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繁华过后的思考

2011-08-15宋晓青

大家 2011年23期
关键词:歌会红歌卫视

宋晓青

(宋晓青:河南省黄河科技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自2006年江西卫视在革命圣地井冈山亮出“红歌会”的栏目大旗,“红歌会”一路走红,家喻户晓。甚至某些地区曾出现在“红歌会”的播出时段万人空巷的盛况。

“红歌会”走俏的社会文化现象值得肯定的。如今文化产业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为了迎合社会需要,争夺市场份额,许多大众传媒节目都有唯娱乐化是瞻的运营趋势。在过度娱乐化的喧嚣声中,电视荧屏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雷同化的“三俗”(低俗、媚俗、庸俗)类文娱节目。笔者认为“红歌会”作为电视娱乐节目中的翘楚,在取悦大众的同时,要真正弘扬红歌精神,因为唱红歌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而是一种对中国革命历史艺术化、感性化的回顾,更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生活与精神享受;要让参与者与广大民众真真正正感受到红歌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领悟先辈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实现音乐的正向社会功能,把这种不怕磨难、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是审视如火如荼的“红歌会”,如日中天的光芒下总有一些时隐时现的问题如影缠身,影响了其高贵的节目品位,左右着其前进的方向,也引发了笔者的忧思。

一、“实质化”与“形式化”的胶着

从“红歌会”持续走红的过程看,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以特有的视频传播平台,应用“海选”、“PK”等时尚手段,吸引大众的广泛参与,自然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精明的商家紧紧抓住商机,大搞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产业,是“红歌会”搞得红红火火的又一个原因。正因为参杂了过多的商业利益,从2008年起,中国红歌会已经慢慢从“实质化”走向“形式化”,虽然其主体口号仍是“唱歌要唱最红的歌”,可给人的感觉却是想借此提升其与众不同的“主旋律”风格与“主流文化”的派头,让大众觉得红歌会是有别以往的一般选秀节目。

从参与的各个环节到整个节目的程序设置,以及现场的比赛状态来审视“红歌会”,其无非是一种时下大众媒体盛行选秀类节目的“移步不换形”的取巧复制。笔者认为这点是最为忌讳的,也是对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节目健康发展的最大威胁。创新本身意味着一个事物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的根本性变革,而一味的模仿复制没有区别他者节目构成要素的外在形式创新是无法在当今激烈的传媒竞争中取胜的。在娱乐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的电视屏幕与大众媒体之间,“人无我有”的独特之处才是保持收视率居高不下的真正秘笈,作为一档后来居上电视文艺栏目,“红歌会”的参与程序设置以及现场运作模式与当前这股电视娱乐选秀风潮中的各类栏目基本相同,如分区海选、PK晋级、现场直播、评委点评、短信投票等都是些“老掉牙”的套路;在节目的构成要素上,“红歌会”虽然很好地运用了红歌及红色元素,从舞台布景、每场的主题串接到对历史的缅怀,都亮点不断,但超越其它卫视此类选秀栏目的新颖之处还没有多到形成自成体系的程度,仍然难逃国内电视娱乐选秀风潮的衍生产物之嫌。

二、娱乐化的发展趋势正在消解“红歌会”的红色内涵

“红歌会”在获得大众肯定的同时,也出现了种种令人感到与其栏目创办立意背道而驰的迹象。栏目宗旨既然定位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服务,就应在大众媒体娱乐至上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本色,不能仅为追求较高的收视率,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褪色泛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放松了对参赛选手艺术水准评判“把关人”选择的严谨性,使“红色”同“娱乐”串味。在以往历届“中国红歌会”上,江西卫视一直坚持艺术水准评判的高标准与严肃性,邀请阎肃、滕矢初等音乐界泰斗坐镇评委席,这不仅是为了提升“红歌会”的艺术品位,也是为了满足众多“红米饭”特定口味的审美需求。然而,不知是出于何种原因与目的,2010年的红歌会赛事竟然聘请某娱乐界人物坐镇成都唱区,担纲评委。综艺娱乐选秀节目评委担纲“红歌会”的专业评委,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况且其还是一个曾对红歌会大放毒舌的反面人物,不禁令人感觉“红歌会”有“被戏虐、被娱乐”之嫌。试想才符合

鉴于“红歌会”的节目定位,由红色歌曲名家出任专业评委才契合本色,实践证明,这些红色艺术家的出场与精彩评判备受观众的喜欢和称赞。相比之下,以“娱评”身份受聘“红歌会”评委自然容易引发非议与争议。而之后,却爆出“红与黑”评委组合搭调,“某某变温柔”的媒体报道颇有“娱乐八卦”的意味。这种反常迹象无疑会让敏感的观众匪夷所思,禁不住让人们怀疑2010年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是否预谋“事件炒作”?故意高调起用娱乐界“反面人物”担纲评委是不是为了制造更广泛的传播效应?是不是想通过社会娱乐事件的策划吸引眼球以求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其次,放宽了对参与者的筛选条件和对参赛歌曲的选择范围,使“红”褪色。尽管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的栏目定位为全民参与的平民化文艺节目,但红歌是有明确内外范畴的,主要是指红色经典革命歌曲(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与抗日歌曲),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健康进步歌曲,还包括世界各国革命经典歌曲。毫无疑问,充满革命色彩与彰显崇高思想境界的音乐精品才是参赛的首选,通俗歌曲元素的注入恐怕只会令红歌失去原有本色,以致渐渐步入“娱乐化”的“怪圈”,最终难保红色歌会“红”的文化风骨。除此之外,一些网络名人也想报名参加红歌会亦是需要警惕的不良征兆。譬如亲得罗大佑点评且博客点击量居高不下的“佛山大叔”,在红歌会盛行的时候报名参加红歌比赛,其目的是很值得怀疑的。这些现象最终都反应了大众传媒本性难移的基本特征——收视率至上与利益驱动。不论是红歌会品牌效应引起的跟风之作,或者是网络红人参加红歌比赛,如火如荼的“红歌会”热潮中涌动的这些新情况需要节目编创队伍与媒体“把关人”的注意与警惕。

