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跟帖,不新闻”时代到来,地方新闻网站如何应对

2011-08-15程曦叶文漪

戏剧之家 2011年5期
关键词:网民舆论

□程曦 叶文漪

从2000年中国第一条新闻跟帖在新浪网诞生至今,新闻跟帖已走过了10年的岁月。作为网络民意聚焦和表达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新闻跟帖在业界和学术界原远不及论坛和博客的受关注度。而网易策划“无跟帖,不新闻”,将新闻跟帖推到了公众的目光之下,向受众展示了这一新闻衍生产品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闻跟帖作为网络新闻的衍生产品,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互动更为即时和便捷、舆论引导的可操作性强、潜在用户群规模庞大等等;现阶段网络上新闻跟帖的发展处在一个相当良性的上升趋势之中,但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在此,笔者对新闻跟帖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作累述,仅就地方新闻网站在新闻跟帖管理上凸现的几个明显问题谈一点个人见解。

2009年6月16日,湖北省巴东县法院一审判决女服务员邓玉娇刺死镇干部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属于防卫过当,且邓玉娇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又有自首情节,所以对其免除处罚。至此,备受关注的邓玉娇案尘埃落定,然而此案曾引发的网络舆论风暴和公共危机事件至今仍历历在目。

案发后,荆楚网作为本地重点新闻网站迅速组织了报道,其后一周内,全国各大网站都相继开始跟踪报道。在各大门户网站上,每条消息的点击量至少数10万计,后面还跟有成千上万条跟帖。多数怀有对弱者的悲悯之情和对强权的警惕之心。对弱者敢于反抗强权暴力的认同,对吏治清明和司法公正的期盼,成为舆情的“主旋律”。也有网民对案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探讨,当然还有网民言词偏激,一味辱骂。

在这一网络热点事件中,荆楚网先后编发新闻、评论、视频50余条,截止到新闻跟帖被关闭,共有网友跟帖3500余条。虽然对比各大门户网站的跟帖来说,这个数据是很少的,但对于地方新闻网站来说,还是对舆论的引导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地方新闻网站新闻跟帖的工作开展远不如商业网站顺利,困难重重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的机会。

一、“先审后发”制度让人欢喜让人忧

为了杜绝不良信息的侵害,建设更和谐的网络环境,大多数地方新闻网站对新闻跟帖管理上,都采取了先审后发的制度。这种严管制度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不良信息流出的风险,但结果可以预见,长时间的先审后发已拒网友于千里之外,新闻跟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不禁让人思索:先审后发到底是一种崇尚主流管理的发展机遇,还是一种隐性自杀。

往往先审后发的初衷是为了规避“不良信息”,这很合理也应该这么做,屏蔽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信息是媒体的责任和义务;然而互联网的精神又是强调自由和言论的,似乎二者有些冲突。因为编辑不可能每5秒钟刷新一次审核后台,总会带来滞后的审核结果,所以网友觉得不高兴了,因为不方便、因为太慢。例如邓玉娇案这种热点新闻,先发后审的网站上“盖”起了摩天大厦,而作为本地媒体,荆楚网因为先审后发制度,明显出现浏览量很高、跟帖量不匹配的问题。但是不审核,出了不良信息谁负责?按照“谁管理,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当然是可以很容易地责任落实到人,所以为了规避责任,大多数地方重点网站还在先审后发。

对于一个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而言,新闻跟帖的审核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网站审核,而另一些网站不审核,那大家就不在一条起跑线上。每个网民都希望所发即所见,如果新闻跟帖的审核自家要审,别的网站不审,只会让不审核的网站越做越大;这样回头一看,发展地方互联网产业到底是政策主导还是市场需求主导呢?许多省级门户新闻网站新闻跟帖平台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步履艰难;培养受众访问习惯不容易,损失后再培养将更难,将来应该朝何处发展,这不仅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同时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也许,网友多一些理解,编辑多一些努力,可能会稍微好一点儿;希望先审后发不成为制约地方新闻网站新闻跟帖发展的一道门槛。

