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中歌唱语言的运用
2011-08-15刘莉莉
□刘 巍(刘莉莉)
民族唱法中歌唱语言的运用
□刘 巍(刘莉莉)
歌唱艺术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是语言化的音乐艺术,也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因此它是音乐与语言有机地结合,完美地统一来传情达意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人声演唱的声乐是语言与音乐相互融合的艺术。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并进行相互交流的一种特殊工具。声乐这种借助于语言音乐化的表演艺术,较之器乐,作品所陈述的思想内容、表达的情感更为确切和明确,也更容易直接为广大听众所理解和感受。可见,作为一个民族唱法的歌唱者,歌唱训练并不单纯是掌握声音技巧,还应该把握语言的规律,借助于语言的功能作用来完成表情达意的目的。
一、歌唱中语言的重要性
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也提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他将“字清”列为三绝之首。如此看来,我们的歌唱语言是多么重要。不管你有多么美妙的嗓音,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歌唱语言,也就无法完整地表达这首歌曲的真正内涵。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艺术直接收语言的影响和制约,歌唱的艺术风格、民族风格、表现形式和不同声乐学派的形成,一个方面是审美习惯的差异,更重要的则是语言的不同。不同的声乐学派和民族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形成特殊的风格和色彩,关键是语言的作用。因此,从古至今的中外声乐家在声乐训练与演唱中都十分重视歌唱的吐字、咬字问题。我国声乐艺术中吐字的审美标准是字正腔圆。字正腔圆最初是衡量戏曲水平的一个标准,后来打破了这个范围,扩大到民歌、曲艺等民间说唱音乐中,现在已成为我国声乐艺术吐字咬字的一句格言。
二、歌唱中的吐字、咬字
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语言准确,不论是中国的汉语、少数民族的语言,还是各种外语语言,发音是否准确都直接关系到语言思想内容表达的正确性。在歌唱艺术中,语言成为表现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重视研究歌唱艺术语言的发音规律,掌握在歌唱时的咬字、吐字的正确方法,是每一位歌唱者的基本功。
歌唱中的吐字,主要是指韵母的发音,韵母比声母成分多,最多包括三个因素。这样在歌唱中随着曲调旋律的变化,就要交待清楚,紧跟在声母后的韵母中每个成分的起承、转合的过程,使“吐”出来的每一个成分,既要保持音字的准谱、情绪,又要使音乐旋律的完整连贯。使不同韵母的因素的发音特点,以及不同韵母的因素组合规律,与声母及声调一起,同时准确清晰地完成每一个字音或音节的发音,使每个字的咬、吐自然、适度,使它的出字、引长、归韵、收声准确无误。韵母在口腔中受到开合的节制,每个韵母发音时,口腔中的唇和舌都有规定的部位和方法。
三、语言中各种关系的处理
1、字与字的处理。歌唱中字与字的转换和衔接必须做到连贯统一,否则会模糊不清,甚至会破坏声音的统一。在训练中怎样才能做到字与字的完美过渡呢?一是在字音转换时要保持打开腔体的稳定状态。无论字怎样变化,打开的咽喉腔体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在变种求不变。二是把字都有安放在同一个高位置的共鸣点。尽量字点变化不一,声点却是一个,在不统一中求统一。从而把字与字的过渡转换好、衔接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2、字与声的处理。在发声时要求咽部必须稳定,而在吐字时又要求口腔吐字灵活,这就形成了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那就要通过训练使歌唱者具备“两张嘴”:一张是吐字的嘴——口腔的前半部,即唇、齿、舌等。另一张是发声的嘴——口腔的后半部,即口咽腔。吐字的嘴要灵活,发声的嘴要稳定。但不能因保持歌唱的“喉型”的稳定,而造成音包字或不收音,也不能因口腔吐字的动作过大而干扰声音的线条,使每一个字都唱在同一个声音支点上,同一个共鸣体里和同一个高位置上,做到字、声完美的结合,达到“声如串珠”的艺术效果。
3、字与气的处理。歌唱中的每个字都必须在正确呼吸的支持下吐发,所有的字都要在气息的轨道上走动和过渡转换,用气线将字贯串起来。如果气息不足失去支持,就会声跌字落;气息过猛失去平衡,也会将字冲散走形。气息不但支托着每个字,而且直接影响着字的力度感,如轻重、断连等语气的表现都与气息的控制息息相关。因此要以正确的呼吸作为歌唱吐字的基础,达到“珠圆玉润”的艺术效果。
4、字与情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信号,字本身在歌唱中就是传情达意的,因此必须做到字里传情。仅此还不够,还必须通过吐字表现一定的音乐形象和风格,才能字里含形。如弄清楚哪些字是音乐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对这些具有一定感情含义的字,都要加以强调和运用特殊的唱法给予润色,这样才能一字成趣,韵味浓郁。同时要在音乐旋律和艺术表现的过程中,处理好歌唱语言的节奏、韵味、轻重、强弱、快慢、急缓、抑扬、顿挫及断连等语调、语气、语势的表现,达到“词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总之,在歌唱中要做到声音美与语言美的高度统一,完美结合,就必须字正腔圆,字清意明,使语言在声乐艺术中真正成为音乐化的艺术语言。从而在歌唱中完成语言对情感的表达、对形象的塑造、对艺术风格的体现。
责任编辑 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