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侵权民事责任
2011-08-09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环保处吴玲娜
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环保处 吴玲娜
浅析环境侵权民事责任
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环保处 吴玲娜
近来环境事故频发,受损民众的权益如何获得保护引起关注。该文依据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对环境侵权民事责任进行分析和解读。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环境侵权的民事法律体系,对环境侵权责任的构成采取“无过错责任”和“因果关系推定”的原则,受害人可以通过诉讼方式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但是,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仍存在局限性,有必要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加以完善。
环境侵权 无过错责任 代表人诉讼 举证责任倒置 赔偿损失
近年来环境污染事故频频见诸报端,先是中国最大的金矿企业紫金矿业深陷“重大污染事件”漩涡,接着又传出大连大窑湾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少量原油和污水流入海域。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随之而来的就是因环境污染事故而受损的民众应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现行的法律,受损民众可以通过刑事、行政、民事等途径追究责任方的法律责任。本文谨依据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对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进行分析和解读。
1 我国现行的环境侵权民事法律体系
环境侵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侵权是指因人为的活动,致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受破坏或污染而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环境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狭义的环境侵权概念仅指环境污染侵权。
环境侵权属于特殊的侵权行为,有着明显的特点:损害行为的间接性,损害具有潜伏性,损害行为的高度科技性及构成的复杂性,环境损害的跨地域性,损害源头、结果具有多元性。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害,往往同时伤害一人或数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财产及各种生活上的利益,因此经常是某一原因导致多个结果后,多个结果又变成新的原因,从而引发新的结果。
我国关于环境侵权责任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及海洋、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防治法律的有关规定以及森林、草原、渔业、土地管理、矿产资源、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等自然资源保护法律的有关规定。从总体上看,形成了民事基本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这样一个系统的、层次鲜明的环境侵权民事法律体系。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而在最新实行的《侵权责任法》中设立了“环境污染责任”的章节,对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这些法律应是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基本法律依据。
2 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
根据传统的侵权构成理论,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有加害行为、有损害事实的存在、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等四个方面。
环境侵权作为一种侵权行为,原则上应当遵守上述的侵权构成要件。但是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也使得环境侵权责任的构成也存在特殊性。
传统的侵权构成理论认为,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行为人存在过错,损害事实与加害行为之间要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在环境侵权行为中,这种理论有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损害环境的污染行为往往不是即时完成的,要判断损害事实是否由某侵权行为造成的,通常比较困难;第二,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可能与损害后果发生之间在时间上间隔较长,使因果关系表现得十分隐蔽;第三,由于环境污染危害的潜伏期较长,所以一旦产生损害,又往往因历时久远、时过境迁、证据灭失,使因果关系的证明更为困难;第四,要证明环境侵权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门科学技术知识和仪器设备,而目前这些条件显然并不完全具备。
因此,如果完全按照传统的民事责任因果关系理论,就会使受害人得不到有效的救济,也使环境侵权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制止。在这样的背景下,因果关系推定的理论被提出。因果关系推定则必须以无过错责任为前提。所以,目前各国立法均致力于通过实体法途径,对归责原则做出调整,在环境民事责任领域确立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来加强对环境侵权案件中受害人权益的保护。
《民法通则》第124 条是我国环境侵权无过失责任的基本民法依据,同时,亦是我国环境侵权行为适用无过失责任的一个概括性规定。另外,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 年12 月6 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的第4条明文规定“下列侵权诉讼,按照以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三) 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这一规定为我国民法中追究环境侵权加害人的损害赔偿责任,提供了重要的程序法上的补充和保障。从而,也使得环境侵权的无过失责任原则,在我国的审判实践中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和体现。
