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戏剧《有色人种博物馆》的多媒体创作思考
2011-07-30吴振
吴 振
(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 100081)
笔者于2010年10月1日 2011年4月5日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访学,担任艺术学院舞蹈系助理研究员期间,有幸加盟重排戏剧《有色人种博物馆》(The Colored Museum)的艺术创作团队,并担任了多媒体设计制作。作为主创人员,笔者亲历了该剧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学习了美国戏剧艺术创作的先进理念,探索了戏剧多媒体艺术设计的创作方法,对多媒体在戏剧中的运用也有了新的感悟。
1 准确解读剧本是多媒体设计的前提
《有色人种博物馆》的剧作者是非洲裔美国剧作家乔治·沃尔夫(George C.Wolfe),他曾多次获得美国戏剧和音乐剧的最高奖——托尼奖(Tony Award),并凭借此剧荣获美国戏剧协会最佳剧作奖(Dramatists Guild Award)。此剧创作出来后便获得主流媒体的一致好评,《纽约时报》曾这样评论:“乔治·沃尔夫先生通过尖锐的讽刺,大胆、幽默地挑战了过去的偏见与束缚,这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变革。”①
这部戏写于1985年,亦即美国人所谓的“后越战时期”。戏剧从一架穿越时空的客机开始,带着观众参观不同的博物馆,从最初带着镣铐的奴隶到当代社会的普通人,按时间顺序展示了非洲裔美国人的文化历史,通过不同事件展现出不同时期各阶层非洲裔美国人的生存状态,忠实地反映了非洲裔美国人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渴望平等、挣脱束缚的愿望。
此次重排戏剧的导演简·奥斯丁·威廉斯(Jaye Austin Williams)也是一位非洲裔美国人,在纽约从事多年的舞台剧创作,执导过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她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种族矛盾最尖锐的时期,并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人生感悟融入到这部具有挑战性的作品中,她说:“我要通过这部戏告诉人们,种族问题并非只发生在遥远的过去,今天它依然存在。”
《有色人种博物馆》从各个角度体现了非洲裔美国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现实的理解与逃避,在现实社会中所受的压迫与顺从。全剧共分为11节,分别为:1.上船(Git on Board);2.和埃瑟尔婶婶一起做饭(Cookin' with Aunt Ethel);3.合影(The Photo Session);4.士兵的秘密(Soldier with a Secret);5.罗依小姐的信仰(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iss Roj);6.假发(The Hairpiece);7.最后一次见到坐在沙发上的妈妈(The Last Mama-on-the-Couch Play);8.共同体(Symbiosis);9.拉拉打开心扉(Lala's Opening);10.交换(Permutations);11.聚会(The Party)。
剧中每个部分所表现的内容、气氛都有所不同,如“上船”表现的是黑人奴隶,气氛较为凝重;“合影”表现的是黑人明星,气氛较为欢快;“士兵的秘密”表现了饱受战争创伤的黑人士兵,气氛沉重;“最后一次见到坐在沙发上的妈妈”表现的是一个平民区的黑人家庭,幽默诙谐;“共同体”表现了为进入上流社会而努力的黑人白领,气氛压抑。因此,在多媒体设计上,也就有所区分和侧重。
可见,要准确展示戏剧主题,体现戏剧的文化背景,多媒体创作设计人员必须深入解读剧本内容,准确把握剧本的主题及其风格,根据剧本需要来选择动画、纪实影像等表现形式,使多媒体设计与剧本内容高度吻合、相互映衬。
2 用概括手法挖掘戏剧的深层涵义以突出主题
戏剧是指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包含着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艺术。它有四个元素,包括演员、故事(情境)、舞台和观众,其中心是演员的表演,这也是戏剧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最大不同之处。但有时戏剧的主题过于抽象,仅靠演员的表演难以展现清楚。在此情况下,多媒体正好可以发挥其在叙事上的优势,辅助演员的表演,用概括的手法直观地揭示戏剧的主题。
这部戏讲述了非洲裔美国人的文化历史,在遭受奴役等不公平待遇的漫长年代,为了生存,非洲裔美国人不得不学会面对白人时深藏思想和忍受凌辱的技巧。正如19世纪后期的黑人诗人丹巴尔(Paul Laurence Dunbar)在其诗作《我们戴着面具》(We Wear The Mask)所描述的那样:
我们戴着苦笑和撒谎的面具,
它挡住我们的面颊,遮住我们的双眼。
用破碎、流血的心和蕴涵无数狡猾的嘴
我们微笑着
来还清人类的罪恶。
为什么这世界如此绝顶聪明,
能数清我们所有的泪珠和叹息?
