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型公共景观艺术设计探究
2011-08-15李晓
李 晓
(李晓:江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袖珍型景观即小型、精巧、完整的公共景观艺术,是城市开敞空间的重要组成,其功能在于是美化环境的关键点睛之笔。相对而言,也可以理解为盆景式景观、微型景观等,城市公共景观艺术对大众的吸引力不断提高,在现代城市综合空间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不论是在居住区、休闲景区,还是在工作区,间或是繁华的商业区,人们都倾向于在景观艺术的空间环境中进行短暂停留、休憩、交流等活动,从而使身心得到舒缓。
一、袖珍型公共景观的现状及特点
袖珍型景观目前在我国城市空间环境整体布局中呈现出众多特点,其中分布广、投资少、见效快、与群众生活联系相对密切这几个特点最为显著。长期以来,城市规划及园林管理部门并不重视此类小型的绿地景观设施的建设,通常只做绿化覆盖性的普通处理。然而,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民众的公共民主性、参与性都有了极大地提高,对身边城市环境的发展寄予厚望。因此,作为一个城市内部密密麻麻、星罗棋布的城市袖珍型景观绿地日益显示出其内在的价值。
城市袖珍型景观设计是从微观的角度入手,整治与美化城市的微观节点环境,使城市的细部变得艺术化、情趣化,增强现代文明城市的历史情愫和人文关怀,这种微观的公共艺术设计研究也是当前各国城市设计中具有趋向性的课题。
城市袖珍型景观是小型、不主导、不规则、相对不完整的公共绿地或公共艺术空间,它是城市开放性空间的重要组成因子,它的主要功能在于美化空间环境,增加艺术视点,为民众提供相对灵活的审美空间。此类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一般以植物造型、景观石峰、小型雕塑、休息坐椅为主,突出人性化和亲民化的特点。近些年来,这些袖珍型景观的设计实施,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已经具有众多成功的设计案例和经验,为改善城市综合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点睛作用。
二、袖珍型公共景观的文化性互动
当前的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过分倾向于西方文化,西方的公共艺术理论得到本土设计界的追捧,国际式公共艺术景观作品充斥着国内现代城市的每一片角落。鉴于该课题的发展形势,我们有责任解决好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矛盾冲突,深层领悟文化表象下的真正艺术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形成与时俱进的公共景观艺术的互动性和可参与性,这是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创造与和谐。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袖珍型公共景观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民众与公共艺术的互动影响。
公共袖珍型景观的艺术语言与空间表达,最为关键的要素是人,是具有大众可参与性的人的行为。公共艺术景观如何融入城市?人如何对公共艺术景观产生共鸣?公共艺术并非单纯起到欣赏作用,它需要与大众保持互动和对话。景观艺术发展至今,在当前城市公共艺术语境中,它并不只是城市环境中的公共产品,而是如何与大众发生关系,从而产生民众的可参与行为,由此来激活城市空间的时代内涵。
三、袖珍型公共景观的传统设计理源
当前袖珍型景观设计在传统园林设计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现代环境设计的诸多理论,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然而,针对城市微小型空间这个独特性明确的设计对象,借鉴传统园林设计手法是行之有效的创作方式,因为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无不是以不规则、小中见大和虚实互动来处理的,在江南园林中尤为明显。
城市袖珍型景观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略与绘画不同。公共袖珍型景观的意境营造寄情于自然对象及其综合环境关系之中,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环境景观的意境。意境的营造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艺术情意的表达,意境的创作方法有我们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传统文化根源。譬如,道家所追求的“中和”强调对立面的和谐,如传统绘画所表现的,诸如刚柔之美、动静之美、虚实之美、隐显之美。这些对立统一、相反相生的和谐之美,形成中国传统绘画重要内容和创作手段。这一对立面的和谐在中国传统艺术上还表现为一个非常特殊的概念:意象与意境。
“和”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核心指向,“和而不同”代表了多样统一、兼容并包的文化理念;“中和为美”,进一步倡导建立在适度与正确基础上的和谐统一;在公共景观艺术的和谐性方面,“和”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贯穿于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民族道统之中,“和”文化所衍生的“相生”、“中”、“中和”、“中正”、“和而不同”、“乐和同”、“中庸”、“谐和”等概念涵盖人们生活的一切领域。经过几千年的潜移默化已经深深积淀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经过人们在与自然融合互动的几千年的身体力行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我们的公共景观艺术设计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
四、袖珍型公共景观的新设计观
(一)公共景观的生态设计观: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因素的支持,生态设计观已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1.不仅要考虑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要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2.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3.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
(二)公共景观的多元设计观:多元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和多样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全球景观资源。其观念具体包括:1.根据地域中社会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体现和发展机制;2.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3.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弃绝标签式的符号表达。
五、袖珍型公共景观设计建设的几点建议
城市生态建设需要更好的发展,公共景观艺术的形象提升关键在于高水准的管理和思想跟进,需要社会职能管理部门的重视与参与,结合当前城市实际情况,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统筹规划,制定标准,全面高水准的组织城市公共景观的建设。首先,要说明城市公共景观的责任归属关系,避免导致众多公共景观艺术无人问津,有的甚至逐渐变成废物,类似情况屡见不鲜;其次,这些城市公共景观因其零碎和非大规模性,容易被规划管理部门忽视。为避免这些问题得不到根除,建议一些城市制定完善城市公共景观管理条例和准则,把每个城市公共艺术环境做到科学利用,还生态和艺术于公众,为城市居民创造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
(二)顺应协调城市空间环境,起到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点睛作用。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与其他大型绿地公园的区别在于它不是占有大块土地为前提的,并且它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三)提高设计质量,建造精品城市公共景观艺术环境。这些众多的微小型地带的设计处理,涉及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脉、人文地域等许多方面,应科学的进行设计,根据地形空间的具体特质,合理组织各种构成要素,避免过于呆板和简陋,同时也要避免千篇一律过于雷同。
[1]王中.营造场域精神,与大众发生关系[J].《美术报》P41.2010.
[2]陈红玉,陈池瑜.中国当代美术批评与传统“和”文化[J].《民族艺术》P41.2006.
[3]刘育东.建筑的涵义[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