在环境侵权领域确立无过错原则与加强对受害人保护的宗旨是契合的:第一,加害人的过错难以证明。由于现代工业生产的复杂性和污染过程的错综复杂,环境污染涉及到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受害者难以证明致害者有无过错。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 有利于加强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减轻受害人证明加害人过错的举证责任。第二,通常情况下,受害方与加害方力量对比较为悬殊,受害方处于势单力薄,孤立无援的境地,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与加害方相抗衡,只有将法律保护的天平向受害人方面倾斜,才能体现社会公平。第三,适用无过错责任,有利于强化污染破坏环境者的法律责任,促进其履行法定义务,严格控制和积极治理污染,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3 环境侵权的救济途径和方法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救济途径是进行司法诉讼。由于环境侵权纠纷中受侵害对象的不特定及涉及人数众多的特点,环境侵权纠纷容易形成群体性诉讼。我国民事诉讼法确立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就是专门处理群体诉讼的一种诉讼程序,对解决群体性纠纷有着重要作用。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 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可以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
代表人诉讼的出现,弥补了传统的共同诉讼制度的不足,对污染范围广、涉及受害者多的案件,代表人诉讼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此外,《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也就是说环境侵权诉讼的时效长于一般侵权的时效。
4 环境侵权诉讼的举证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是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依据此规定,在传统的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应就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否则就要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在环境侵权案件中,由于环境污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常常会涉及到具有理论深度的多领域专业知识,并且环境侵权的受害人(即原告)多为普通居民,在财力、知识等多方面存在的障碍使他们收集证据十分困难。因此,在环境侵权诉讼中,如果实行传统民事诉讼的“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势必会增加环境侵权受害人的举证难度,导致其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法律上的保护。
为使受害人能够通过诉讼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新近颁布实施的《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六条进一步明确规定:“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从法律上明确了在环境侵权诉讼中,适用证明责任倒置原则,即在环境侵权诉讼中,加害人如果不能证明损害不是其行为造成的并且不能证明其行为具有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加害人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而受害人的证明责任仅限于证明损害事实的存在。转自www.studyez.com
5 环境侵权责任的承担
环境侵权作为一种侵权行为,应当根据损害客体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责任承担方式。我国目前对环境侵权的救济手段基本上适用传统的民事侵权救济制度。我国的《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的:“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但是,最常用的责任承担方式是赔偿损失,即支付赔偿金。赔偿损失的范围,既包括财产损失的赔偿,也包括对人身损害引起的财产损失赔偿;既包括直接损失,也包括间接损失。
这种传统的民事侵权赔偿主要是针对污染危害的直接致害人而言,并且往往是责任主体相对确定的情况下的方式。由于传统的民事赔偿制度存在着种种局限,如救济的滞后性,诉讼时效的有限性等,其对受害者的利益赔偿作用也是有限的。
为了能更好地维护环境安全,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可以考虑设立惩罚性赔偿机制。适用惩罚性赔偿原则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主观上具有恶意的环境侵权案件。在我国环境侵权行为中,基于主观的恶意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大量存在,甚至许多加害者是经过理性的判断而最终选择侵权的。对这样的侵权行为应当进行惩罚。二是由于侵害人的污染开发行为导致受害人的人身权利受到损害,应给予精神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自然人因生命权、健康权等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道歉等民事责任外,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环境侵权行为给受害人的人格权利造成损害的同时,也造成了其精神上的损害,而且这种损害是漫长的,甚至伴随终生。对此如果不能给予赔偿显然不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则。三是环境侵权行为给受害者造成的环境权益的损害也应当予以赔偿。环境权益是公民在良好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健康优美的环境不仅是公民生存发展的基础,也具有愉悦心灵的价值。然而,环境权益的损害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对这种损害给予赔偿,是对于同质赔偿原则的扩大,具有明显的惩罚性质。
6 结语
我国已经建立了环境侵害民事责任的基本法律体系,在环境侵权事故中受损的受害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要求责任人承担民事侵权责任,赔偿损失。但是,现行的环境侵权赔偿责任,仍具有局限性,应当在今后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1] 于爽.环境侵权诉讼证明问题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 武海燕.浅论环境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担[EB/OL].http://www.acla. org.cn/pages/2007-8-3/s40433.html.
[3] 陈开梓.论环境侵权群体性诉讼处理机制的完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5):118-123.
[4] 秦秀敏.环境侵权民事责任若干问题探讨[EB/OL].中国法院网,200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