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

2011-07-26黄东挺蒋瑞舟刘文伟

微创医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中枢源性尿路感染

黄东挺 蒋瑞舟 刘文伟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针推理疗科,南宁市 530027)

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脑卒中后排尿障碍多为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引起,是由于大脑或脑干的排尿中枢及其下行纤维的不完全性双侧性损害,使排尿中枢对膀胱的反射抑制作用减弱所致,病变部位在两侧大脑半球的旁中央小叶、脑干或其下行的锥体束。临床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及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状,部分病人出现压力性尿失禁或遗尿,直接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笔者于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对临床确诊的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所致排尿障碍患者采用电针联合艾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均为我院康复科住院病人,将患者按单双日入院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0例,其中男19例,女 11例;年龄56~75岁,平均67岁;病程最短15 d,最长4个月,在常规治疗及膀胱功能锻炼的基础上采用电针加艾灸治疗。对照组28例,其中男 16例,女 12例;年龄 54~74岁,平均65岁;病程最短16 d,最长3.5个月,采用常规治疗及膀胱功能锻炼。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及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诊断标准[1];②病程在14 d以上,年龄在18岁以上,能够准确表达感受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①排除脊髓病变、前列腺肥大、尿道梗阻、手术等所导致的排尿障碍者;②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病或肝肾等疾病危及生命,以及意识不清者;③骶尾部严重褥疮感染或合并全身感染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及膀胱功能锻炼的基础上采用电针加艾灸治疗。病人取侧卧位,根据解剖定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选用直径0.5 mm、长100 mm的“云龙牌”不锈钢无菌毫针(吴江市云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分别刺入双侧的肾腧、膀胱腧、八髎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行手法得气后,接低频交流电子脉冲治疗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G6802-2A),调整低频脉冲频率,使患者八髎穴出现明显的肛门及会阴部肌肉节律性收缩,刺激电流大小以耐受为宜,每次治疗30 min。拔针后行艾灸治疗即点燃艾条,把艾条放于艾灸盒内,置于关元、气海二穴。治疗每日1次,每次15 min,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后观察疗效。

1.4.2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即治疗原发病基础上进行定时饮水及排尿,排尿意识控制训练等康复治疗。

1.5 疗效评定

1.5.1 疗效标准 显效:3周内尿频、尿急症状基本消失,排尿自控;有效:3周内尿频、尿急症状明显改善,排尿基本控制;无效:3周内尿频、尿急、尿失禁症状无明显改善。

1.5.2 尿路感染观察指标 采用居丽雯、胡必杰主编的《医院感染学》中尿路感染指标[2],即革兰阴性杆菌>105 cfu/mL,革兰阳性球菌>104 cfu/mL。观察留置导尿与间歇导尿15 d尿细菌培养计数,观察留置导尿与间歇导尿30 d尿细菌培养计数。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4%;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57.1%。两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 χ2=4.795,P<0.05。两组治疗前后变化及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n(%)]

表2 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 [n(%)]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属于中医“癃闭”的范畴,多由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所致。有学者研究发现[3],电针刺激八髎穴可以直接刺激S2~S4神经根,同时反射性兴奋脊髓及高级排尿中枢,使排尿中枢发放冲动下行至膀胱,引起逼尿肌及膀胱内括约肌肉有节律的收缩舒张运动,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功能,调整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有利于正常排尿功能的形成。同时电针刺激神经传入纤维,反射性兴奋脊髓及高级排尿中枢,使排尿中枢发放冲动下行至膀胱,支配逼尿肌及括约肌,促进二者协调运动,完成排尿反射[4]。关元、气海皆为任脉之腧穴,气海生气之海,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府。灸之能益脏真,回生气,固元阳,故能加强膀胱之气化,使膀胱之水化气上升布达周身,洒陈五脏六腑,为下焦之要穴。关元是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穴,又为三焦之气所生之处、藏精之所,为培元固本、补气益精、回阳固脱之要穴。因此,艾灸二穴共奏培元固本、补气益精之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电针联合艾灸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电针联合艾灸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障碍,且尿路感染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0-911.

[2]居丽雯,胡必杰.医学感染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5-100.

[3]刘路然,蔺 勇,赵节绪,等.电针治疗无抑制性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9):697 -698.

[4]高署曦.针刺对家兔神经损伤性尿潴留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4,28(4):263.

猜你喜欢

中枢源性尿路感染
试议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与“进”“出”两种行为
老年尿路感染的抗生素合理应用
文化中枢和遗产链:丝绸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尿路感染 用药不同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对慢性紧张型头痛中枢调控的影响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