不,只有当我们带着面具时
才让他们看到我们!
这也是这部戏所要表现的主题。为了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切入主题,在观众入场时,笔者一直循环播放着片头“The Colored Museum”的多媒体:选择戴着面具的人脸作为开始——一双眼睛左看右看,小心地观察着这个世界,嘴角挂着微笑(见图1-1)。然后画面切到不同时期非洲裔美国人的侧面肖像,从带着非洲传统服饰的黑人奴隶到嘻哈风格的街头黑人(见图1-2、1-3),最后打出标题“The Colored Museum” (见图1-4)。这段多媒体与主题相呼应,象征着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非洲裔美国人始终没能摘下面具。
3 用蒙太奇发挥多媒体的叙事优势以烘托主题
以第一节“上船”为例。为配合剧情需要,观众入场也突破常规:从后台的边门入场,伴随着有节奏的非洲鼓声,穿过舞台走下观众席就座,如登机一般。灯光变暗后,空姐派特小姐(Miss Pat)走到观众席前提醒大家:“欢迎来到‘奴隶船之星号(Celebrity Slaveship)’,请乘客们随时系好‘镣铐’,不允许击鼓。”这时,多媒体带着观众和演员一起穿越时空,亲历非洲裔美国人的历史:奴隶贸易、独立战争、大萧条……奴隶贸易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揭示了非洲裔美国人的根,即他们来自哪里。
在短短几分钟全面展现延续几个世纪的奴隶贸易绝非易事,根据导演要求,笔者重点表现了“奴隶船”。先用缓缓自转的地球切换到紊乱的电波,来表现“穿越时空”的感觉(见图2-1、2-2),接着画面出现了海面上航行着的奴隶船(见图2-3)。这时观众会有疑问:这艘奴隶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笔者用平面的17世纪航海地图,配上表现奴隶船航行轨迹的动画,直观地诠释了15世纪中叶 19世纪末的奴隶三角贸易(见图2-4)。之后,用蒙太奇手法重点表现了奴隶们在船上的悲惨境遇:他们带着镣铐,挤在狭小货舱里,平均一半的奴隶会因为缺氧、疾病等原因而死去,患病的奴隶甚至会被船员直接扔到大海。
画面上,白云飘过,海面平静(见图2-5)。突然电闪雷鸣,波涛汹涌,暴风雨来了,镜头由船身全景推至船头特写,船员正将死去和生病的奴隶抛入大海(见图2-6)。随着奴隶缓缓沉入大海(见图2-7),一只鲨鱼游过,海水渐渐变红(见图2-8)。视频上叠划着出现了奴隶在船上生活的画面:被集中在夹板上的儿童,在货舱里像商品一样摆放着的奴隶……最后,在湛蓝的海水中渐渐出现了标题“Git on Board”(见图2之9-15)。后来,剧组顾问、专攻非洲裔美国人历史的弗兰克(Frank B.WildersonⅢ)教授告诉笔者,他被这段蒙太奇叙事深深地震撼了。
4 用影像资料增强戏剧纪实感以深化主题
在这部戏中,笔者使用了大量照片、纪录片、杂志封面等影像资料。如在第三节“合影”中,笔者选用了大量《黑檀》(EBONY)杂志的封面和明星写真:画面上一片闪光灯,接着出现标题“The Photo Session”(见图3-1)。杂志的封面和明星写真在画面上交替出现(见图3-2、3-3、3-4、3-5),从桃乐丝·丹铎(Dorothy Dandridge)到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最后出现了这部戏演员的照片(见图3-6)。这与剧情、表演相呼应,展现了非洲裔美国人的娱乐文化以及美国黑人明星的真实生活状态。
第四节“士兵的秘密”,讲述了战争给非洲裔美国士兵所造成的创伤。配合剧情,笔者选用了不同时期战争:从独立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越南战争到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中的非洲裔美国人的影像资料,设计成电影胶片形式,随着胶片的上下滚动依次展现。这些非洲裔美国士兵有的从越战归来,在飞机上泪流满面(见图4-1);有的在越南战场上被炸得支离破碎(见图4-3、4-4);有的在阿富汗战场上精疲力竭(见图4-5);有的抚摸着美国国旗覆盖下战友的棺椁(见图4-6)……这些真实的影像深刻揭示了战争对非洲裔美国士兵身心所造成的伤害,使戏剧更富有感染力。
5 用幽默手法增强戏剧的趣味性以营造气氛
