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不一定有真相——由微博图片造假谈起
2011-07-26于东东
□ 于东东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
假照片并不新鲜,在传统纸媒时代时有出现,此番在微博引爆亦在情理之中。从传媒研究角度看,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传播形态在成长阶段中一定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信息错乱、失真情况。现在,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阻断谣言在微博平台的传播通路。
博友揭假
2011年6月23日下午,一场大暴雨将北京城变成泽国,许多人本着有图有真相的原则拍摄并上传现场图片。有博友将这些照片总结为“新燕京七景”,但这些承载着人们情绪的照片都是真实的吗?
一位网名“点子正”的网友转播这些大水围城的微博后,觉得其中照片似曾相识,于是开始逐一查证。果然,他很快发现其中四幅有“假”!这位网友随即在自己的博客中逐一揭“假”。
造假方式:图文两层皮
7月8日,央视关于北京城市排水的报道将微博“假”照片事件曝光,使得这一网络热点事件变成公众话题,摄影照片又一次成为议论焦点。仔细探究这几幅假照片,并不是照片本身造假,而是在图文编辑上造假,将老图新用,南图北用。其中“大望垂钓”(图一)挪用新华社于2004年7月发布的莲花桥积水图片(图二),“机场观澜”的配图使用的是海南某机场的照片。
“图文两层皮” 看似为小问题,但危害却更大,且具有隐蔽性。微博图片具有很强的“即时视证”特点,与电视直播十分相似,尤其是那些记录、评论突发事件的微博信息,其中图片易被读者认为是事件现场的直击。一旦图文编排失实,摄影图片会增强失实信息的负面影响。在一些公众事件中,信息失实易造成恐慌。正如网友所言:在暴雨成灾的情况下,本来就信息不畅,如此传播虚假信息,不是在造成更大的灾害吗?
假照片疯狂转发的原因
微博平台因社交而生,社交活动不外乎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在大多数时候,情感交流能促进信息交流。在那些有巨大公众影响力的事件中,若能恰当把握网友的情绪并加以渲染,网络社交平台能够造成快速、强烈的传播效果,而且这样的信息也最容易被网友接受。“新燕京七景”微博图文的快速传播就是因为图文编排创造了一个情境,宣泄一种情绪,而这样的情境、情绪恰好迎合网友们当时的感受。因此,网友们在不知不觉中上当。
这则微博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非理性的,甚至不择手段,于是出现了图文时空交错。微博内容片段式、碎片化、个人化、情绪化、视觉化的表达方式,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极易产生扭曲或变异。因此,情感宣泄对信息交流的影响绝不可忽视,微博平台尤需重视。
“新燕京七景”微博图文虽然有假,但是其中反映的问题却真实存在——北京城市排水问题十分严重。这则微博照片现场感强且形象生动,整体看来完全符合微博信息传播的技术要求,图文配合可谓“相得益彰”。这样的编辑手法在传统媒体中是常态,但是在微博平台上十分少见。当海量信息汹涌而来,博友当然更愿意分享、转发这些被精致“包装”的信息。
面对假照片,各环节如何应对
这次“假”照片事件,有的网友将问题归结到图文的发布者、编辑者和转发者身上,并且大声疾呼“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要自律!”。但每个传播节点的博友首先是读者,他们需要“媒体人”素养才能辨识真假,才能从“谣言传播者”变身为“谣言终结者”。没有“媒体人”素养,自律就无从谈起。当然这种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府和微博平台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在其中承担起责任。
政府:舆情预警和信息公开
相关部门在管理网络社交平台杜绝虚假信息中,最重要工作是舆情预警和及时、准确、详实的信息公开。这是给予博友判断是非曲直的工具,当真相在第一时间大白于天下时,谎言、骗局自然不攻自破。
微博平台:成立辟谣小组
微博平台经营管理者应更多地运用微博平台的社交手段压缩虚假博文产生和传播的空间。例如新浪官方辟谣小组的成立就是一种有益尝试。此外,民间力量对“谣言”的绞杀也不可忽视,作为微博平台的经营、管理者应当为相关的组织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共同努力才能让谣言无处藏身。
传统媒体:权威性意见领袖
虽然自媒体时代来临,传统纸媒、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依旧强大。传统媒体应当通过微博平台增强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增加交互性,发挥其新闻报道权威、系统、深入的优势。除去在微博平台建立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外,应当鼓励编辑、记者开设微博,让这些专业传媒人以博友的社交方式占据微博平台的传播高地,成为意见领袖。这是传统媒介影响力的延伸、拓展方式。微博平台诞生时间不长,它的缺陷与优势并存。
在“7·23”甬温线特大事故中,微博的优势得到极大彰显,成为见证人性光辉的载体。可见,微博作为社交、传播工具并无善恶分别,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伪存真,理性地看待、运用这一新的传播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