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文化词语词典中收词、释义的研究——以《NTC中国文化关键词词典》“文化、习俗”部分为例

2011-07-25刘艳青

文教资料 2011年27期
关键词:词典词语汉语

刘艳青

(中国传媒大学 南广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随着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根据《外国人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研究报告》,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首要目的是“了解中国文化”。①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词语层面,尤其是文化词语层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对于以“了解中国文化”为首要目的的非母语汉语学习者来说,一部优秀的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在其学习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国内对外汉语词典主要为对外汉语学习词典,该类词典侧重于对汉语词语用法的关注,对汉语词语尤其是文化词语的文化意义关注不足。

《NTC中国文化关键词词典》(NTC’s Dictionary of China’sCulturalCodeWords)是非母语汉语学习者博耶·拉法叶·德蒙特②(Boye Lafayette DeMente)所编纂的一部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由美国国家教材出版公司NTC(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出版发行,影响广泛,值得关注和借鉴。“评价一部词典优秀与否应关注的两个核心特点是收词和定义”。③本文尝试以《NTC中国文化关键词词典》(以下简称《词典》)的“文化、习俗”部分为例,分析其在汉语文化词语收词、释义方面的特点,为国内该类词典的编纂提供借鉴。

一、汉语文化词语的界定与分类

“‘文化词语’与‘文化意义’的界定,它们与‘非文化词语’‘非文化意义’的界限,往往是比较模糊的,一到具体问题更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④如在前苏联,它们被称为 “作为民族文化信息载体和渊源的语言名称单位”(“folk custom semantics”or “national cultural semantics”);英美学者则把它们称为(社会和文化的)“关键词”(socialand culturalkeyword);⑤在中国,文化词语被称为文化局限词、文化负载词或国俗词语。虽然表述各异,但上述表达都强调了这些词语附有文化信息,是一个社会和民族文化的体现。所以,本文认为,这些看似不一样的名称实质上指的都是同一种类型的词语,即文化词语。

1.汉语文化词语的界定。

从现有的语言材料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目前国内三种代表性的观点“文化意义说”、“文化内容说”和“文化附加义说”。⑥本文认可“文化附加义说”,即:汉语文化词语是指富含中国文化特色及文化附加义的词语,它不仅存在于特定的文化范畴中和汉语词汇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交际行为中。

2.汉语文化词语的分类。

“文化词语传递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信息,所以它的分类以符合公认的文化分类为宜”。⑦目前,国内文化学者多采用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来进行文化分类,即把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⑧相应的,文化词语也可分为物态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心态文化词语。⑨

此外,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占一先生根据文化的功能,首先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大类。本文参照其观点,尝试把文化词语相应地分为“知识文化词语”和“交际文化词语”。知识文化词语指的是承载“知识文化”的词语,如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词语指的是承载“交际文化”的词语,如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

二、《词典》“文化、习俗”部分的收词和释义特点

参照对汉语文化词语的上述界定及分类标准,本文将《词典》“文化、习俗”部分所收录的50个词语做如下整理。

首先,参照李晓琪“文化词语的四层次说”对这些词语进行一级分类,共分成“物态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心态文化词语”和“文化特征不明显的词汇”五大类;然后参照“知识文化词语”和“交际文化词语”的分类,再对一级分类中的“心态文化词语“进行了二级分类,分成了“知识文化词语”和“交际文化词语”两类。具体的分类结构及所含词目如表1所示:

表一

1.“文化、习俗”关键词的收词特点。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该词典在“文化、习俗”部分呈现出的收词特点如下。

(1)心态文化词语最多,行为文化词语最少。

观察上述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 “物态文化词语”(5个)、“行为文化词语”(0个) 和 “制度文化词语”(2个),德蒙特关注最多的是“心态文化词语”(37个)。最少的是行为文化词语,如反映中国民风民俗的婚嫁、丧葬、祭祀、舞狮等方面的行为礼节,作者在这一部分没有涉及。说明词典作者重视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

