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提琴艺术
2011-08-15李娇娜
□李娇娜
浅谈大提琴艺术
□李娇娜
大提琴那独特的音色或进或远,或强或弱,华丽而又纯朴,任何形容词似乎都不足以形容那特有的感觉,大提琴的艺术,人生的艺术。
大提琴 音色 矛盾
在中国,了解大提琴的人似乎远不及欧洲人,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大提琴毕竟起源于欧洲,就像古筝或者二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乐器一样,欧洲人对于古筝或者二胡的了解也不可能像我们中国人了解得这么彻底。但是近年来大提琴在我国的舞台上也有着很活跃的表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且喜欢上了大提琴那无与伦比的音色,并为它强有力的音色特点所深深折服。下面我想对于大提琴做几个方面的论述。
一、大提琴的发展概况
(1)大提琴,一种西洋弦乐器,虽然在诸多的学者和专家的不断努力和研究中还不能百分之百地断定它的最准确的起源,但我们可以暂且跟随着主流学者的说法:大提琴由维奥尔琴(Viol)演变来,并推测早在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时就在欧洲各国流行起来。大提琴是西洋弓弦乐器,属于提琴家族里的一种,如果按照体积来分别,那么小提琴、中音提琴、大提琴、倍低音提琴,都是由古代维奥拉演变而成。维奥拉是什么呢?维奥拉是一种老式的六弦提琴,它从15世纪兴起,到18世纪才逐渐绝迹。维奥拉的形状比现在的大提琴要平一些,音量虽不大,但却非常的朴实醇厚、声音甜美,它们也和现代提琴一样,分为高音、中音、低音和倍低音这几种。
(2)现代的大提琴就是由古代低音维奥拉逐渐演变而成,我们还可以在罗宾·斯托威尔所写的书中看到,在16世纪的中期,大提琴在整体的结构上做了适当的调整,比如说早期的大提琴是没有支琴杆的,也就是琴的触角起到在地上把琴支撑起来的作用。但是在演奏者不断地演奏过程中,发现由于要用双腿支撑起琴的重量很困难,所以就发明了支琴杆,看来变化是艺术本身的一部分,有必要提及罗宾·斯托威尔先生,罗宾·斯托威尔,他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和皇家音乐专科学院(RAM),现就任于加迪夫大学音乐教授。
二、大提琴的结构
(1)虽然大提琴的音色最浑厚有力,但它的身体结构并不是最大的,比大提琴体积更大的是低音提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低音贝斯。大提琴从外貌上的来看是一件简单的乐器,但是从声音和音色的角度来看却是一件复杂的乐器。用于调整四根弦的黑色的轴就是我们看到的像人的头一样的部分如四只耳朵一样从侧面凸出,为了能够带动和固定更粗的琴弦,大提琴的弦轴盒在比例上要比小提琴宽很多。顶端漂亮的巴罗克装饰风格的琴头是提琴家族独有的特征。建筑风格的运用无处不体现艺术的共通性。
(2)琴颈就像我们人的脖子一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连带头部所有神经到琴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琴颈及琴头和弦轴盒是由一块木刻成的,最好是用枫木。它的指板是从弦枕顶端开始增加宽度,使跨过琴马的弦有渐渐加宽的距离,是为了弓子在行走时的方便。大提琴的琴身面板和背板以及侧板组合起来的一个完美的大音箱,就像是妙龄女子的腰身玲珑有致。拉弦板恰到好处地在琴身的下半部分把琴弦牢牢地抓住。还有就是它纤细却有力的支琴杆可以把琴稳稳地支撑在两腿与地面之间。
三、大提琴的音色
大提琴的音色是优美的沉重的苍凉的。虽然同样是提琴家族的成员,但它从不像小提琴那样外向而嚣张。它只会偶尔放声歌唱,却常常坚定稳重。正是这种低调的性格让它饱含苍凉,隐藏锋芒。但,它就像一颗珍珠,总会在需要的时候一鸣惊人。大提琴的音色委婉蜿蜒,声音凄美,旋律苍凉,当整个乐队的声音都和着这样的一种深沉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它。大提琴,就像一位优雅的成熟而又魅力的绅士在不远处向您微微地鞠个躬,娓娓道来他那神秘的往事。如果是在交响乐中你似乎在曲子中听不出它的声音,就像妈妈总是默不作声为远归的儿女做好一桌的美味佳肴,其实它是很擅长旋律的,它的倾诉就像歌唱的声音,它就算是异类吧,不受人注目的角色,好像繁华喧嚣与它无关,在众生的欢乐中自甘埋没。不过,当所有的声音都疲倦淡去,它却不会,就像是金子永远不会隐去它的光辉。有时候甚至于演奏者好像与他成为了一体一并去体会这尘世中的难得的一片安宁,演奏者的指尖碰触到的也都是潺潺流水般涌现出来的华丽深奥,高贵却不失亲和力,它的音色就像是国王身边的最重要的大臣,重要而又隐蔽,其实说实话很难形容如此美妙的音色。
有时,或恬静清新的上午或金黄美丽的黄昏,又或是神秘的静谧的午夜,聆听一首大琴曲,可以使人在这繁华喧闹的都市为心灵找到一片纯净的乐土,不夸张地说可以找到迷失的自我。它那独特的音色或进或远,或强或弱,华丽而又纯朴,任何的形容词似乎都不足以形容那特有的感觉,大提琴的艺术,人生的艺术。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管弦系
责任编辑 王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