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题材 四类内容 七种表达—《嘉兴日报》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报道的实践案例

2011-07-25杨志勇

中国记者 2011年8期
关键词:南湖嘉兴日报

□ 杨志勇

《嘉兴日报》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主题报道中,尤其值得提起的是“追寻1921南湖‘七一’记忆”一组报道。这组报道筹划运作的思考与实践大致是“147”,即一种题材寻找,四种内容锁定,七种形式表达。

从做加法到做减法,确定南湖记忆出发点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嘉兴日报》便将纪念建党90周年报道列为重要策划议题,邀请高校、南湖纪念馆党史专家召开多个专题讨论会,深入进行报道探讨。通过不断大胆地做加法,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的新闻报道、活动设想提交方案的就有20多种……作为日报,面对这些丰富多彩的不同想法,日报需要选择取舍,经过不断地比较、选择,大刀阔斧地做减法,上述这些想法有的完全放弃了,有的作为好的创意元素嫁接移植到主打报道中。尤其重要的是将一些独特而富有创意的元素进行新的聚合,得以崭新发挥:比如从南湖走出去,将一大会址南湖与一大代表故里串联起来,回溯到一大代表的家乡或者代表成长的重要地方;比如追记一大代表与寻访他们的后人对接起来,将代表后人的生活与思想状况呈现给今天的读者。这样的时空跨越与人物组合就产生了更独特的文本意义。

作为一张区域性地方党报,在构建重大主题报道时充分考虑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从纵向看,要具有时代性,有时代符号,是年度的重大宣传任务,也是年度的报道重点;二是从横向看,报道又要深具地方特色,在年度的全国性同题作文中发掘出独特而充分、鲜活而生动的嘉兴元素,找到了别人所不具有的嘉兴题材以及嘉兴视角,将全局性的宣传重点变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报道亮点。

正是在这样的纵横坐标搜索中,南湖革命纪念新馆中有关一大13位代表新征集到的文物出现在《嘉兴日报》视野中。

在这些文物中,从毛泽东的少年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可看到他“心怀天下”雄伟抱负;从董必武1964年来南湖题写的笔墨、砚台可想见他当年书写“革命声传画舫中”的情怀;陈潭秋使用过的围巾就是他当年从事地下工作乔装的道具;何叔衡的木屐可见其克己与俭朴……以文物为引子,充分发挥文物档案的文史之魅,充满好奇与发现地去开启这段历史的探秘。

□ 作为“红船”旁的党报,《嘉兴日报》建党90周年的报道既有诸多优势,也有不少探索。图为今年6月30日,一名参观者在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二楼一大代表雕像前拍照纪念。(储永志/摄)

四个关键词背后,13位代表的南湖记忆

文物解决了讲述的切入点,但13位代表又都有着繁复而精彩的人生经历与政治生涯,怎样在有限的篇幅内选择,将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内容呈现给读者,将最能吸引读者、最能启发读者的内容书写出来?《嘉兴日报》以这四个“关键词”去锁定这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关键词是青春。当13位代表来到南湖时,他们都怀揣着“少年中国”的梦想,他们的平均年龄是28岁,其中最大的何叔衡45岁,最小的刘仁静只有19岁,他们意气风发,无畏无惧,读懂他们的青春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建党伟业的青春基石,推出的首篇报道即是《毛泽东:以青春许国家一个灿烂未来》。所以,这组报道,首先定位在一种青春的解读,是80后、90后对90年前历史的解读,是一种热血的青春励志读本,是一份激情飞扬的青春答卷。

第二个关键词是爱国,深具救世情怀。13位代表都有着对国家积弱、民族颓败深深的认识与忧患, “非有绝大努力,给他个连根拔起,不足以催陷廓清”, 他们是当时强烈的愤青,因为他们对国家与民族的感情,才更促发了他们革命的决然姿态与救世的韬略,因为这样的情怀注定了他们站在一个大时代的前夜,要进行一场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这又是一种爱国主义的读本,是国家民族大义面前的站队与忠奸选择。

第三个关键词是主义。在1921年7月共产党成立之前,已经活动着多个共产主义小组,当时全国已有50多名党员,包括这13位代表在内,他们都是传播共产主义的理论先驱乃至意见领袖。围绕主义的呐喊与传播,围绕信仰的坚守与妥协,他们将进行激烈的交锋,他们为自己的理想将面临不同的选择而展开不同的人生。

第四个关键词是定格,即人物最终不同的历史走向。13位代表相同的南湖起步,不同的人生终点,13位代表留给历史正面、侧面以及反面的定格,在给人们徒生人生感喟同时,也留下更多的历史启示。13位代表在开创历史的同时也被历史所塑造,这就要求这组报道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既书写出人物历史的丰富性又坚决把握好人物定性的政治原则。

七种表达鼎立,成就文本丰满厚重

这组报道最终通过“一件文物、一次寻访、一个现场、一场对话、一段寄语、一种启示、一组微博”的“七个一”方式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本。从南湖革命纪念馆新征集的文物入手,一个代表以一件文物作为引子,引出人物一段青春故事;派出6组共计18名记者前往13位代表的家乡进行一次跨时空寻访;在故地现场求证其早年人生成长和思想轨迹;以青年记者与代表后人进行“青春对话”,并邀请其书写一段寄语,突出这些代表后人对先辈的怀念与思考、与南湖的情感与回望,以及对于历史的感叹与人生的领悟;最后选择性地刊发相关微博,吸附更多读者对报道的参与与延续。

通过这“七个一”的形式组合,采访记者在文本中兼具四个角色:首先是这段历史的讲述者,听人介绍或者自己阅读文献后的故事转述者;第二是记者亲身前往13位代表的故居,以现场探访的形式成为历史或者传奇的发现者、见证者;第三是进行青春对话与代表后人的对话者,将在采访探寻中产生的问题可以与代表的后人进行一种讨论或印证;最后要成为一个思考者,即在“一种启示”中要对自己采访所经历的见闻进行思考,并将这种思考简明地记述表达出来。《嘉兴日报》还特意在新浪开设了微博群,与嘉兴团市委联合发起组织全市团员开展了穿越90年党史微博大赛,与这组报道同步展开,在“一组微博”中刊发读者对于这组报道相关的评点、感想以及建议,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发散性思考,扩大思考的扇面与思想的触点。

“七个一”,既寓意党的“七一”纪念,从操作上来说,也是一种技术分解,让十多位记者便于分开操作,通过统一的“七个一”的形式符号,来达到13位代表内容呈现上的统一,让13篇报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猜你喜欢

南湖嘉兴日报
《初心》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南湖之春
南湖的船
在南湖,我画下幸福时光
嘉兴学院
浙江嘉兴卷
南湖早春(节选)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