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明代前后童谣取材上的演变

2011-08-15

大家 2011年23期
关键词:政治性童谣政治

么 娜

中国自尧舜时开始就有了童谣,童谣也就是儿歌。除了“童谣”的说法,我国古代还有“孺子歌”、“童儿歌”、“孺歌”、“小儿语”、“女童谣”之类的叫法。童谣内容清新、语言流畅、形式活泼,极适于儿童诵念传唱,以其内容的通俗、形式的短小、语言的流畅、传播的广阔,源远流长,具有通俗性、娱乐性、音乐性等特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一、古代童谣的特点

(一)明代之前童谣的特点

明代之前的童谣大部分是政治童谣,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被编写出来让儿童传唱的,因此不同程度地成为实施统治和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如秦始皇时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汉桓灵帝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些都是古代中国为历代儿童所广为传唱的著名童谣,是童谣中的代表作。以童谣的特性衡量,上述童谣的确符合童谣的标准。但是,细细品味这些童谣就会有一个发现这些童谣说的都不是儿童的事。《孺子歌》、《秦始皇时童谣》、《汉顺帝末京都童谣》、《河宋钦宗时童谣》、《元至正十年河南北童谣》等等,翻开这些古代童谣集,我们可以发现以这些多由成人编写出来口授于儿童,让他们去传唱于市井通街,因此这类成人作的“童谣”,儿童虽好唱诵,但意义艰深奥秘而不好懂。

(二)明代之后童谣的特点

明代之后童谣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大都是以劳动人民的生活为创作题材,不但反映民情风俗,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爱憎、理想及各种思想感情,而且具有朴实自然、轻松活泼和通俗、口语的特点。具有相当浓厚的生活气息、地方特色与艺术的感染力,诵起来朗朗上口。如:“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等。

二、明代之前童谣的取材

翻阅文献资料可以发现明代以前的童谣大致可分为从政治中取材的政治性童谣,从宗教中取材的宗教预言性童谣以及少部分从生活中取材的生活娱乐性童谣,其具体表现及倾向性如下:

(一)从政治中取材

明代以前的童谣大多取材于政治。政治性童谣作为这一时期童谣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政治性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1.明代以前的政治童谣大量体现于为封建的更替作舆论准备。

如秦始皇时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南朝梁·任口《述异记》卷下),这个时期的童谣都反映了当时黎民百姓对秦始皇的无比痛恨,并预示了他的灭亡下场。

2.明以前童谣上的政治色彩还体现在以其鲜明的阶级、情感倾向性声援推翻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军的正义举动。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多有用谣语来鼓动群众,壮大起义声势的。如黄巾军起义前,张角使弟子到处宣传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3.童谣的政治性还体现在对祸国殃民的奸臣贼子、贪官污吏的痛恨和对清明政治的渴求。

4.童谣中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剥削下的民生疾苦的内容也时有可见。如香城民为姜师度歌“香地一种稻,一棍被水沫。年年索蟹夫,百姓不可活。”(《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九《朝野金载》逸文)。

(二)从宗教中取材

这类童谣又可分为占卜童谣、求雨祈年童谣、预言童谣。具体如下:

1.占卜童谣:卜堰,是春秋时代晋国掌管占卜的巫人。晋侯欲攻镜国,问巫占卜,卜堰引上述童谣作答。古代人认为,儿童语邪,是应验的预言,因此,童谣被巫人所利用。占卜是预测,附会天时星象,是不可信的,但是,它却提供了春秋时代的战争卜巫的民俗资料。

2.求雨祈年童谣:这类童谣反映了古代人民,在自然面前的软弱无力,实际上是精神上的自我慰藉。

3.预言童谣:散存在古籍中的此类童谣,内容多为预言政治变迁,社会动乱,年丰年荒,瘟病灾异等。

(三)从生活中取材

明代以前真正反映儿童生活的童谣不是没有,只是它难以为封建士大夫阶级所容纳、所记载,通过各种途径真正意义上的童谣流传下来只有很小一部分。这些童谣才是真正具有童谣本色的。

综上所述,在明代之前大部分童谣都取材于政治,是政治活动的产物,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取材于儿童生活的童谣。这些童谣大都是成人编出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某种要求或是对政治事件的预言。

三、明代期间及明后童谣的取材

从明代开始童谣在取材上开始逐渐向生活性转变,这一时期童谣取材上演变具有以下特点:

(一)继续产生从政治中取材的童谣

童谣的演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明代作为童谣从政治性向生活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并不意味着政治性童谣的完全消失。实际上,通过史料记载可以发现,虽然明代开始政治性童谣大量减少却也存在。

(二)明代开始出现一批真正反映儿童生活的童谣

童谣发展到宋代时,情况略略发生了些变化。郭茂倩辑《乐府诗集》收“杂歌谣辞”七卷,内有二卷基本全为童谣。这是历史上首次跨越朝代对童谣所作的大规模整理,也是童谣第一次脱掉“五行志”的帽子集中出现在人们面前。

童谣真正的转变是在明清时完成的。“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儿,打拔儿。”童谣一口气列举了四种游戏,且都以“杨柳儿”开头,回环复沓,极易引起儿童吟唱的兴致。每个句子的两个分句又基本押韵,使得儿童念唱时更加顺口。可见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这首童谣都是考虑到了儿童的特点,满足了儿童的需要的。

四、童谣取材演变的原因分析

明时童谣展现出的新气象应该不是偶然为之,而是有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原因促成的,童谣的演变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应归功于明代一批思想家的努力以及明代进步思想的传播。明清时期,学者们对旧的童谣观进行了批判,拂去了童谣身上浓厚的政治、巫术色彩,童谣开始有了独立的文体风格。因此,明代以后,大量的回归儿童本体的童谣被发现并记录,童谣开始以儿童为中心,成为真正的由儿童“口自言,文自成”。从此搜集整理到的童谣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童谣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童谣集是由明代吕坤所编,他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对收集到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童谣共46首进行了改写,在这些童谣之起句后面加入一些劝诫述理之语,从而编成一部《演小儿语》(1593),以达到“教子婴孩,蒙以养正”的目的,可见他们已开始注意到童谣的教育意义。

五、结语

纵观童谣的历史,明代作为童谣取材上从政治性向生活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明代之前童谣其内容关涉到揭露社会黑暗,鞭挞封建制度,影射腐败统治,预言命运,占卜吉凶等多方面,明代期间及明后童谣从取材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始关注儿童,贴近儿童生活,童谣取材上的演变真实的反应了童谣的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古代童谣作为一个历史的窗口,可以从这一视角,把握这个历史空间,建立本民族的儿童歌谣理论体系,从而填补我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1]郑祥燕.童谣意义构建的概念整合分析[D].西南大学,2008.

[2]秦艳琼.童谣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政治性童谣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快乐童谣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略论“不道”罪之司法适用
再论翻译主体的政治性
艺术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