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学的社会认识作用
2011-08-15王林
王 林
一、旅游文学包罗万象,其广泛的内容全可以说全方位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对人们有极大的社会认识作用
我们通过旅游文学不但可以了解我国各地的现实情况、还可以从某一个侧面了解到该地区的历史。这是因为旅游文学作家在记游的同时,为了使作品更有深度,很自然地要抚今追昔,由眼前的景物写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以读记游作品,常常可以同时得到历史知识的收获。例如李白的记游诗歌“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理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既向我们展现了凤凰台一带的壮美景色,又告诉了人们关于凤凰台凤凰升天的传说与三国、东晋的兴衰史。再如杜甫的“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作既写了探访荆门的历程,又由明妃村联想到了远嫁匈奴的王昭君的史事。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描写了苏子泛舟于赤壁之上,在饱览了赤壁一带秀丽的山川景色的同时,想到了三国时的曹操和他所建立的不凡功业。所以读了苏轼的这篇记游的赋,不但可以使人们同苏子一起,游览风景如画的赤壁,又获得了与赤壁有关的丰富的历史知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文学日臻成熟。左思的《三都赋》是魏晋时代少有的大赋,作者本着“升高能赋者,颂其所见也。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直本其实,非本非实,览者奚信”的态度进行写作。为了使作品真实可靠,左思在写作之前,曾亲自作了游历,写作时又充分利用地图、方志等工具书。所以他的《三都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城市的本来面貌,语言富丽而典雅,文学水平很高,在当时便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争相传抄,致使“洛阳纸贵”。
唐代高僧玄奘著的《大唐西域记》是少有的长篇记游的散文专著。《大唐西域记》通过记录西域各国的传说故事,展现了当时西域各地人民的宗教习俗和特异的民族风情,以及他们的思想、性格等。作者成功地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西域人民的生活画面。玄奘记游时侧重反映社会生活的写法,大大地提高了该书认识当时西域各地社会的价值。
二、旅游文学作品除了记载旅游者的踪迹,描写沿途山水风光,反映城市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各地的历史掌故之外,还记录下了各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状况
旅游文学所记录各地民俗风情的内容,主要有民居、服饰、饮食、工具、民间工艺品等以及家族、村落、人生诸仪式(诞生、成年、婚姻、丧葬)和其他习俗风情等,旅游文学也因此带上浓郁的地域性色彩。所以,通过旅游文学作品,还可以了解到各地、各时期特有的人文风情乡土习俗。如现代作家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就向我们展示了天山脚下哈萨克民族游牧生活的画面:牧民们白天骑在马背上,跟着马群驰骋;晚上住在蒙古包里,在冬不拉琴声的伴奏下尽情唱歌跳舞;他们吃的是烤羊排和酸奶疙瘩,喝的是马奶。明朝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描述了当时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通过世风民习的展现,描画了一幅各类游客看月的百态图,对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丑态和市井百姓赶凑热闹的俗气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每一篇游记作品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游览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因此一篇篇记游文学作品便合成了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民俗的画廊,展示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人民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民情与习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审美意识的深入和拓展,旅游文学不再只停留在民俗风情的描述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上,而更多自觉地进行文化上的思考,并且这种思考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孙连春的散文集《边塞风情》,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向外展示了兴安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真实地再现了蒙元文化、科尔沁文化、红色文化、神泉雪城文化的辉煌历史和发展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文学乃是从文化角度观照旅游,
特别是对于许多很有文化内涵的地方风景区就更应该对旅游过程中出现的这类文化现象给予关照。又如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寂寞天柱山》、《莫高窟》、《西湖梦》等,这些作品借助山川风物、历史名胜寻古、访古、探古,以寻求文化的灵魂。在《上海人》里,余秋雨对上海人性格的考察,实际上也就是一种上海地域文化的考察。作品通过动态的描述、静态的分析、纵向的考察、横向的对比,把诗情的抒发和理性的演绎结合起来,分析了上海人及上海文化的性格、结构、历史、现实、走向。余秋雨在考察“上海人”的同时其实也考察着广义的“中国人”,他在文章的结尾叹息道:“失落了上海的中国,也就失落了一个时代。失落了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作者这里所申发出来的文化悲叹和醒世之意耐人深思。
三、旅游文学作品的社会认识作用还表现在,通过这类作品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遗产和社会现状
如朱自清的《欧游杂记》就是较早向中国人民介绍了欧洲五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作品。当写到意大利的历史文化名城威尼斯时,作者重点描绘了那里的圣马克教堂、圣罗珂教堂等庄严华妙的建筑,以及建筑物内著名的画家们所创作的金碧辉煌的壁画和屋顶画,使人们了解了意大利文化发展历史的久远和所取得的具有世界水准的杰出成就。
康有为的《登铁塔》也是我国海外游记的早期作品。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变法维新的代表人物,对于西方的科技成就极为赞赏。而作为西方科技成就的象征的巴黎艾菲尔铁塔,更使作者对它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游记为了突出铁塔的举世无双,列举了国内的雨花台、雷锋塔、天宁寺塔等数十处楼塔,以及国外的日本江户凌云塔、缅甸王官的木塔等十余处名塔作为铺垫,然后赞美铁塔“宏观大起,杰构千尺,未有如巴黎铁塔之博大恢奇者。盖有意作奇,冠绝宇内……”对于铁塔的构造,作者津津乐道,用细密的笔法将塔的每个细部都加以具体介绍,读此部分,恍如是在阅读一份铁塔建筑设计的文字说明。康有为于文中不但仰慕铁塔的高耸云天,更赞赏它代表了法兰西人民的精神。
杨朔的《印度情思》以灵动自如的文笔讲述了旅行印度的见闻,描写了这个神奇国度的自然美景、神话故事、宗教活动,庙堂寺院、壁画石雕……表达了对印度人民的深挚情感,探寻了印度人民的美的底蕴。邹韬奋的《游威尼斯》在写威尼斯风光的同时,也注意到游乐者都是特殊阶级,而非普通劳动人民。丁玲的《曼哈顿街头夜景》将视线投注到夜晚纽约街头上木然坐着的伛偻着腰半闭着眼睛的老人,凸现了曼哈顿繁华背后的阴影。
刘成章的《走进纽约》这篇海外游记作品,很能代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新的精神面貌,他们摆脱了“左”的思潮,有了更加开阔的胸怀和客观的眼睛。作者写到:“眼前才是真正的美国真正的纽约:既不是棺材瓤子,也不是无病的神仙,而是一个活得挺旺的海明威一样的时有灵感的汉子。怎能不庆幸在春天的故事里,中国哗啦敞开了门窗,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整个世界……”通过移民博物馆的介绍,作者告诉大家一个事实,美国人具有强烈的奋斗精神,整个国家具有海纳百川的巨大融合力。作者也注意了美国存在的种族矛盾,对黑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总之,这是一篇反映了当代人的思想认识水平、记述内容翔实、丰富的优秀游记作品。
[1]朱坤.论旅游文学的基本特征[J].池州师专学报.2004.
[2]花菊香.试论古代诗词的旅游效应[J].林区教学2007.
[3]王林.中国旅游文学新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4]王守华,王小力.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