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情景实训课程探索与实施
2011-08-08宋洋
宋洋/文
物流作为复合型产业,其发达程度能对实现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和零售业等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发展起到有效提速的作用 。目前,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这其中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物流人才的缺乏而制约物流产业发展,切实加快对人才的培养才能实现我国的现代物流发展。本科、大专、中专这三层是我国目前的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层次 ,出来的物流人才均属应用型人才,主要分布在大专、中专各类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培养的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方向更贴近具体的职业岗位需求。
以企业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
现代物流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现代物流设备和先进物流技术的大量应用。因此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物流人才,必须要进行加强物流设备应用与管理的训练。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表明,目前物流业的基层管理岗位需要一大批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能运用和管理现代化物流设备和应用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培养出的人才能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强调实际应用和操作技能,更职业化。它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以专业培养为目标,将理论与技术或操作能力相适应,并通过调查各大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以及分析职业岗位,从而构建深度与培养应用型人才或高技能人才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重视培养应用能力,不强调知识系统性,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具体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包括:1.进行市场调查及市场分析能力;2.物流市场信息采集与整理;3.具有营销方案设计的能力;4.物流市场调研报告的撰写;5.物流客户开发策略与项目实施;6.具备客户管理与维护能力;7.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运输、仓储课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改革运输、仓储类课程教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借鉴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反映先进技术成果和职业岗位要求,加强专业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物流专业能力、流实际操作能力等,克服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缺点,面向职业需求,培养社会物流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
目前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1.对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
高职院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时忽视了学生的差别,一味地照抄其它各高校设置的现有课程体系,对中职和高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定位。
2.师资力量差异较大
不少中职学校的领导在招聘专业教师时有意向引进熟悉企业物流管理岗位设置、相关岗位工作特点和工作要求的人才,应聘者基本上是有着实际物流行业相关工作经验的人,但是却普遍缺乏教学工作经验。而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又欠缺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行业岗位设置及岗位能力要求欠缺了解或仅仅是一知半解,在编制专业教学计划时往往根据自己的初步了解或借鉴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造成专业课程设置较片面,与市场实际脱节。
3.对校企合作中教师进企业实训欠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许多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聘请企业内的工作人员进校授课或者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际岗位相关实际技能的学习等。虽然表面上看这是一项使专业课程符合企业实际的有效方法。其实,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顺利,主要问题还是出在绩效考核和薪资待遇上,教师在进企业工作学习的这段时间,由于没授课,得到的薪资会很少,而对企业而言,这批员工是来学习而不是来创造效益的,因此即使是在岗工作,这批“员工”也不能从企业拿到报酬。所以出于自身利益多数教师不愿进企业工作学习。
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改革具体实施
1.要立足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本课程的设置充分使学生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 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上,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方面,这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拓展更加宽广的成长空间。
2.教学与综合能力相结合
改革运输、仓储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通过实训、参观、案例分析、讨论、小组作业等方式,结合理论与实践,实施新课程理念,促进教学观念转变,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实训、实践结合为宗旨,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转变传统课堂授课方式,采用将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形式,在教学过程采用软件模拟实训、课外调查、案例教学、课堂汇报等多样化方法,演示运输、仓储、设备运作等视频和小组讨论图片情景案例等,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物流设施与设备、运输、仓储配送业务流程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启发学生思维,促进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设置作业,加深理解学科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训、实地考察等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紧密结合课程教学与实际、实践,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3.以具体业务处理为核心,建设综合实训课程
在教学方式上,学生通过自主式学习、小组分角色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进行具体实训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教师的作用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监控(激励、答疑、纠错)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更多地采用情景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激励式教学等方法。当然,学校要考虑因不同的就业岗位分布和学生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也应始终围绕市场需求变化,结合学校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课程改革。
(4)学校与企业合作
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欢迎的应用性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这要求实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课程开发和建设过程中,企业始终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托企业和学院,把实训基地和学院相结合,成为统一的教学平台,实现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工程师等来做实践课程的讲授,在教学模式上典型设备操作通过在校内实训、在学校完成工作,在设备配置、选型和管理通过课程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通过这样更为直观和真实的学习方法,坚持让学生做好勤学、好思、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学生解决实际现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并提高综合素质。选择合适的企业,综合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参观,让学生了解运输和仓储的一般业务流程、典型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应用、基本的物流运输与仓储运作技能等。通过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例如选择铁路公司货场作为运输、仓储类课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这其中,铁路货场的功能主要是以铁路、公路、码头运营为主,交织着铁路、公路、水路等运输方式的一个办理货物整车到发、仓库场地贮存、提供运输代理等服务的综合性货场;铁路货场除了营运车辆外,还拥有各类装卸搬运设备、自己的运营车队和众多客户,具有货运交通优势和特点,是一个机械化水平比较高的运营作业码头,对于实施运输、仓储、物流设施与设备等课程的实践教学来说,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场地选择。通过企业专业人士就运输、仓储等业务流程进行现场教学,增设参观学习一些相关物流企业的教学环节,企业兼职教师在学生参观企业时承担讲解运输业务流程及指导参观货场任务。学生亲身参观了铁路线、仓库、火车货物装卸区、码头区装卸作业、集装箱堆场等,并观看控制室的铁路运输调度系统等演示。通过这类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了学生视野,了解物流企业相关业务的实际运作,加深对课程相关知识的了解与认识,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实地参观还增加了学生对企业信息及对实际岗位需求的了解,更加深理解课本相应理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主性。
通过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最新岗位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更新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以产学结合模式促进相应课程的改革,面向职业需求,形成课程教学体系,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适应职业需求能力和学生的物流职业技能,形成一定的专业素质,满足物流管理企业或职业岗位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