二、地方新闻网站对新闻跟帖投入有限

多数地方新闻网站由于人力不足的原因,对新闻跟帖的投入有限,在先审后发制度前提下,没有足够的人力去审核新闻跟帖,自然也只能通过新闻本身去引导,而不能大量参与到网友跟帖中去。在现今网络新闻内容严重同质化的大前提下,对于网民来说,看哪家新闻网站的新闻没有太大区别,地方新闻网站在自己当地新闻上可能会有一定优势,但相对商业网站的海量信息,很多网友还是更愿意选择后者。因此,地方新闻网站凭借新闻内容本身来获得固定的忠实受众群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同样的新闻,可以因为不同观点的聚合与互动焕发出独特的光芒,网民们通过新闻跟帖来了解新闻形成的舆论或许比仅仅了解新闻本身还有价值。如果同样的新闻内容,能因形形色色的新闻跟帖变得生动鲜活,能将新闻跟帖真正开拓成新闻互动平台和民意表达的空间,并借此来培养自己的受众群,进行用户体验的差异化竞争,对地方新闻网站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自身品牌的建设还是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的。

三、编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8年10月11日,哈尔滨市一酒吧门口发生了一起恶性斗殴事件,被害人林松岭当场死亡,6名嫌疑人均是警察。事件发生后,有关该事件新闻的跟帖引起一浪又浪的高潮。

事件发生之初,媒体披露“警察”是命案的关键词,全国的报纸、电视、网站普遍使用“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为文章的标题,让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指责警察。所以在该事件的前期,大多数人都是受了情绪影响,有意无意地忘记了双方斗殴的本质,很容易出于“仇警”派生出的情绪去联想警察一定是暴力执法,普遍选择支持受害人。

但是,两天之后,警方通过电视台、新闻网站播发了现场监控录相,死者的“高官背景”传言传开,新闻跟帖和论坛的舆情马上发生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网民将矛头转向死者,一时间“草根警察打死恶少”在网上广泛流传开来。

其后,随着死者身分的最终公布——没有背景、没有权威撑腰的平民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天平再次倒向死者。

在冷静看完警方公布的视频之后,众多网友发现视频中警察打死学生的部分被剪辑过,这时舆情进入第四阶段:双方博弈阶段。事态的发展带来的新闻内容的更新,终于使得网络舆论走向理性。试想,如果没有媒体的积极引导,这则消息很有可能会陷入“仇警”或是“仇富”的深渊。

网络新闻的开放性、身份的虚拟性以及介入成本低等特性,导致跟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为网友情绪化的表达。网民素质的良莠不齐使跟帖质量往往存在较大差异,真正有价值的意见往往被湮没在了海量的跟帖评论中,而煽动性的言论往往会导致群体的盲从和冲动,这就难免失去这种民意表达的公正客观。

作为网络新闻编辑,必须关注事态的发展,并时时关注新闻跟帖所体现出的舆情。在对新闻跟帖的管理上,很多时候已经不能单纯依靠硬性技术办法的控制,积极的舆论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地方网站新闻编辑大多对新闻的把握能力还是相当高的,但就如何利用新闻本身来对舆论进行引导,还需要在今后大量的工作中去摸索好办法。某事件的报道在网上以多大篇幅存在、以何种频率进行更新、存在多长时间、发布何种导向性消息从而对舆论进行引导,这都将是我们地方新闻网站编辑面临的新课题。

网易策划“无跟帖,不新闻”把网民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此后,跟帖逐渐成为网友与新闻作品互动的重要阵地。希望地方新闻网站,在新闻跟帖管理上多一些投入,多一些办法,多一些手段,多一些机制,提高用户体验的友好度和便捷性,真正让新闻与网民互动起来,积累自己的人气和受众,形成更好更完整的互动传播模式。

猜你喜欢

网民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