(2)关注知识文化词语,重视交际文化词语。

《词典》收录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国俗词语,如“国粹”、“历书”、“针灸”等。 此外,《词典》还收录了相当一部分日常表达所用的交际文化词语,如“不知道”、“对不起”等,在编纂者看来,这些日常用语富含“言外之意”,尤为重要。

(3)收录粤语源方言词。

汉语方言中有丰富的文化词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英语源外来词进入粤语,随后又作为粤语源方言词进入汉语普通话,被广泛采用,如呼啦圈(Hula Hoop)、朋克(Punk)等。《词典》也对此类词语有所关注,如“发烧友”(fancier)。苏新春教授认为“发烧友”是粤语方言。⑩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发烧友”属于粤语源英语外来词。⑪这说明词典编纂者动态地关注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中国语言的变化。

(4)收录《易经》中的词语。

根据《辞海》的解释,表1中的“贲”、“归妹”和“小过”属于《易经》中的卦象,“贲”是第二十二卦,“归妹”是第五十四卦,“小过”是第六十二卦。说明编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5)收录文化特征不明显的词汇。

如表1中的“印记、考试、复杂、门卫、杂技演员、性别”,参照本文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界定,我认为这些词语不符合国内学者对文化词语的界定和分类,故暂且将其归为“笔者无法归类的词语”一栏。

2.“文化、习俗”关键词的释义特点。

参照《辞海》、《汉语国俗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对相应词目的阐释,我对上述50个词条进行了词汇意义对比分析,得出以下五点发现。

(1)释义的方式:理解基础上的阐释。

《词典》对相关词条的释义不是简单的概念意义的转换翻译,更多的是对文化词语文化附加义的阐释。

以“高考”为例。

德蒙特首先介绍了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身处农村,他们大多需要在六岁到十四岁期间参加九年义务教育。此后他们需参加并通过地区性的考试才能再继续接受三年教育。地区考试结果决定他们的去向——高中、中专或职校。对于想要进入大学求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必须参加并通过为期三天、难度较大的“高考”。“高考”对中国年轻人而言是一个“分水岭”。高考失利者的未来或多或少地被局限于“蓝领”工作中,而高考顺利者则以后大多从事“白领”工作。

参照 《现代汉语词典》对高考的解释——“高考”是“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考试”,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入学考试的简称,分有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

两者都认为高考是考生进入大学和选择大学资格的标准。但很明显,德蒙特突出了“高考”的社会意义和其所处的教育环境。

(2)释义的目的:紧密结合语境,明晰交际功能。

在收词部分,我发现德蒙特重视交际文化词语。他对词语交际功能的重视在词语释义方面表现得也很明显。

以“不知道”为例。

德蒙特在文中以“Ihaven’tgota clue.”为关键词,对汉语“不知道”做了一番阐释。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抑制了人类的天性,如好奇心、进取心及人际交往中的责任心,以至于让这种环境中的人患有“逃避责任”综合征,而“不知道”这一表述便是该综合征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从“不知道”的字面意义(literalmeaning)、言外之意(overtone)和适用情境(situations)对汉语中的“不知道”进行了详细阐释。他认为,“不知道”在汉语中的字面意思为“not know”,即不了解情况;但是其言外之意则是“Idon’tcare.Don’tbotherme.”即(对你的问题)我不关心,别来麻烦我。最后,词典作者对“不知道”总结为,当发言者的确不知情,或者觉得正面回答问题不合适,又或者想落得清闲避免麻烦时,便会说“不知道”。 “不知道”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中富含言外之意,需要将其置入具体的语境中予以理解。

这是因为英汉在传递和解释信息时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美国人将大部分信息寓于明码(即语言文字)当中;中国人则喜欢委婉含蓄,需要对方借助于文化环境来推断话语中的真正含义。

(3)释义的思路:阐释纵贯古今,注重中西差异。

《词典》不但交代词语的纵向信息,而且放眼中西横向地对词汇意义进行对比阐释。

以“隐私”为例。

德蒙特对“隐私”的注释是“无隐私”(doingwithout privacy)。他首先从中国人围观或注视外国人这一现象谈起,指出中国人的这种行为在西方人看来是粗鲁行为;但在一些没有接触过西方文化的中国人看来这是很自然的反应。而关于西方“隐私”观念所产生的原因,德蒙特认为:主要是由于西方自古便地广人稀,人们拥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同时他指出,直到现在,汉语当中也没有词汇能够诠释“privacy”的涵义。虽然一些学者将“隐私”翻译成了“privacy”,但汉语中的“隐私”主要指一些阴暗的秘密,比如“hidden affair”(私情)。

