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11-08-01金素萍刘一辉符明凤王婷睿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年16期
关键词:无菌病房医护人员

金素萍,刘一辉,符明凤,王婷睿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感染管理处;2.新生儿科,江苏扬州,225001)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感染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新生儿病房更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由于新生儿机体各器官未发育成熟,尤其是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因而对外界细菌病毒等的抵抗力低下,属于医院中的易感人群[1]。新生儿的另一个特点:无知性、被动性。相关研究也表明医院感染已经成为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而护理措施的落实对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尤为重要,笔者对近4年来有关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我院共收治新生儿患者4 785人,男性2 473例,女性2 312例,每年资料经均衡性检验没有统计学差异(男女性别经统计学检验无差异 X=2.68,P>0.05,每年平均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F=7.64,P>0.05)。

1.2 调查方法

对我院4年新生儿科住院病例进行有序调查,结合我院院内感染监测资料对每年出院病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采用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再分析,排除误报与漏报,资料重新逐一登记。结果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对例次感染率及感染部位分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医院感染发病率在逐年下降,见表1。

表1 近4年医院感染率情况

2.2 医院感染部位的分布

发生医院感染最常见部位为呼吸道、胃肠道、败血症、皮肤软组织、其它,总构成比分别为54.27%、10.19%、8.04%、6.31%、21.18%。 见表2。

表2 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

3 讨 论

3.1 与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及医院感染管理力度、水平有关

医护人员对感染控制的认识不足:消毒隔离执行不严、无菌观念淡薄、各项技术操作不规范、手卫生不到位,研究表明,在外源性医院感染中,经手引起的直接和间接感染占首位,这些因素都易造成患儿感染。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与患儿直接接触是带入感染源的重要人群,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因素可以将感染源带给不同的患儿个体[3]。

3.2 布局流程不合理

医护人员与病人、医疗垃圾同一通道,进出口只有一个;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区不明显,有逆流现象;无规范的NICU;配奶间与奶具清洗间共处一室;无隔离病房等。

3.3 与环境因素有关

新生儿病房住院患儿多,安置较集中,医护人员多,使人员相对密集,加上新生儿多稚嫩,开窗通风不彻底等使空气质量相对差,受污染的空气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诱因,另外新生儿探视也是感染原因之一,其探视人员长期与与户外空气接触会给新生儿病房带来外界的各种细菌和病毒。研究显示,在探视后新生儿病房的空气培养合格率可以从76.67%下降到16.67%,提示经过探视新生儿病房的空气遭到到严重污染,可增加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风险[4]。从表2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可以表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与医院的空气质量密切相关。

3.4 侵入性操作

医疗技术的进步为治疗增加了有效的手段,与此同时,各种侵入性操作如脐血管插管、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等导致皮肤、粘膜损伤,天然屏障被破坏,使得新生儿身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为细菌侵入创造了条件,大大增加了患儿感染的机率。气管插管后破坏呼吸道黏膜正常的免疫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而阻碍分泌物的排出,易发生呼吸道及肺部感染[5]。

3.5 抗菌药物滥用易至二重感染

与大量、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有关,新生儿病房部分围生期窒息、呼吸道感染患儿多,需大量、长时间甚至联合使用抗生素,可使耐药菌株明显增多,易造成菌群失调,导致二重真菌感染,尤以白色念珠菌最多,发生新生儿鹅口疮。?

4 护理措施

从近4年的资料表明通过采取相关护理措施,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我院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主要从以下几个措施着手:

4.1 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

自2008年10月某医院新生儿病房8例新生儿不明原因死亡事件后,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引起了高度重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新生儿消毒隔离制度》等制度,充分发挥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的作用,在晨会、科室质控会上利用短暂的时间组织学习并讲解医院感染知识,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如手卫生、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各种消毒隔离制度、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与措施等。对护工进行消毒隔离、手卫生、职业防护、医疗废物分类与收集等知识的培训,不断强化医护医院感染防控意识,让所有医护人员认识到做好医院感染控制是法律赋予每个医务人员的责任。

4.2 优化布局流程

新生儿病房于2009年1月搬迁至新的病区,在建造前严格按照卫生部《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对流程充分进行论证,其建筑布局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为原则,真正做到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洁污严格分开,标识明显,设有普通病室、早产儿室、隔离病室、NICU、专用洗澡间、配奶间等,做到功能齐全、流程合理、通风良好。

4.3 加强病区管理

过去由于条件限制,母婴同室的患儿也收治在新生儿病房内,对患儿不能完全做到分室治疗。进入新病区后,全部实行无陪,设立符合规范要求的NICU,危重儿置于NICU,固定护理人员,并经专科培训。真正做到早产儿与足月儿分室收治;感染与非感染者分室收治;特殊感染者与普通感染者分室收治;对于感染性较强的患儿,置专门隔离病房,隔离类别标识清楚,做好防护措施。工作人员穿室内专用工作服、工作鞋,外出时穿外出工作服。对家属探视患儿,我们现在采取探视窗探视,避免空气污染。

