生”,后来被日本的意译词“民主、科学”代替了。

3.直接引入:即把日语原词直接引入,读音以汉语为准。包括“歌舞伎、寿司、便当、外务省、株式会社、新干线”等日本社会专有名词。而日语创制的“腺、哩、码、汞、吨”等汉字,也被汉语直接吸收。

4.合成方式:由中外文合成方式构成的日语借词。如:卡拉OK(カラオケ)等。

(二)对汉语词义的影响

日语借词的输入使汉语中某些词语的原义发生了改变。如日语中的“屋”字除了有“房子”之意外, 还有“店铺”之意。如:“花屋、酒屋”等。如今受日语的影响,汉语中“屋”也有了“店铺”之意, 如“西饼屋、咖啡屋”等。

古代汉语中某些词被作为西方近代术语的意译语,回流到汉语中,沿用了日语中的意思,变成了与古义不同的现代汉语词汇。如“革命”一词,日语意译英revolution,出自《易经·变革》的“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是“变革天命”之义。但在现代汉语中,则指“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所进行的重大变革”。

日语借词带来汉语词义变化的同时, 也给日、汉两种语言带来了一些同形异义词。如:“物语”在日语中指演义小说,而汉语中则指动物童话。

(三)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日语借词的引进促进了汉语的词缀化。现代汉语中带有“-性、-化、-的、-中、-率、-作用”等词缀的词,就是汉语从日语中借用过来,或是利用这种构词法创造出来的。如:开放性、现代化、偶然的、营业中、分配率、副作用等。近年出现的“追星族、上班族”等以“族”为后缀的词语就是吸收了日语中的“暴走族”一词,新构成的词语。

而有前缀的词语如:超短裙、准新娘、真英雄的说法, 也是受日语语法表现的影响。

(四)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也给汉语造成运用上的混乱

大量日语借词的引入,为汉语注入了新鲜成分,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

“放送、人气、景气、写真”等日语借词,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使用这些词,它们成了汉语词汇中的新亮点。

对于不懂日语的中国人来说,对日语借词词义理解上极有望文生义的危险性。而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则容易出现日语词汇表达混乱、中文表达不符合母语习惯的情况。更会影响到对日语词汇的理解与翻译的准确性。如“女优(女演员)、昆布(海带)”等词就不必借用。汉语中固有的表达方式在表现、意义上都要比日语借词更具优势。所以“高铁、快递”最终战胜了“新干线、速达”。

三、日语借词大量出现的原因及思考

(一)是时代发展、政经社会变迁的需要

十九世纪末,遭受甲午惨败的中国人把学习的目光投向了日本。由于汉、日“同文”,以梁启超为首的学人们把大量日译的西方书籍翻译成为汉语。其中大量社会、科学词汇诸如“文学、科学、法律、美学”等词被直接运用到了汉语中。

第二次日语借词流入中国发生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初开,日本再度成为榜样,日本影片、小说等风靡一时,“完胜、新干线、充电”等颇具现代意味的日常生活新词语再度席卷中国。这一时期私营企业获得了合法地位,“民营”一词代替了“私营”,开始出现了“民营企业家、民营商店”等词语。

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里,中国的年青人沉迷于日本漫画、网游,在网络和各种媒体的推动下,令“御姐、控、宅、正太、达人”等词成为网络流行语。这些词大多是先进入港台之后,再被引入大陆的。

中日两国间有着悠久的友好交流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使用汉字的日语借词比西方的字母词汇更有亲近感,外来词的色彩淡薄,更易于接受。崇尚外来文化,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意识推动了日语借词的引入。日语借词的引入有力地推动了西方现代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文化失衡的结果

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指出:文化上的语言形式的借用通常总是相互的,单方面的借用只限于一个民族能提供的多于另一个民族。由于经济发展的巨大失衡而造成文化失衡,使得强势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取得优势,成为借源;弱势文化则会失去自身特色,可能会被同化。

对于日语借词大量的引入,不仅林纾、张之洞等都曾表示反对,就连积极翻译日本书籍的梁启超也提出质疑,认为不该盲从来自西方(日本)的“话语霸权”。

在唐代,大量中国词汇进入日本,而到了当代,只能见到“ウーロン茶(乌龙茶)、ワンタン(云吞)”等个别汉语的新外来语。中日文化的落差,特别是中国文化创造力的落后是造成日语借词大量涌入的原因。

近年来中国创造新词的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步。2010年11月,“给力”一词意外地出现在《人民日报》,标志着网络语言已经被主流媒体和主流话语所接受。

语言的选择是一种自然的新陈代谢和自动筛选的过程,更需要主动有意识地“净化”。对于日语借词影响汉语的文化事实,不该站在狭隘的立场上视为“文化入侵”。我们在检讨日语借词大量涌入的同时,更应致力于中国自身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1]赵春光.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考察[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5.

[2]刘晓霞.从日语借词看日语对汉语的影响[J].日语知识,2001.5.

[3]朱京伟.十九世纪以来中日语汇交流与借用语的研究[C].日本学研究,2003.12.

[4]黄 莺.论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及日语教学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2011.1.

猜你喜欢

借词现代汉语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阿鲁科尔沁土语的汉语借词研究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南村辍耕录》借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