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群众文化建设新格局初探
2011-08-15马俊松孔晓菲
□马俊松 孔晓菲
群众文化建设要符合时代需要,要想方设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基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城乡基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摆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但是,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由于经费短缺、设施简陋、队伍老化等因素,肩负着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重要使命的县级文化馆等国办的群众文化组织却很难适应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文化投入与群众强烈的文化需求不适应,文化工作形式与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不适应,文化活动载体与农村的迅速发展不适应的问题。群众文化,尤其是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农民群众改善文化生活的需求,虽然阵地犹在,但有些已名存实亡。因此,要大胆改革群众文化的运行机制,向着以国家为主、集体和个体为辅的多体制的方向发展,确立大文化观念,胸怀全局,放眼群众,创建新的文化建设格局。
近年来,文化部门主办,社会各阶层合办、联办的群众文化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活动上,依据地方的特色,结合群众的爱好和意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新颖丰富的内容,形象地展示文化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质量提高以后,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潜在的文化需求在一定条件下迸发出来。群众文化工作,尤其是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只有适应了农民文化需求的变化,以广大群众为主体,才能吸引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我们所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中来,要积极探索并建立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创建乡土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这些文化都各自起着本能的特有作用,都有着品位高尚、活动自如、积极向上的特色,大都活跃在人民群众之中,成为群体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社会行业文化兴起的歌舞厅、练歌厅、音乐茶座、游艺室、台球室、老年活动站等等,这些文化个体经营也都隶属于群众文化范畴,以行业的特点为广大人民服务,丰富了社会文化,使群众在闲余之时得到了娱乐和放松。
在公园、广场上兴起的秧歌队、合唱团、气功队、戏曲演唱班等群众性活动,参加活动的人数多,涉及面广、参与的群众平衡了自己的精神情绪,锻炼了身体。他们还以极大的热情出资制作服装,购买道具,坚持经常性地参加活动,而且还参加各种演出活动,起到了为社会服务的作用。如秧歌群体与企业联姻,做广告宣传,为企事业单位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必要基础。
从发展趋势看,这些群众性的业余文化团队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文化主管部门的任务是抓住机遇,掌握脉搏,高度重视,积极指导,热心服务。选派思想性强,业务水平高,热心于辅导的文化干部深入到群众之中,认真地作好辅导,提高参与活动的群体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培养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使其在活动上不断扩大,巩固活动成果。在活动内容上得到经常不断地充实,形式上要不断变化,通过辅导使之水平不断地提高。辅导干部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辅导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尊重群众的特长,考虑到他们的基础条件和年龄因素,不能急躁,要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本身的水平,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这样才能使群体活动持之以恒。
为使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就要设法使农民的文化生活向多层次、立体化的方向发展,要经常性地举办培训班,给农民充电,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文化娱乐形式,如举办美术学习班、摄影培训班、通讯员学习班、音乐学习班、东北大秧歌学习班等等。这些学习班办好了,农民就会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才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不但能让农民玩得更开心、玩得更高雅,同时也能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更好的效益。
当前,多体制的群众文化虽然兴起了,也具有一定规模,起到了富而思乐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些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社会丑恶现象腐蚀着人民的灵魂和肌体,给人民群众带来不利因素和影响。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群众文化建设切实当做一项事业来抓,加大力度,真抓实干,那么,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就有足够的保障。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多多培训、及时引导、大力普及,尽可能地调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主动地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那么,群众文化建设一定会登上新台阶,出现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