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2011-08-01马咏梅费小薇徐邦奎
马咏梅,费小薇,徐邦奎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苏泰州,2253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是糖尿病中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长期严重的高血糖导致自身免疫紊乱、微循环异常以及代谢障碍[1],目前对该病尚缺少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关研究发现,甲钴胺对DNP引起的麻木、疼痛[2]、感觉衰退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疗效并不是非常满意。本院使用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商品名:凯时,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联合甲钴胺(商品名:弥可保,日本卫材公司生产)治疗DPN,与单独使用甲钴胺比较,疗效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10年7月本院住院DPN患者60例。分为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组(治疗组)以及甲钴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 13例,女 17例,年龄 39~77岁,平均(50.6±6.8)岁,2型糖尿病病程 3~33年,平均(8.9±7.1)年,DPN病程 1~10年,平均(3.8±1.5)年,治疗前血糖(GLU)(7.7±0.4)mmol/L。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 16例,年龄41~77岁,平均(52.1±6.7)岁,2型糖尿病病程3~32年,平均(3.9±1.3)年;治疗前 GLU(7.7±0.5)mmol/L。此2组临床资料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皮肤感觉异常,自发性疼痛,末端袜套感,双腿麻木;体格检查感觉减退,痛觉过敏,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神经传导出现障碍;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皆按常规统计治疗。GLU控制在 5~7 mmol/L,PPG控制在8~10 mmol/L。治疗组 30例,凯时针剂 10 μ g加入到0.9%氯化钠100 mL中,静脉滴注20滴/min,1次/d;同时肌肉注射甲钴胺500 μ g,1次/d,持续治疗2周。对照组30例,单用甲钴胺500 μ g,1次/d,维持用药2周。治疗中不使用其他神经营养药与扩血管药。治疗前后观察2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速度变化。
1.4 判断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膝、腱反射基本康复,神经传导速度提高5 m/s以上。有效:自觉症状有所改善,膝、腱反射无完全康复,神经传导速度提高2 m/s以上,但在5 m/s以下。无效:没有达到有效标准或恶化。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判定
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疗效比较[n(%)]
2.2 2组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测定比较
治疗后2组正中神经的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均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程度更显著,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2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m/s,±s)
表2 治疗前后2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m/s,±s)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MCV SCV组别 时间正中神经 胫神经 正中神经 胫神经治疗组(n=30) 治疗前 45.1±3.7 35.2±1.4 36.3±1.6 32.9±1.4治疗后 60.7±4.3**## 49.8±2.0**## 49.6±2.4**## 46.9±2.6**##对照组(n=30) 治疗前 43.6±2.4 36.5±2.1 37.2±2.6 33.8±2.3治疗后 50.8±2.2** 42.2±2.2** 44.0±2.5** 41.9±3.5**
3 讨 论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多见于糖尿病长期未控制者,一般患病3~5年后,大约3/5的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其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清楚。现在多认为是在糖代谢紊乱的基础上多因素共同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神经组织所导致[3-4],包括氧化应激、脂肪代谢异常、多元醇-肌醇途径、微血管病变、蛋白糖基化异常、自身免疫紊乱等。其中多元醇-肌醇途径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重要发病机制:在高血糖状态下,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强,多元醇代谢旁路激活,葡萄糖被转化为山梨醇,后者在山梨醇脱氢酶作用下生成果糖,因神经组织缺乏果糖激酶,无法代谢果糖,致使得大量山梨醇和果糖沉积在周围神经,造成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障碍,包括神经水肿、传导速度减慢、节段性脱髓鞘、轴索变性、坏死
等[5]。
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与普通维生素B12相比,在周围神经其中含量更高,甲钴胺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可以修复受损神经髓鞘,改善肢体麻木、疼痛等状况,从而提升神经传导速度[6]。但是临床上发现,甲钴胺对神经损害较为严重的DPN患者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提升并不理想[7]。
前列地尔是以脂微球为药物载体的静脉注射用前列地尔(前列腺素E1)制剂。由于脂微球的包裹,前列地尔不易失活,且具有易于分布到受损血管部位的靶向特性。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有效降低 A 2的水平,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8]。凯时与甲钴胺联合应用可以相助改善 D P N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提高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9]。在治疗时,发现 2例患者面色出现潮红,由于前列地尔扩血管的作用相关联,治疗后潮红消失。
本研究显示,前列地尔与甲钴胺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较好,对其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提升显著强于单一使用甲钴胺,在治疗中也并无不良反应出现,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黄文森.依帕司他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621.
[2] 张 彤,窦联军,吴庆强,等.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12):39.
[3] 方 圻.现代内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2733.
[4] 车书随,杨丽萍.中药外敷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2):247.
[5] 钱 华.依帕司他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23):63.
[6] 峦 松,崔丽英,汤晓芙,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布[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7):436.
[7] 张美彪,黄云湘,匡旬亚,等.依帕司他与甲钴胺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5):79.
[8] 张 扬,冉建民.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广东医学,2007,28(7):132.
[9] 张 莹.大剂量甲钴胺与凯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0):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