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黄疸病因及临床分析

2011-08-06陶孝武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32期
关键词:母乳黄疸胆红素

陶孝武

(湖北省麻城市妇幼保健院,湖北 麻城 438300)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有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1]。在此时期内,由于围生、感染、溶血等因素而致病理性黄疸的亦很多见。少数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而危及生命或留有严重的后遗症。为探讨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现将我院209例新生儿黄疸病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儿科共收治0~28d的新生儿308例,其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09例,(诊断标准参见《实用新生儿学》[2],男128例,女81例,足月儿189例,早产儿17例,过期产儿3例;顺产135例,剖宫产70例,产钳助产4例。黄疸日出现日龄≤24h者4例,其中围生因素1例,新生儿ABO血型不合3例;2~3d者121例,其中围生因素83例,感染因素29例,母乳性黄疸4例,不明原因5例;3~7d者52例,其中感染因素39例,不明原因3例,母乳性黄疸10例;>7d者27例,母乳性黄疸25例,不明原因2例;出现时间不详者5例,母乳性黄疸3例,不明原因2例。

1.2 方法

患儿入院当天或出现黄疸当天抽取股静脉血做胆红素测定,包括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肝功能(ALT、AST)、二氧化碳结合力,并进行血常规、有感染者进行血培养、脐分泌物培养、胸片等检查。血清胆红素水平:年龄不足24h血清胆红素>102μmol/L(≈6mg/dL)4例,占1.9%;年龄1~7d血清胆红素220.9~225μmol/L 97例,占46.4 %,256~342mol/L74例,占35.4%,>342μmol/L6例,占2.9%;年龄>7d血清胆红素220.9~225μmol/L14例占6.7%,>342.μmol/L4例,占1.9%。每日对每例新生儿的前额、胸部、腹部皮肤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取其平均值,动态监测胆红素。避免了反复抽血,减轻了新生儿的痛苦,减少了医务人员工作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

2 结 果

2.1 病因分析

209例新生儿黄疸病因依次为围生因素、感染因素及母乳性黄疸。围生因素84例,占40.2%,其中各种原因引起的胎儿宫内窘迫47例,早产17例,头皮血肿9例,胎膜早破7例,窒息5例,产钳助产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9例,母乳性黄疸42例,占20.1%。患儿中有感染者68例,占32.5%,其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43例,脐炎26例,皮肤感染7例,肠炎1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不明原因12例,占5.7%。新生儿ABO血型不合3例。仅存在1种致病因素的黄疸患儿179例,占80.27%,存在2种致病因素(围生+感染因素)41例,占18.39%。合并代谢性酸中毒者158例,占75.6%。病因分布见表1。

表1 新生儿黄疸209例病因分布情况

2.2 转归

患儿入院后给予光疗、口服菌栀黄颗粒、酶诱导剂、肠道微生态制剂,新生儿抚触,有感染者予抗感染,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治疗原发病等治疗,治愈171例,好转24例,转诊16例。放弃1例.因先天性膈疝.家属放弃治疗。提示黄疸预后良好。

3 讨 论

近年来,新生儿黄疸呈增多趋势,其中绝大多数是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文献报道近年来黄疸占住院新生儿首位,可达30%~50%,以非感染因素居多[1]。本组资料显示我院新生儿黄疸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67.85%。发病因素以围生因素、感染及母乳性黄疸居前三位。部分病例原因不明。

3.1 本组资料显示围生因素是我院新生儿黄疸的首位因素,占40.2%,包括胎儿宫内窘迫、头皮血肿、窒息、早产、胎膜早破等。胎儿宫内窘迫、窒息可致缺氧,酸中毒,胆红素产生增加,早产由于低出生体重,易并低温、低血糖、低蛋白血症等,以上情况或可降低肝酶活力或影响未结合胆红素与清蛋白联结,同时此类患儿开奶较晚,进食少,常规使用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减少,增加胆红素在肠道内重吸收,增加肠肝循环量,导致黄疸[1]。有学者报道剖宫产与难产在高胆红素血症因素中所占比例为46.1%,提示剖宫产可能是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之一[3]。由于剖宫产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是否与术中麻醉药有关,有待探讨。围生因素是可预防的,加强产前保健,降低难产、早产发生率,减少产伤的发生,可有效减少黄疸的发生。

3.2 本组资料显示,感染因素是我院新生儿黄疸的第二位因素,占32.5%,包括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脐炎、皮肤感染等。因新生儿屏障功能及机体免疫功能还不完善,易患感染性疾病。感染时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多[4],同时感染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使肝脏对胆红素的结合能力减低,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重症感染使机体氧耗增加,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加,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使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下降,阻滞缺氧而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降低,加重黄疸[5]。感染时患儿纳乳量减少,大小便少,肠肝循环增加,导致黄疸加重。

3.3 本组资料显示,我院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占20.1%,位居第三。近年来由于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加之国内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国内报道正常母乳喂养儿在生后28天时黄疸发生率为9%[2]。目前认为母乳性黄疸发生机制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①初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母乳量少,母乳喂养不足,肠蠕动差,胎粪排出延迟,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引起早发型母乳性黄疸;②母乳中可能含有较高浓度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将已经结合的胆红素水解,增加肠肝循环,致晚发型母乳性黄疸[1]。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除黄疸外,生长发育良好,是否需要治疗国内意见不一致。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出现早,与生理性黄疸高峰期重叠,程度常较重,有引起胆红素脑病的风险,笔者认为应及早予以光疗等退黄治疗。

4 早期干预

4.1 提高认识,评估危险因素加强随访。大量资料表明,造成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是黄疸的认识不足、部分医务人员的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评估和随访措施等。院前危险因素的评估可预测出院后黄疸发展的程度,以提供针对性的随访,将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危险[6]。

4.2 治疗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及早发现可能发展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儿,预防核黄疸发生尤为重要。每日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监测胆红素动态变化,对高危儿和胆红素超过安全范围者及时给予早期干预治疗。对本院无条件治疗的重症及时转院,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4.3 围生期保健及预防感染 加强产前检查,做好产前诊断,防治孕期感染。加强高危妊娠、高危分娩的检测,提高住院分娩率。防止早产、难产及各类感染,减少催产的比例。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对围生期新生儿高危因素(窒息、缺氧、感染、早产等并发症)重点监护。

4.4 提高母乳喂养率,指导合理喂养,母乳喂养的同时,增加新生儿水分和热量的摄入,可降低新生儿肠道内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降低黄疸的发生[7]。增加适量的葡萄糖,不仅增加了能量供给,同时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一过性血容量增加引起渗透性利尿[8],从而增强了将血中过多胆红素从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黄疸的发生。

[1] 黄德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6):526-528.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6-277.

[3] 王玲,何海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围产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2004,12(6):528-529.

[4] 杜丽星,余唯琪,张晓燕,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6):414-415.

[5] 牛广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6例分析[J].安徽医学,2008,29(1):58-60.

[6] 花少栋,封志纯.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2(1):74-77.

[7] 王红,梅力.早期喂养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1):55-56.

[8] 董训兰,陈永壮.166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内服用药退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8,35(23):5002-5003.

猜你喜欢

母乳黄疸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母乳库捐赠母乳规范化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英国共享母乳引争议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