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领事巷”
2011-08-14杨吉谭舒
□ 杨吉 谭舒
重庆有条“领事巷”
山城重庆 凿崖为城 依山而建 重屋垒居。旧时 城中除了几条大街道之外 小街小巷 长巷短巷 十分繁多。诸如 黉学巷、邮局巷、扁担巷、门朝巷、双巷子、水巷子、宽巷子、洪声巷、领事巷……小巷子固然多 而尤为有名的 恐怕莫过于领事巷了。
领事巷 位于重庆通远门内右上侧 东接金汤街、火药局街 南连山城巷 北靠鼓楼街 是一条长约0.2公里 宽约8米的小巷。倘若把那条向北伸展 长约0.2公里 宽约2米的支巷道加在一起 领事巷亦称得上是一条长街长巷子了。旧时的领事巷 街太短、巷太仄 地处通远门老城墙边并非繁华闹市之区 何以这么一条小巷子会颇有点声名呢 回眸百年陈年旧事 领事巷的得名 其实是与洋人有关的。
十八世纪 列强在四川的第一个领事馆 没有设在成都 而选择了重庆。
1869年5月12日 英国驻汉口领事一行人到达重庆探营。他们认为 仅开放宜昌还不够 遂提出直接“开放四川重庆” 因为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的分叉口 水上交通十分便利 既能吸收大量的英国消费品和纺织品 又能输出英国急需的四川土产及资源 经贸往来繁多。
按外交惯例 只有在某地开设领事馆后 才能派驻领事。但大约在1882年 英国就干脆直接向重庆派驻“领事”。
1886年 英国派驻重庆的“领事”谢立三悄悄往来于川江和四川水系勘测水道。他认为 吃水三四英尺的帆船能通过 有什么理由会堵住一艘同样吃水、利用蒸汽动力而又有特殊构造的轮船在上面驶呢
德国大使馆
大韩民国大使馆
苏联大使馆·渝中区枇杷山路口
1890年3月31日 中英两国在北京订立了《烟台条约续增专条》 重庆正式作为通商口岸开埠。这一年 英国驻重庆领事馆正式建立 以禄福礼为首任领事。馆址最初设在方家什字麦家院 今重庆宾馆附近 1900年后迁移至通远门内右上方的老城墙边的领事巷。这是西方国家在重庆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当时的英国驻重庆领事馆 其管辖范围主要是四川、贵州两省。
大部分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采取了课堂内以小组为基础的互动教学活动形式,这一运用是建立在Piaget 1967和Vygotsky[2]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而这些教学活动的本质在不同的研究中相差甚远,这就容易产生一些认识误区,导致翻转课堂的标签经常被用在一些课程当中,这些课程也会使用提前录制的以网络为基础的录像讲座和封闭性问题与测试,而在许多传统课程中,这些就是学习者得到的全部学习指导。因此,翻转课堂不是指单纯的教学活动重组,而是指课程安排的拓展。其简易的表述见表2。
1896年3月 经与清政府议定 法国政府在重庆城内的二仙庵设立了法国驻重庆领事馆 首任领事为原驻汉口副领事哈士。法国驻重庆领事馆 其控制范围较之英国驻重庆领事馆更甚 不仅四川、贵州两省 还延揽了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的事务。
1896年12月 美国也要求在重庆设立领事馆 清政府便划出通远门老城墙边五福宫前一大片土地 设立领事馆区 法国驻重庆领事馆从二仙庵迁移至此 美国驻重庆领事馆亦设在该处。于是 原本地处僻静 道路狭仄的小街巷 因英、法、美等国先后在此设立领事馆 故得名“领事巷”。
如果说 重庆历史上第一次设立外国领事馆的高潮 是屈辱的记忆 那么 抗战时期的第二次设领高潮 则更多地象征着中国国际政治、军事地位的提升 以及重庆从一个内陆城市转变为国际性城市的跨越。
1937年11月 国民政府内迁重庆 重庆相关部门开始协助外国大使馆、公使馆四处选址。最开始考虑的是七星岗领事巷 但因地域太过狭小否决。最后他们选中了两路口至李子坝一带作为大使馆区域 因为这里有山有树林 便于隐蔽及建防空洞 离市区也不远。
次年1月19日 前苏联新任驻华大使卢干滋·奥莱斯基等由汉口乘机抵达重庆 并于三天后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呈递国书 成为抗战时期第一个到重庆的外国大使。这以后 美、英、德、意、法等10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公使、代办等相继来到重庆并将其驻华使馆迁到重庆。
随着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中国与捷克、波兰、挪威、荷兰、巴西、墨西哥、加拿大、土耳其、秘鲁、比利时等国的外交关系不断升级 相继将其外交代办机关由公使级升格为大使级 与澳大利亚、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伊朗、阿根廷、瑞典等国的交往加强 分别建立了对等的大使或公使级外交机构。
伴随国民政府和外国大使馆的内迁 外国记者、商人也纷至沓来 1937年至1946年间 外国在重庆的常住人口达到了“八九百至一千出头”。
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或许很少 但当时的重庆已是国统区外国人最多的城市。抗战前的重庆只在四川及西南地区有一定地位 在全国范围来看是一个极普通的工商城市 在世界上更是名不见经传。
当时许多国家的大使馆在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中 都会提到“重庆国民政府” 而外国新闻媒体涉及重庆的报道 不知道是此前的多少倍。
这时 重庆也开辟了多条国际航线 通过香港、仰光、阿拉木图、加尔各答等地
30余使馆云集二战远东战场指挥中心——重庆
中转 国外各种各样的代表团以及众多知名人士频繁地往来于重庆。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多次派其私人代表、特别代表到重庆访问 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时代》周刊发行人鲁斯夫妇、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等 都曾到重庆访问。
1940年9月11日的重庆《国民公报》中这样写道 重庆已“突出四川的范围成为号召全国的大都市 同时亦在政治上成为国际城市 而与伦敦、华盛顿、莫斯科……等相提并论”。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重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场的指挥中心。次年6月14日 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在重庆对英国民众发表广播演说 “足以象征中国不屈不挠意志决心之重庆 乃成为全世界各地家喻户晓之一名词。为各自由民族而言 重庆乃联合国家所有振奋精神之象征……”
