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女性围绝经期抑郁的影响因素

2011-08-02马素慧陈长香赵雅宁河北联合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年21期
关键词:农村妇女绝经期妇女

郝 晶 马素慧 陈长香 窦 娜 赵雅宁 (河北联合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由于社会竞争不断激烈,生活压力不断加大,部分女性提前进入更年期,其中有10%~15%的女性难以应对更年期抑郁等精神症状〔1〕。国外报道,更年期妇女中抑郁症的检出率在5%~20%〔2〕。国内在围绝经期抑郁等方面的研究差异较大,一般局限在某一地区。本研究采用城乡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全国20个省(市)围绝经妇女进行调查,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的预防保健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采用按年龄比例、城乡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全国20省(直辖市)社区45~57岁妇女进行调查。发出调查问卷1 200份,回收1 169份,回收率为97.42%,有效1 102份,有效率为91.83%。其中,城市609人(55.26%),农村493人(44.74%)。初中及以下学历469人(42.56%),高中 (包括中专)374人(33.94%),大专 193人(17.51%),本科47人(4.3%),硕士及以上19人(1.72%)。其中45~48岁362人,49~52岁471人,53~58岁269人,平均(49.36 ±5.17)岁。

1.2 调查方法 对河北联合大学护理学院生源地(20省直辖市)五年制大三学生进行筛选,选定调研地区和调查员,进行培训,合格后学生携带介绍信和知情同意书与当地妇联取得联系后进行调查,自行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城乡、工作状况、慢病、月经情况、伴侣状况、婚姻质量、睡眠质量、性格、遇到困难和打击、关注知识、锻炼婚姻、环境等43项内容。

1.3 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 是特别为评价当前抑郁症状的频度而设计的着重于抑郁情感或心境的量表,共有20道题目,分别调查20项症状。量表评定按过去1 w内出现相应情况或感觉的频度评定;不足1 d者为“没有或基本没有”;1~2 d为“少有”,3~4 d为“常有”,5~7 d为“几乎一直有”。20个单项分的总和范围为0~60分。其中总分≤15分为无抑郁症状,16~19分为可能有抑郁症状,≥20分为肯定有抑郁症状。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 果

2.1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发生情况 调查的1 102人中有抑郁症状者301例(27.31%)。其中可疑抑郁184例(16.70%);肯定抑郁117例(10.62%)。

2.2 女性围绝经期抑郁的影响因素 围绝经期抑郁的发生与城乡、工作压力、脑力劳动、调节方式、慢性疾病、睡眠质量、月经情况、运动情况、性格、遭受打击、婚姻质量、经济收入等因素有关。见表1。农村妇女抑郁症状重于城市妇女、工作压力大、脑力劳动者、经济收入较高、不进行调节、患有慢性疾病、睡眠质量差、月经紊乱与停经、不运动、性格内向、遇到困难闷在心里、遭受打击、婚姻质量差等CES-D评分较高,反之评分较低(P <0.05)。

表1 20省(市)城乡女性围绝经期抑郁影响因素分析〔n(%)〕

3 讨 论

本研究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的情况高于王伟炳的可疑抑郁11.1%,肯定抑郁6.2%〔3〕;略低于郭锡永等的研究发生率32.0%〔4〕。本研究采用年龄比例、城乡分层避免了由于局部和地区差异对调查结果的影响,可以比较真实、准确地反映当前我国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的患病情况,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的发生与地域、个人、家庭、社会和生物等多种因素有关。农村妇女抑郁的发生高于城市,其原因为农村妇女社会接触面狭窄,对围绝经期的了解和认识少〔5〕,农村医疗条件以及自身保健意识相对落后、较低就医率造成〔6〕。工作压力较大、脑力劳动、经济收入较高者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妇女挣钱越多,工作压力越大,精神、体力负担过重,心理症状产生越多有关〔5〕。围绝经期不注意药物和运动等方式的调节、患有慢性病、睡眠质量差、月经紊乱或停经等躯体和个人因素抑郁的发生率高,可能是躯体疾病造成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加重了抑郁症状的发生。有研究证实,长期睡眠不良可引起焦虑和抑郁,而焦虑抑郁症患者又常有失眠的主诉〔7〕。另外性格内向、有困难闷在心里、遭到不幸事件的打击,婚姻质量差等产生较重抑郁症状,其原因可能是围绝经期女性处在生理心理的转折期,在这段特殊时间内,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很多女性将面临失去工作岗位、健康状况下降、婚姻危机、失去亲人等一系列负性生活事件,得不到必要和充分的社会支持,感到无望和无助,更容易发生抑郁〔8〕。

1 武翠凤.精神支持疗法治疗女性更年期抑郁的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6;4(8):42-3.

2 Wojnar M,Drozdz W,Araszkiewicz A,et al.Assessment and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in women 45-55 years of age visiting gynecological clinics in Poland:screening for depression among midlife gynecologic patients 〔J〕.Arch Women Ment Health,2003;6(3):193-201.

3 王伟炳,徐 飚,栾荣生,等.中国三城市更年期综合征门诊妇女抑郁和焦虑症状现况调查〔J〕.卫生研究,2007;37(2):211-3.

4 郭锡永,王 悦,吴 飞,等.更年期妇女抑郁症状的发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2;17(2):100-2.

5 李洁明,田丰莲,詹新林,等.影响妇女更年期心理症状相关因素调查及心理健康指导〔J〕.广东医学,2006;27(5):741-3.

6 陈莉萍,毛红芳,甘晓卫 .农村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影响因素与健康行为的干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209-10.

7 王筱君,阎 红,李 俊.失眠与焦虑、抑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2):5325-6.

8 刘 静,张 艳.高校女性工作者更年期抑郁症状社会因素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4):211-3.

猜你喜欢

农村妇女绝经期妇女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扶贫车间+儿童之家 助力农村妇女本地就业增收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2007:义务教育学杂费也免了
滋肾解郁宁心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绝经期与非绝经期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对比
延经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60例
农村妇女对日常生活的主体性评价——以广东农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