再次,放弃了品牌知识产权的独家拥有权,使“红”注水。

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这一电视文艺节目品牌的成功,不仅“红”了红色歌曲,更是“红”了一些地方与圈内人的眼睛。继江西红歌会之后,以重庆卫视为代表的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江西卫视的原创红歌会,创办类似的电视文艺栏目。撇开政治因素不谈,笔者认为各地电视台一哄而起“唱红歌”的乱象背后另有隐情,无非是想乘风借势,企图走“品牌路线”,赢得收视率。行内人和明眼人都会一眼洞穿此类低层次复制拷贝红歌文娱节目背后的利益博弈,这股跟进之风由于是逐利动机驱使所至,必然会冲击着“红歌会”普及革命传统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本意图。看似一片红火,实着一阵热闹,如不采取断然措施纠正其中存在的负面因素,红色歌曲传唱的“星星之火”要燃成持久的“燎原之火”绝非易事。

因此,不可小觑国内各地媒体跟风对江西卫视原创“红歌会”的潜在威胁。在各地卫视一哄而上都打“红色” 歌会招牌的大背景下,江西电视台作为“红歌会”的首创媒体,一方面应保持该栏目原汁原味的红歌味道,为观众献上一道道革命红色经典大餐,做到“人有我优”;另一方面要努力创新,做到“人有我特”,精心打造与众不同的红色文化载体,避免出现江西卫视“红歌会”一鸣惊人、各地电视台“红歌”栏目一哄而起、最后“红色”电视文艺节目一哄而散黯然收场的糟糕局面。

三、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孰重孰轻

“红歌”是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总是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当下市场经济的时代环境里,需要继承和发扬红歌精神,更需要创造出与时俱进、弘扬主旋律的文化产品。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众媒体不仅有自主经营获取经济效益的商业属性,更有引导主流意识形态、弘扬先进文化的社会公益属性;文化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文艺的繁荣和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市场经济追逐商业利润的本能在时下社会建设与文化发展中的弊端显得较为突出,大众媒体见利忘义,搁置与背弃社会责任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于电视媒体中的娱乐节目而言,由于大多早已采取外包文化传播公司承制的商业化运作方式,对此类娱乐节目来讲,过于看重经济效益而忽略媒体社会责任已属见怪不怪的“正常”现象。作为当下电视娱乐选秀大潮中的“一支红花”, 对照本文前述的种种娱乐化迹象,江西卫视的“红歌会”亦难逃流俗之嫌。

究竟是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创作、传唱“红歌”的文化氛围和“扬正气、促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以求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中赢得自身艺术价值、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使“红歌会”引发的“红歌”传唱热的文化现象能够真正“红”到底;还是为了在大众消费时代打造一个娱乐与主旋律相结合的电视文娱栏目的商业神话,一味地只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追求收视率及隐藏其后的商业利益,以获得商业利益最大化,进而放弃栏目最初的创办立意与艺术主旨,落入大众文化消费“娱乐化”的巢臼,重走同类文娱选秀节目的“不归路”,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现实问题。

笔者认为江西卫视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媒体,一方面需要在创新中推进主流文化的生产,不断推出将时尚与传统结合、文化娱乐与主旋律相结合的高水平电视综艺节目,走出一条引领大众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要求与发展先进文化的新路。另一方面,在一个远离暴力革命与战火硝烟的和谐社会,当下的新生代受众对充满刀光血影和壮志豪情的红色流行歌曲的主观需求不会很强烈,要想在收视率竞争激烈的市场保持上升的发展势头,最好是大众娱乐归娱乐、思想教育归教育,不要为了一味地追求社会轰动效应和节目收视率,将原本崇高神圣的红色经典用大众娱乐的手法予以解构,但当下“红歌会”的娱乐化趋势,以及炒作热潮正在冲击着“红歌会”的原本意图——构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文化氛围。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红歌会”节目本身变得不伦不类,而且会彻底颠覆80后、90后等新生代大众心目中的原本就不牢固的革命历史观与崇高艺术感。

毋庸置疑,在有着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熏陶的中国民众中间,红色文化的产业化拥有巨大的商业潜力。作为弘扬主旋律与传播先进文化的一档电视文艺节目,从现代大众媒介的传播特征来看,“红歌会”肯定具有一定的商业开发价值。但笔者认为,由于“红歌会”从概念的产生到节目的兴盛都与国家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需求和大众积极的精神文化需求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其运作模式不能与其它电视选秀娱乐栏目雷同,只将经济效益摆在第一位;而是要必须突出其创办的崇高立意,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真正的文化创意与创新弘扬红色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猜你喜欢

歌会红歌卫视
部分卫视下半年待播剧
家乡的夜歌会
B站《夏日毕业歌会》官宣阵容
红歌是怎样“炼”成的(下)——《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
红歌串串烧
苏区红歌串烧
三月歌会好热火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省级卫视跨年晚会新常态
省级卫视季播下一个竞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