4.4 做好环境、物品的消毒

病室每天通风换气2次,每次30 min,温度控制在24~26℃,每室安装了人机共处的绿色环保型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天2次,每次2~3小时,可随时增加消毒时间。地面、物体表面每日湿式清扫,保持干净,遇污染时即刻用1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30 min后再用清水擦试干净。使用中的新生儿暖箱内壁每天清水擦试,一箱一巾,长期使用的暖箱每周更换1次,卸下一切可卸部件,用25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试与浸泡消毒,暖箱水槽最易滋生细菌,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水槽每天清洗1次,每周消毒1次。婴儿用被服、毛巾、奶具等婴儿用品均高压消毒,尿布一次性使用,暖箱、抢救台、输液泵等仪器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出院后对所有用过的物品及床单元终未消毒。

4.5 侵入性操作护理措施

搬进新病区后,NICU护士固定,并进行专科培训,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吸痰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吸痰时戴一次性无菌手套;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动作要快而轻柔,避免损伤气管黏膜;吸痰用具1人一套,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吸痰管1次一换,不得重复使用;机械通气时,特别注意气管插管要妥善固定,避免导管滑动擦伤气管黏膜;呼吸机管路采用一次性的,每周更换1次,遇污染时随时更换;切勿过度频繁分离呼吸机与气管插管装置近端,呼吸机连接管要保持最高位置,严防管路内冷凝水倒入气道内,对冷凝集水及时倾倒。为了提供更好的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常需对患儿进行PICC(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由于PICC往往与血行感染有关,PICC感染发生率与静脉选择、置管技术、患儿的免疫力、导管材料、各项无菌技术及置管时间等有关[6]。因此,我们新生儿病房选择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护士经系统培训后方可进行PICC的操作,在置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熟练,减少人员流动,术后24 h内更换敷料1次,以后每周更换1次,如敷料污染、潮湿、脱落应及时更换,保持置管部位清洁、干燥。肝素帽每周更换 1次,发现有回血及时更换。由于导管留置时间延长可增加导管导管细菌定植和血行感染的发生率,治疗结束后及时拨管。

4.6 强化手卫生

完善手卫生设施,过去新生儿病室无一洗手池,而新的新生儿病房我们在入口处及所有病室均安装了感应式水龙头,抗菌皂液、干手设施配备齐全,同时营造手卫生氛围,每个水池上张贴手卫生宣传画和手卫生警示语,警示医护人员时刻牢记洗手。改良手卫生方法,推行速干手消毒方法,每个病室、治疗车、查房车、走廊等均放置速干手消毒剂,设计手卫生依从性调查表,明查与暗访相结合,把手卫生执行情况作为检查考核内容之一,对执行不到位的,在科内通报,通过不断的督查,新生儿病房手卫生依从性是我院最高的科室。

4.7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中,管理好抗菌药物使用很重要也很困难,在医院感染各种因素中,长时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列为相对危险度第一位,已关系到人类当前和未来的安危[7]。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三级使用原则,尽可能早期留取标本做药敏试验,及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慎用广谱抗菌药物。

4.8 做好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

科室每月1次由经感染管理处培训的兼职监控员进行无菌物品、使用中消毒剂、空气、医护人员手、暖箱及医疗器械物体表面等进行细菌污染情况检测,感染管理处每季检测1次。同时用专用软件将环境卫生学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对不合格项目立即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并在实施后再监测,直到合格为止。

由于新生儿自身具有的特点:无知性、被动性,新生儿对外界反应的不适,不能言、不能动,全部依靠他人帮助、护助,住院的新生儿主要依靠护理人员的观察、护理;新生儿生理的另一个特点:白细胞吞噬能力弱,血清中补体成分少,对外界的细菌、病毒抵抗力低,极易发生院内交叉感染。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不是单个因素所致,是综合原因共同作用,如新生儿病房布局流程、病区环境、医护人员因素、各种侵入性操作等都可能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致病因素,通过优化布局流程、加强环境物品的消毒、做好侵入性操作感染控制、严格无菌操作、强化手卫生等护理措施,能较好的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新生儿医院感染率由2007年的4.2%降至2010年的2.1%。今后不断完善相关措施,医院感染率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1] 张 澜,曹 云,钱 甜,等.新生儿社区与医院内合胞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2):1052.

[2] 徐 焱,张乐嘉,戈海延,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院内感染638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6):437.

[3] 肖丽华,麦艳冰.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高危因素监测[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59.

[4] 赵明红,郑桂爱.新生儿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与防控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4):497.

[5] 侯爱红.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0):742.

[6] 郑 立,李义贤,陈洁红.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天津护理,2004,12(2):63.

[7] 陈 敏,尹维佳,周陶友,等.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成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71.

猜你喜欢

无菌病房医护人员
无菌空气在烤酸奶生产中的应用
更正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朱顶红快繁无菌体系建立的研究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基于无菌术的毫针持针钳研制
CCU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