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雨万方黑 红岩一枝红

2011-08-09王雪峰

中华书画家 2011年6期
关键词:红岩幅画山水画

王雪峰

钱松喦(1899~1985),江苏宜兴人,又名松岩,40年代曾用名苗庐主人。生前曾任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人大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和艺术顾问、江苏美协名誉主席。1977年任江苏国画院院长,后任名誉院长。钱松苗为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擅长山水画,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作品《红岩》是其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

1957年江苏省国画院筹备之际,已经在画界具有影响,时任无锡美协主席、无锡师范教师的钱松喦被抽调到省里。1960年江苏国画院正式成立,从9月至12月组织了以傅抱石为团长,亚明为副团长的“江苏国画工作团”,举行了著名的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活动,工作团共有13人,钱松喦是成员之一。他们到了河南、陕西、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广东这些地方,这次写生活动是史无前例的,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型的旅行写生活动。其中11月2日至13日在重庆访问,红岩村就在重庆,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十八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的故址,是代表共产党、代表延安在国民党陪都的一个红色的革命堡垒。写生团在重庆期间参观了红岩村,钱松喦在现场从不同角度搜集了许多创作素材。12月,沿三峡而下到湖南,在长沙停留期间钱松喦就进入了创作的过程,画了一张忠实于实景的《红岩》,画的非常具体,他自己称作“纪录片”。这张画在1961年5月北京举行的《山河新貌》展览中展览过,当时反响不强烈,他也不满意。从1961年到1962年他在不断的推敲,思考如何在这张画中表现出崇高的感觉,前后改了几十次。当时毛主席提出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他就想到了怎样发挥浪漫主义,反复推敲以后,就决定将压脚的一棵大树去掉,在“红”字上做文章,将黄土坡变成一片红色的岩石,将纪念馆体积缩小,将它推得很高,强化了画面的崇高感,将本来的两棵树变成了一棵树,而且这棵柏树是从泰山挪过来的。芭蕉也增多了,并运用白描的手法,突出墨色与红色的对比,使整个画面气势更加壮观。钱松喦很注重诗书画印结合,他的诗、书、画相当的统一,书法专攻楷隶,并以楷隶书意入画,古诗功力相当扎实,能够变古为今。《红岩》这幅画题画诗反复锤炼,从八十多个字直到变为二十个字,由本来两首五言律诗,变成一首五言绝句,他写道:“风雨万方黑,红岩一枝红,仰钦奋彤笔,挥洒曙光中”,表达了一个人民画家借以山水画表达对革命历史的崇敬之意,这样将历史和现实通过山水画的形式浑然的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山水画意境。

1962年10月《红岩》正式定稿,第二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钱松喦国画近作展览”,这幅画正式亮相,引起很大反响,然后在1963年《美术》杂志的第4期就发表了这幅作品及他自己写的一篇《创作(红岩)点滴》文章。1964年3月,中国文化部和中国美协在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钱松喦国画展,这是个规格非常高的展览,历时40天,北京展览之后又到天津、兰州、上海、香港四地巡展,其中《红岩》这幅画被一致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当时给钱松苗写评论的人都是一些重要的人物,如时任人民日报总编邓拓写了《中国山水画创新的道路》,中国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华君武专门写了《山水画推陈出新的样板》,给予钱松喦很高的评价,此外潘絮兹写了《赞红岩》。首都国画界为钱松喦画展开了座谈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文艺报》、《美术》、《前线》杂志,对他的评价都很高。《红岩》这幅画特点非常鲜明,从内容上来说,它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山水画意境,既有历史内涵又有现实表现;从手法上来看,现实精神和浪漫手法相结合,通过夸张、想象,特别是在“红”上面做文章。如果说把它作为一首抒情诗的话,诗眼就是“红”,开拓了重彩和水墨相结合的形式。文人山水画往往认为水墨最高雅,加了色彩处理不好就俗气,但钱松喦能将朱砂和水墨浑然结合在一起,不仅毫无俗气之感,反而很壮丽。化平淡无奇为崇高的情境,钱松喦在这方面的特点傅抱石也自叹不如。《红岩》这幅画构思巧妙,同行的13人有很多人都画了红岩,唯有钱松喦的最突出,成为他的代表作。

从《红岩》这幅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从旧社会进入新社会画家的艺术思想发展历程。钱松喦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从一个文人画家转变成了一个人民画家。他的艺术观念是建立在传统画论基础上的,到新中国时期非常信奉毛泽东文艺思想,解放初期他看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非常激动,那里面提出许多新的观念,特别是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革命和建设服务,艺术有这么大的作用,对他来说是很震动的。在解放以前,钱松喦的日子过得很清苦,尽管也卖一些画,主要还是靠教书谋生,而在抗战时期又经历逃难,所以当他从以画画谋生转化到以艺术为人民服务时,他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感激。因为解放之后他不但社会地位改变了,除在无锡师范做老师外,还在无锡市文联、美协担任领导职务,后来又调到省城来;而且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可以通过他当时写的一些诗看出他的心态变化。他的绘画风格在解放前一段时间主要是学传统,临仿为主,写生比较有限。解放以后新中国时期,特别是60年代以后进入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二万三千里写生活动对钱松喦的思想触动非常大,因为他之前只生活在江南,从来没有去过这些地方,所以回来以后,1961年就写了一篇文章《壮游万里话丹青》。同时,傅抱石也发表了著名的《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这两篇文章几乎是同时发表。当时,钱松喦在文章中提出了“山水画大有文章可做”的重要观点,认为不光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需要山水画,回忆革命史,歌颂新面貌也有适用之处,他将山水画的内容拓宽了。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新山水画在表现新事物时不仅仅是反映新事物,关键还要有艺术形式美。

如果《红岩》这幅画放在新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中来看,它也是一幅杰出的代表,不仅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相结合,也体现了时代精神、民族特色、个人风格三者完美的统一。

责任编辑:陈春晓

猜你喜欢

红岩幅画山水画
传承好红岩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买画
遇见大师
猜画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三)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二)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