戏剧的主题涉及到种族问题,虽然沉重,但表现手法可以多种多样。因此,可加入一些幽默元素,这除了增强戏剧的趣味性,还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六节“假发”中,三个黑人女孩便以幽默夸张的表演讲述了“黑人头发”的故事。
这里所说的“头发”已经被赋予了种族、阶级、性别等诸多内容。美国的儿童文学、流行文化和新闻媒体曾大力推崇“理想的好头发”——直发,这种推崇对黑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他们天生卷发,故而会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卷发不够美丽或者不受肯定。
导演简在创作笔记中回顾了自己的这一经历: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浅色皮肤的黑人女孩,有着一头笔直的、长长的“好头发”。我的养母出生于弗吉尼亚,是奴隶的后代,有着一头红色卷曲蓬松的“nappy” 头发,我直发就是她的功劳。曾经一度,她一周几个晚上用力拧我厚厚的卷发,清洗它,梳理它,将它拉直。我逐渐意识到,母亲和我的头发较着劲……
可见,在“头发”背后,戏剧表达的是对黑人身份及自身价值的思考。
戴假发曾经在黑人女孩中非常普遍,她们为了有一头长长笔直的“好头发”而偷偷这样做,正如这场戏中的三位黑人女孩。然而在浴室里她们露了馅。这场戏诙谐幽默,以笑博泪。因此,笔者在设计多媒体时也围绕“头发”进行:一开始将三个画面拼成一个画面,一个长头发的黑人女孩在化妆,她正在往上看自己美丽的头发(见图5-1)。镜头摇上,长长的黑发充满屏幕,出现标题“The Hairpiece”(见图5-2)。接着,每个画面出现不同的黑人女孩不停地换发型(见图5-3、5-4)。
此外,多媒体还在这部戏中起到交待环境、辅助叙事、营造气氛的作用。在第一节“上船”中,为配合空姐派特小姐的表演,多媒体模仿飞机上的指示屏打出“Fasten your shackles”的字幕(见图6),使观众身临其境。在第五节“罗依小姐的信仰”中,多媒体模仿酒吧里的霓虹灯,用闪烁的、忽蓝忽绿的霓虹灯显示了酒吧的名字——“The Bottomless”(见图7),营造出酒吧氛围。
6 根据戏剧风格选择多媒体播出媒介
《有色人种博物馆》展示了非洲裔美国人的文化历史,总体上强调纪实性。为此,笔者和舞台美术指导卢克(Luke Hegel-Cantarella)教授参考了美国著名韩裔艺术家白南准(Nam June Paik)②的作品——这位艺术家擅长将多个电视机拼接起来呈现他创作的视频艺术作品(见图8)。制作团队从电子旧货场找来3台21英寸的显示器,通过合理的布局放在舞台中央区,作为多媒体的播出媒介以承载更多的内容。
为弥补显示器尺寸较小的缺陷,主要的多媒体都在转场时使用,关掉所有的灯光,使观众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亮度较高的显示器上。经过实验,笔者还发现在小剧场舞台上使用20英寸左右的显示器,观众只能清楚地看到显示器上头部大小的内容。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时,需要简化内容,减少色彩的层次,提高颜色的对比度和纯度,通过画面的组合与分割,来呈现更丰富的内容。
总体而言,戏剧的多媒体设计不能只强调炫目的视觉效果,应该更注重与剧情及戏剧表演形式的结合,根据戏剧的内容和风格来选择多媒体的媒介和形式;在透彻理解剧本的基础上,发挥蒙太奇的叙事优势,展示戏剧表演所无法表现的内容,从而突出主题;调用各种手段,交待场景、营造气氛,并赋予戏剧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注释:
① 原文为:Mr.Wolfe is the kind of satirist who takes no prisoners.The shackles of the past have been defi ed by Mr.Wolfe's fearless humor, and it's a most liberating revolt.
② 白南准(Nam June Paik,1932~2006) ,国际著名影像艺术家,创作了大量媒体艺术作品,被认为是第一位视频艺术家。他喜欢用显示器、电视机来呈现多媒体作品。(http://en.wikipedia.org/wiki/Nam June Paik)
[1] 韩生,胡佐.舞台设计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