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画与油画的不同之处分析

2011-08-15张雪梅

大家 2011年23期
关键词:风景画国画油画

张雪梅

(张雪梅: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视觉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一、隶属国度不同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绘画形式,简称国画,亦称丹青。伴随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不断飙升,国画有望在未来大展拳脚。油画我们通常称为西洋画,是欧洲代表性绘画形式。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等绘画形式为油画准备了基础。尼德兰著名画家扬·凡·艾克兄弟因发现了理想的调和剂,完善了油画表现技法,而被称为“油画之父”。现在油画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绘画品种。

二、传达媒介不同

传统国画是借助毛笔、水、墨、彩色颜料通过绢、帛、宣纸等来传达信息,娱乐受众,通过装裱使其形式完美。油画是凭借画笔、画刀、颜料、松节油通过画布图绘内容,然后上光油,加外框装饰等。传达媒介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构图方式不同

(一)透视方式不同

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咫尺千里”尽收眼底,历史上不乏长卷巨制。如反应北宋京都汴河两岸繁盛景观的《清明上河图》。

油画讲究焦点透视,重视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大多强调造型准确,结构严谨。譬如意大利文艺复兴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堪称焦点透视的经典力作。

(二)构成方式不同

中国画讲究“以少胜多”,“计白当黑”画面空灵,油画讲究画面布局丰满;中国画讲究色彩淡雅清逸,油画重色彩浓烈奔放;中国画讲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强调画外意蕴,追求超以象外,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的美学境界,中国画的造型都崇尚“以意立象”,而不是自然物象的纯粹模仿。注重精神境界的宣泄和表达,中国山水画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最好的表达。油画更重对景写生,强调对自然物象的忠诚。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一格,体现节奏韵律,重视画面整体和谐。油画虽然在画面上也强调节奏韵律但是没有诗、书、印。

四、描绘内容,诠释内涵不同

国画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山水、花鸟和人物。以山水为例,山水画简称“山水”,相比西方风景画至少早1000多年。发展历程悠久,原始彩陶工艺品上出现过山峦、水波纹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体现先人对自然景观的崇尚。汉代儒家思想主张“天人感应”,重视人与自然的精神契合。这些思想客观上对风景画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滥觞于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也出现些许山石树木的刻画。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山川自然景观,驰怀畅墨。然而,山水画真正形成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的绘画理论与魏晋玄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促动作用,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在《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通过以上先哲论述,不难看出玄学表达的幽深玄远的理念与中国山水画追求的境界是很有默契的,暗合中国画追求的“画外意蕴”。虽然魏晋当时文献资料当中也有记载画家画山水的作品,有迹可考的奠基之作是魏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但此时山水并没有完全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著名的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经评价这时的山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此时山水处于早期稚拙阶段,不乏图解文学作品之嫌。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富庶,文化获得空前发展,业界通常认为《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也是青绿山水的肇始之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充分彰显了古圣先贤悠游于林下的逸致闲情,徜徉于山水之间的逍遥人生。画圣吴道子创笔简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山水摆脱了人物画而独立。道玄曾受命于蜀中嘉陵写生。“千里嘉陵,一日而就”;李思训数月始成。玄宗曾慨叹“皆极其妙也。”可见疏密山水在唐代曾各有千秋。李思训父子共开金碧山水之典范。被誉为北宗之祖,中唐诗境与禅境的融合成就了山水画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境。五代、北宋时期山水成为独立画科。荆浩集道玄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兼收并蓄。营丘、中正、关仝开创了“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北宋山水新形势。荆浩营造了北方雄奇的山川,而董北苑则擅写江南烟雨清濛的山峦丘岭。自抒己见的巨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米家山水”轻毫淡墨写雾霭轻岚,也曾独树一帜,备受史家推崇。南宋院体四大家开创的笔墨精神,构图方式影响远及明清。元四家尚“逸”。以戴进为首的“浙派”和以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派”,将文人画诗、书、画、印发挥的淋漓尽致。清初“四王”因袭临摹,钟情笔墨,迎合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尚。“清四僧”尤其以石涛融会贯通,变法革新,力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影响至今。

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有些相似,都是从陪衬角色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西方风景画最早可上溯到古希腊瓶画上的植物纹饰。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以前,在画面处于从属次要地位。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前,基督教美术取代古希腊罗马美术,但以宗教神权主导下的基督教美术为主体。在拜占庭镶嵌画、壁画、细密画中也偶尔出现风景的若干元素。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人文主义主张反对宗教神权,提倡科学;宣扬个性解放,提倡自由。人文主义的开放思想,促成风景画逐渐成为独立的画科。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凡·爱克兄弟的《根特祭坛画》看到西方风景画的早期模样。波提切利的代表作品《春》和《维纳斯的诞生》线条优美流畅,画面构成和谐生动。出现树木,水波等风景元素,也向我们展示了古典神话的浪漫与人文主义的理性严谨。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学、解剖学的发展也是促进西方风景画发展的客观因素。色彩此时也获得一定的发展,出现了提香、乔尔乔内和丢勒等令后人顶礼膜拜的艺术大家。风景画在十五世纪到16世纪中叶逐渐成为独立的画科。较被推崇的是画家约阿希姆·帕提尼尔在他的《逃亡埃及途中的休息》,将风景作为画面的主要部分加以描绘。