在英语中,“privacy”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意义远远超过了汉语里的“隐私”这个词。“privacy”包含一个人的职业、信仰、婚姻和年龄等方面。它所涉及的范围要比汉语里的“隐私”广得多。⑫西方隐私权的重视反映了他们对个人的尊重和个人生活、心理的需要。这也反映出中西思维的差异,即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

(4)释义的内容:能够注意细节,描写较为全面。

相对于《辞海》对汉语文化词语的解释,德蒙特的解释更全面细致,较有趣味。例如,他对“历书”封面的介绍:封面主角是一位农夫和牛,这两者每年会有一些变化。如果牛尾是红色的,则意味着这一年将多雨潮湿;如果农夫穿鞋子则意味着这一年气候将很干燥;如果农夫戴帽子,则意味着春天将比较寒冷。

(5)释义的顺序:相关背景—现象—阐释—建议。

综观德蒙特对“文化、习俗”部分词语的释义,我们不难发现其释义顺序:首先是对相关背景的介绍,然后引出研究对象,继而解读该研究对象在汉语文化环境中的意义,最后针对该现象,为非母语汉语学习者提供跨文化交际建议。德蒙特的这一释义顺序体现出西方人善演绎、重实用的思维特点。

当然,该词典除了体现出上述值得我们借鉴的特点以外,还存在不足,如释义不全、主观倾向严重、政治色彩明显等。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词典》“文化、习俗”部分的收词和释义体现出“文化性”、“交际性”、“主观性”和“政治性”的特点。“文化性”表现在:收录了大量的文化词语,注重对词语的文化背景进行阐释。“交际性”表现在:收录日常交际文化词语,注重对所收录词语的交际功能进行阐释。“主观性”表现在:该词典没有提到收词标准和相关语料库。 “政治性”则主要表现在词典编者对词条社会背景的阐释有个人偏见和政治倾向。

三、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收词、释义的途径

参照《词典》对“文化、习俗”部分收词和释义的处理,我认为,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收词和释义应该具备文化性、交际性和客观性。

1.词目:收词遵循科学原则,重视交际文化词语。

收词工作 “是决定一部词典质量高低的第一个关键。”。⑬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的收词范围取决于词典的类型、规模和编纂宗旨。小型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如《词典》,其对象为非母语汉语学习者,那么就应尽量收录反映中国国家和民族特有文化的词语。关于汉语文化词语的具体收词原则和方法,有很多学者做过研究,如“在科学性原则指导下,采用对比语言学的方法,运用编码度理论和词汇背景理论能够确定汉语中的文化词语”。⑭此外,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发现,站在词典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一些常用的汉语交际文化词语对他们来说是很实用但又有理解难度的,需要予以阐释。因此,我认为,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除了要收录上述学者们所注意到的文化词语外,还应该重视对常用交际文化词语的收录。因为,相对于知识文化词语来说,本族人对交际文化词语往往“习而不察”。但从非母语汉语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些日常交际文化词语却是最应该知道的,如果没有相关的恰当说明,很容易产生误解。

2.注释:阐释文化附加义,注重实用性与趣味性。

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的编纂者不仅要关注词目的概念意义,更要注重对词目文化附加义的阐释。建议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

(1)词源。

词源可以展示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发展变化。透过词源,非母语汉语学习者可以看清该汉语文化词语的来龙去脉,洞悉其所蕴涵的文化。

(2)义项。

作为词条中最小的释义单位,义项是对多义词所作的分项解释。汉语文化词语富含文化附加义,需要词典编纂者分义项阐释,供非母语汉语学习者在不同场合使用。

(3)文化注释。

文化注释是用描述性手段把文化附加义表达出来的有效方法。它通过提供与词目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生活方式、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来帮助非母语汉语学习者对词目文化附加义的理解。