“领事巷”的前世今生
如今 当年的领事巷已难觅踪迹。从通远门城墙下顺着金汤街往里走 很快来到了领事巷巷口。旁边的金汤街15号 据说是英领事馆所在地。据当地老人说 以前市物资公司就在领事馆里办公。上世纪90年代末 英领事馆已被推倒 重新建了现代楼房。“金汤街1号”之前查找的资料中 有说法国领事馆就在金汤街1号。谁知院子里一位老人说“还在下面”。
再往下走 门牌号上写的已是“山城巷”。巷口治安岗亭里的协勤队员说 根本就没有什么领事馆。一位老婆婆则称 法国领事馆就在不远处。继续前行 发现了当年的法国教堂仁爱堂 现在被用作敬老院。在敬老院后侧的一片空地上 有栋破败不堪的两层小洋楼 虽然大门和回廊已被灰砖堵死 但仍散发出独特的异域风情。
据渝中区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领事巷中已难觅领事馆的踪影。渝中区的使领馆建筑保留下来的只有6处凤凰台街35号的法国领事馆、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的苏联大使馆、市急救中心内的美国大使馆、鹅岭公园内的澳大利亚、丹麦、土耳其大使馆。另外一个外国使领馆的集中地是南山 现在保留下 来的包括有法国、苏联、印度、西班牙等国使馆。目前 多数已用作办公场所或招待所。
重庆日本领事馆
位于领事巷的英国使馆
法国水兵营 抗战时期一度成为法国大使馆办公所在地
美国大使馆·健康路
Searching for “Consular Lane”
Translated by Aggie Edited by Jim Summers
Consular Lane, located at the upper right side of Tongyuan Gate in Chongqing, is a small alley, only 0.2 km long and 8 meters wid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Great Britain established the first consulate in Chongqing, followed by France and the USA, giving the small street its name, “Consular Lane”.
The view of foreign consulates in Chongqing has changed over the years, from first being one of humiliation, then during the war, more a symbol of upgrad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tatus, to currently an indication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for Chongqing's change from an inland city to an international city.
In November, 1937, whe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moved to Chongqing, the city's departments began to assist with choosing appropriate sites for foreign embassies. They selected the area from Lianglukou to Liziba as the embassy area, due to its hills and woods,providing a subtle location for easy to build air raid shelters while still being convenient to the downtown area.
According to the Cultural Management of Yuzhong District, there are only six embassy buildings remaining in Yuzhong District: the French Consulate at No. 35 Phoenix Street; the Soviet Embassy inside No. 3 People's Hospital; the US Embassy inside the Chongqing Emergency Center; and the Australian,Danish and Turkish Embassies in Eling Park. Another concentration of remaining foreign embassies and consulates are in Nanshan, including the embassies of France,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dia, Spain and a few other countries. Most of these are now used as offices or hostels.
Today, the original Consular Lane is very difficult to find. It is said that Jintang Street No. 15 is where the British Consulate was located. Walking along Jintang Street from the Tongyuan Gate, we found a French Church called Yan Oi Tong, now used as a nursing home. We found a small, two story western style building behind the nursing home. Although the windows and doors are closed with grey bricks, the building still exudes a distinctive exotic presence of its once noble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