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凉山彝族道德文化建设思考
2011-08-15罗文华
罗文华
(罗文华: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彝族历史文化及彝语言文学研究。)
目前凉山彝族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阶段。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凉山彝族社会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而道德文化建设则是一个关系全局利益和未来命运的重要问题。
那么当前我们应从哪些途径进行道德文化建设呢?不论任何时代,要建设一种健全和富于生机的道德文化,就不得不解决这样几个问题,怎样重构传统道德文化与现时代之关系;怎样协调人们的道德信仰与现实环境冲突和怎样改善道德环境。下面我们试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传统道德文化与现实文化的重构
任何时代的新道德都无法割断传统道德的脐带,它总是在批判和筛选传统道德遗产的基础上重构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道德文化系统,所以对传统道德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行不通的。
凉山彝族具有优秀的道德礼义传统,无疑是我们进行新时期道德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凉山彝族传统道德的主要精神可概括为:以人格修养为实现道德理想的途径;以等差名分为核心的古朴礼义为道德准则;崇尚躬身力行的道德践履,不重抽象思辩;以血缘家支为基础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这些道德精神对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建设和文化重构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现代社会由于信息和分工的多元化,产业部门和社会结构比传统社会复杂得多,因此更需要社会各系统的整体和谐,而凉山彝族传统道德中那种重协调、重群体、重礼义和重实践的精神就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至于我们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文明礼貌、乐善好施、言行一致、踏实守信、勇敢无畏等等,则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在今天仍有普遍意义。如我们在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中,需要树立信誉、合作、奉献和文明经商的精神,这对维系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凉山彝族传统道德文化毕竟是在奴隶社会的土壤下生长起来的价值体系,在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结构和价值导向都正在转型的今天,传统道德的价值根基就要崩溃,因此那种企图原封不动地复活传统道德信仰,抑或用传统道德精神拯求现代文明的思想无庸讳言是迂腐的。只有立足现实,以社会需要和现代文明的价值尺度去重结、遴选和改造传统道德文化的精神才是明智之举。只要用这一思想去检验,凉山彝族传统道德文化充分暴露出它的缺陷了。以上文所说的道德精神而论,深深地打上了家支社会的印记。所以其所追求的和谐的道德理想主要是旨在调整家支群体内的人际关系,而不是以社会整体的有序化为最终皈依;其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仅局限于家支群体内,并且把自我挤压成家支团体的附属物;其所依凭的道德准则是礼义至上,繁文缛节大盛,阻碍广泛自由的人际关系和窒息个性;其所依赖的道德实现途径虽实践重行,但不重抽象思维,造成道德主体的理性自省精神贫乏而易于仅凭直觉懵懂而行。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传统道德观在义利关系上重义轻利,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上重义务轻权利,已完全不适用于市场经济的需要,传统道德观把人的私人欲望当作消极事物加以否认和限制,致使走进理论误区和现实困境。从本质上来说,市场经济中义与利是相辅相承、并行不悖的。目前凉山彝族经济滞后,大多数人还在传统道德的阴影下彷徨不定,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为人的正当权利和需要鸣锣开道,当然,利是与义相对而言,权利是与义务相对而言,只强调一方而偏废另一方是错误的。人的欲望和需要是受经济制度,社会关系和法律制约的,人的欲望和需要本身不存在善恶,但如果表现为损害他人和社会,践踏公德和法律,就成为恶了。一般来说,“在不合理的经济制度下,人欲容易通过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敲诈勒索、背信弃义、以假充真等方式表现出来;而在合理的经济制度中,人欲则是在机会平等和不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的条件下得到了充分发挥。”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我们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显然不能现成移置和顺手拿来,而是把它放到现实的经济形态和社会关系的需要面前检验和过滤,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分析、判断和遴选,然后以新的道德价值系统进行综合创新和转化,形成新型道德文化体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批判与道德重构。
二、改善道德环境
在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不同境遇下会遇到许多不同的道德规范或道德问题,并相应的产生许多不同的道德体验、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道德环境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我们划分道德层次的依据,“道德是异质的、有层次的、而非单元的或有机整一的……道德之异质性、层次性决定了道德实现机制的差异性多样性。”我们可以把道德按不同境遇划分为两个基本层面:个人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后者还可划分出若干个更小的层面,这些不同层面的道德基础和道德规范是不同的,明白这点可以帮助我们在道德价值导向和道德环境改造中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当前凉山彝族正面临从经济制度、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法律体系到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的全面变革阶段,但由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基本上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文化积累和现代化建设经验严重不足,因而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失调和偏向是可以理解的。而作为道德文化背景的社会各个方面一出现缝隙,即不可避免地冲击和削弱道德力量。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许多人从旧的道德樊笼中勇敢地走出来,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找到新的自我实现的途径,他们在经济活动中自发地寻求着自己的精神归宿,并为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和人格尊严而顽强奋斗,这是道德主体觉醒的标志。但由于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容易出现流通秩序混乱,市场机制不完善,社会分配不公,法制不健全的弊端,这会将一些人的私人欲望引向不健康的轨道,助长他们投机取巧,非法经营,通过种种不正当的手段牟取暴利,这些人的道德意识固然非常淡薄了,而且风气所及,还会导致广大人民对道德和法律的怀疑,于是道德信仰动摇,全社会弥漫着道德危机的浓雾,因此只有加强彝区经济社会建设和法制建设才能杜绝不正之风,只有扭转社会风气,才能最终改变社会的道德风貌。
要改造道德环境,建设健康的道德文化,第一必须从经济管理入手,要协调好各个产业和各个经济环节间的连续关系和发展比例,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经营制度和人事制度,健全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理顺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合理的市场体系。只要这几方面的工作做好了,经济秩序就走上社会生产规律和价值规律的正确轨道,就能从根本上避免个别人钻空子以权谋私、贪污盗窃、走私贩毒、偷税漏税等不良现象。第二要健全法律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管理。而要加强法制和社会治安,必须双管齐下,配套进行,既要健全和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又要建立和强化监督系统。我们更应重视后者的工作,因为监督系统是否健全,是否真正发挥监督作用,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冲击到执法人员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时,公检法监督系统对法律的落实状况和执法人员的廉洁程度的监督就尤为重要了。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法律的监督系统不能是封闭式的,而应向人民群众敞开大门,广开言路,建立群众检举制度,实现民主监督和民主法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永久保障。第三要移风易俗,美化社会风气,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陈规陋习和不良风尚,如对妇女的禁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请客送礼和走后门之风,家支裙带之风,赌赙嫖娼之风等等,显然不利于人们树立新的健康的道德观念和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我们应采取各种途径给予以正确改造和引导。第四要加强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彝族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于海.道德分际论[J].探索与争鸣,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