文艺复兴大师勃鲁盖尔奠定了尼德兰的风景画的基础。他以浓厚的情感描写了北欧自然风光和农民朴实简单的生活,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尽管作品不乏用隐晦的手法讽喻时弊。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绽放自己的热情,抒发自己的情怀。代表作品如《雪中猎人》等。

十七世纪初叶荷兰风景画获得独立,出现了像雷思达尔、霍贝玛等为代表的荷兰小画派,主要以朴素的民间习俗,宁静的乡间风景等为题材,画幅不大,广受荷兰新兴市民阶层的喜爱。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风景画具有深邃的境界,题材具有局限性,主要以神话、圣经、历史故事和王朝历史为题材,普桑、洛兰为代表。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理想与现实交织的神话叙事诗。

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现实主义美术,有感于法国启蒙主义画家卢梭的“回到自然去”思想的启发,以柯罗倡导的“面向自然,对景写生”为依归,一改往昔从神话和宗教取材的习惯,面对现实生活对景写生,倡导描绘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最直接的践行者是巴比松画派描绘法国枫丹白露森林山川,溪流农舍,旖旎风景。

印象主义是西方风景画巅峰之时。19世纪60至70年代,得益于光学和色彩学的发展和成果,一些勇于革新的艺术家受到出版著作的启发,表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颠覆传统,在表现题材上,主张对景写生,关注城市的底层生活。在艺术语言上,出于对光学与色彩学的忠实。利用活跃的笔触,鲜润的色块,表达瞬间即逝的视觉感触。不注重具体形的细腻刻画,景致轮廓含蓄蕴藉,注重画家内在情感的宣泄与表达。突出成绩体现在风景领域。代表艺术家莫奈的《印象·日出》堪称典范。

后印象主义承继印象主义,代表艺术家塞尚、高更、梵高共同开启了现代艺术之门,在他们的艺术理念感召下衍生了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等派别,彻底颠覆了西方传统绘画格局,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塞尚更是被誉为西方现代艺术之父。尤其梵高善于通过绘画塑造独立的艺术个性。对生活和命运的的独特体验通过风景倔强的表现出内在挣扎与顽强的生命力。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于欧美的大地艺术更是直接把大自然景观通过某种媒介,赋予某种理念,使其成为艺术品,将艺术与自然完美结合。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架上绘画已经受到新颖艺术形式的挑战。大地艺术契合了前秦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见国人的思想境界远远比西方具有前瞻性。早在前秦时期就已经认识到自然与人的关系。

五、技法表现不同

国画按表现技法可分为工笔和写意。工谨细丽一格为工笔,逸笔诠释情怀为写意。但都以通过水分的把握和控制强调墨色为主。若循画法风格可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没骨山水等。历代不乏彪炳千代的名作。花鸟画的绘画技法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很经典的解析了工笔与写意:“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兼工带写是指在一幅画中的艺术形象,有笔法繁复细致的部分,也有豪放纵肆的部份,同一画面同时应用两种画法,相辅相成,相互辉映。形神兼备,广泛应用于花鸟、人物画。

总结油画发展历史,油画的技法可归纳为四种:一是北欧尼德兰画家以扬·凡·艾克为代表的透明薄涂画法;二是南欧意大利以威尼斯画派提香为代表的不透明厚涂画法;三是以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为代表的南北融合画法。这种画法将透明薄涂与不透明后涂结合起来。第四种17世纪以后画家的综合画法。在保留原有架上绘画的同时,艺术形式层出不穷,譬如20世纪50年代后的波普艺术,利用多种媒介,作为承载信息的载体,达成艺术诉求,只是商业味道重了些。时下风靡欧美日韩的数字油画集休闲、娱乐、学习于一身,满足时尚人群猎奇的好奇心。

国画与油画分别是中国与西方代表的传统绘画形式。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伦理、哲学等内容,不仅仅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国家民族的精髓之所在。通过比较分析国画与油画的不同之处,充分体现国画的民族特色。诠释中华民族的哲学内涵,彰显民族性格。在今天,世界文化大同的前提下,希望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各展所长。

[1]朱伯雄编著.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2]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J].中华文化论坛,1994.

[3](魏)王弼.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中华书局,2008.

[4]康中乾.魏晋玄学[M].人民出版社.2008.

[5]齐凤阁,周绍斌.外国美术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姚尔畅.油画材料与技法[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

[7](英)史蒂文·康纳(作者).严忠志 (译者).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M].商务印书馆,2002.

[8](美)理查德·韦斯顿.海鹰,杨晓宾.现代主义[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风景画国画油画
一张油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油画《塬下》
油画
风景画便签夹
木质风景画
春天的风景画
国画欣赏
《岁月长又长》(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