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恐慌症”疏解三策

2011-07-26覃达霖余家锋

中国记者 2011年8期
关键词:图文报业人才

◇/ 覃达霖 余家锋

转型时代需要变革型人才

谈到新媒体,如果在前两年,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神秘感和不确定性。但是到了今天,无论是新媒体软硬件,还是各种理论,人们已毫不陌生。

所谓新媒体,新就新在其首先必须有革新的一面,包括技术革新、形式革新、理念革新;而且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新媒体应用已经融入大众生活,大家可以用各种移动终端收看视频、进行互动,也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线上线下活动,等等。

既然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间的边界,则无论是报业,还是广播电视,都需要立足传统领域,把新媒体的其它特征补齐。以报业新媒体为例,传统报业通常会走纸媒电子化的新媒体路线,即利用网络平台开办电子报纸、电子杂志;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点对点服务读者;借助“报网互动”开展线上线下活动;甚至借助电视媒体的“摄制”手段在网络上配发视频等。

这些成熟的做法表明,报业新媒体的运作至少已经涉及包括网络运营维护、传统图文新闻采编、网络美工设计、创意研发团队甚至是影视摄制团队在内的各种职能,本文所探讨的人才也正是依托这些需求按岗确立。

点面结合 引进与培养并重

发展中的报业新媒体,其人才来源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大胆引进“关键先生”。这种引进并不是指应届毕业生招聘等常规手段,而是要大胆坚决地将新媒体运行中的关键岗位人才补齐,甚至可以引进该领域的知名人士。人才与平台相辅相承,有好的项目作为平台,人才方能大施拳脚,而好的项目同样需要人才的支撑。对于新媒体,解决几个关键岗位的人才设置,可起到以点带面,一颗子盘活全局的效果。

□ 2011年3月2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宣布第二代苹果平板电脑(iPad 2)于3月11日在美国上市。(新华社/EPA欧新)

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作为浙江最早的房产网站,目前已成为浙江省内最具影响力的房产网络媒体。2008年,网站的日访问量就已经稳定在150万人次以上,在行业内保有较大优势。

利用网络做房产报道,光靠自身努力,做大网络品牌可以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是难度有多大,时间要多长,谁也不确定。

作为当时率先借助网络发展的新媒体,“住在杭州网”果断引进了在电视和广播媒体都久负盛名的房产评论员丁建刚老师,以及报媒中著名的房产活动策划团队丁晓红工作室。这个举动不但使“住在杭州网”能跨媒体运作,而且权威性空前提高,一下子将同类型竞争对手甩在身后。这说明,结合发展目标,敢于在关键岗位引进顶尖人才,将对项目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其次,注重对原有传统人才的培养,这是行之有效且普遍被使用的方法。对于一个新兴项目,全部引进行业内的顶尖人才在资金运作上并不科学。在有几个关键人才之后,要力促“以点带面”效应,新媒体运营者应把目光放在本行业中众多传统媒体产业人才的培养升级。

不过,在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中,应该发展一专多能型人才,而非“全才”。很多运营者恨不得自己的员工都成长为“全才”,在任何领域都能独挡一面,结果适得其反。对传统媒体人才的培养升级应当立足其精专领域,逐步培养为一专多能型人才,才能真正适应新媒体的未来发展。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信息技术处的全媒体记者原本是传统报纸图文记者出身,为适应报业新媒体的发展需求,学习了电视新闻摄制技术。现在集团为信息技术处配置了广播级摄像机、非线编辑机甚至切换台等设备,能够完全满足全媒体对新闻事件图文以及视频编发的要求。

仔细分析这个例子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处从业者的立足点和专长还是传统图文,学会了摄制等于扩大了外沿,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他们的摄制技术可能不如电视记者,但是结合文字功底就有了独特一面,完全可以在新媒体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再如笔者所在的浙江在线视讯中心直播部的摄像团队,都是传媒类院校相关专业出身,学的是电视摄像却投身于网络新媒体的工作中。经过几年的培养,他们不但精通电视摄像业务,而且对于网络视频直播软件的设置,甚至是最先进的无线3G视频直播都了如指掌。可以说,这些摄像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在突发现场完成视频直播。

如果说当初的摄像专业是基于电视媒体的技术领域,那么后期培养的则涉及如何使用网络以及无线技术。立足一点,发展外沿,一专多能,产生了独特的化学反应。

最后,常规做法是重视应届高校毕业大学生的招聘。现在不少高校为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人才需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都有意识地进行了调整。比如在网络新闻学专业里加入电视新闻学的课程内容,在媒体管理专业中强调学生对各类媒体的熟悉与接触等。这是一个大的培养趋势,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获得这些专业人才。但是,学校所学毕竟和实际运作有很大出入,而且学校的多面培养方向有可能造成学生专业无重心,变成前面探讨的“全才”,这还需要用人单位把其“专”的一面培养出来。

总之,在新媒体大放异彩的今天,各种新兴岗位的人才需求是空前的。报业办新媒体应该借助新媒体自身的项目平台优势,及时做好相关人才工作。只有“点面结合”,相互促进,人才的流入和培养才能良性循环,最终解决报业新媒体人才来源的问题。

猜你喜欢

图文报业人才
人才云
画与理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图文配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