(4)例证。

好的例证可以展示词目的功能、内涵、社会文化特征和言语环境,帮助学习者理解真实语境中词汇的意义,识别语义的细微差异,支持和补充释义。参照吴建平⑮的观点,例证在反映源语民族特有文化方面应做到:能准确地印证词目语言符号的附加义,尽可能体现词目语言特有文化的典型事物,通过例证的译语来说明源语词目及例证的语用功能。

(5)括注。

括号中给出简要的注释,即括注,它可以起到“语义限制或界定(如标明修饰对象、后接宾语等);语义选择;语义补充或说明”的作用。⑯一般来说,括注分为前括注、中括注和后括注三种类型。使用后括注把词的文化附加义补充进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6)插图。

插图是一种形象释义手段。通过插图,非母语汉语学习者可以直观地了解汉语指称的各种特有的动植物、民族服饰、器具等,还可以区分一些译名相同或相近,但所指称物的形状和功能差别很大的词语。

(7)标记。

“词典编纂者用标记指出某个词汇单位属于某一方言,或属于某一有限制的语言(技术的,术语的)或属于某一社会阶层(黑话),或某一种文体,等等”。⑰可见,标记能够指出语言的变体、语域和文体。不仅如此,有些标记如【忌】、【冒犯】、【不礼貌】、【褒】、【贬】、【蔑】等,可以明确提示读者词语的文化附加义。

(8)参见。

参见能节省词典篇幅和扩充信息。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可以通过参见将文化词语与其文化背景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满足读者透过词汇了解源语文化的愿望。

此外,还可以利用附录来提供一些既能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又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时新文化信息来补充词典的正文信息。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的选词和释义既要体现汉语的民族文化特色,又要满足词典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在收词方面,根据词典服务对象的思维特点和其母语文化背景,选择他们感兴趣但理解起来有难度的汉语文化词语,如一些富含语境含义的日常交际用语。在释义方面,采用多种方法来阐释汉语文化词语的文化附加义,以体现其实用性、动态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注释:

①高彦德等.外国人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研究报告.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3.

②以下博耶·拉法叶·德蒙特的相关信息均引自网站http://www.BoyeDeMente.com.

③Quirk.R.Preface to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ongman Group Limited.1995.

④常敬宇著.陈建民序.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⑤转引自陈丹丹.汉英文化词语意义差异对比分析.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4.

⑥赵明.汉语文化词语界定研究述评.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4).

⑦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40.

⑧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⑨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40.

⑩苏新春.语言.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⑪李宇峰,于广元.谈粤语源英语外来词对普通话的影响.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⑫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35-243.

⑬杨祖希,徐庆凯.专科辞典学.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

⑭章黎平,解江海.汉语文化词典收词的科学性原则.辞书研究,2008(4).

⑮吴建平.双语翻译词典的编纂宗旨、释义和例证刍议——兼评《史氏汉英翻译大词典》.辞书研究,2009,(3).

⑯王馥芳.当代语言学与词典创新.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62.

⑰ Rundell.M.(ed.)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United Kingdom: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2002.

[1]陈丹丹.汉英文化词语意义差异对比分析.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

[2]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辞海·缩印本(音序).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崔卫生.双语词典对于词汇的文化附加意义的阐释方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5]DeMente Boye NTC’s Dictionary ofChina Cultural CodeWords.Lincolnwood,Ill.:NTCpublishinggroup,1996.

[6]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7]林明金,林大津.双语词典提供文化信息的途径.辞书研究,2007,(5).

[8]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史有为.汉语外来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苏新春.汉语词义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1]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12]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3]南怀瑾,徐芹庭.白话易经.长沙:岳麓书社,1988.

[14]王德春.汉语国俗词典.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

[15]现代汉语词典.第三版.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6.

[16]杨祖希,徐庆凯.专科辞典学.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

[17]赵明.汉语文化词语界定研究述评.现代语文,2009,(4).

[18]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词典词语汉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词典例证翻译标准探索
一枚词语一门静
《胡言词典》(合集版)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