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加强企业预算编制与管理

2011-07-24龚卫萍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年12期
关键词:经营部门考核

龚卫萍

一、全面预算与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和目标控制以达到规范管理,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促进经营业绩考核,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全面预算管理范围涵盖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和基本建设的各个环节,企业一切经营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施可控、在控。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包括资本性收支预算管理、损益预算管理、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及资产负债预算管理。资本性收支预算管理是对预算期内基本建设、更新改造、科技开发、业务扩充、小型基本建设、非生产性投资等各类投资活动进行的预算核定、控制和监督等。预算管理是从企业整体出发,通过科学的预测、决策,用价值和实物等多种形态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及其财务成果等,从而对企业及各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整、反映与考评,并借此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它是实现企业全面管理的重要工具。它是一种集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理念为一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力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作业高度协调、战略有效贯彻、经营持续改善、价值稳步增长的目标。预算管理是考评各部门业绩的标尺,对各部门业绩的考核是企业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整个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二是对企业内部各管理部门、每一位员工的业绩进行考评。经企业确定的各项预算数据,可以作为评价部门、员工工作情况的标准,可以将各部门、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与预算标准相比较,对部门和员工进行考核。同时也要求各部门对实际与预算标准之间的差异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或在企业范围内统一调整预算或改进本身的工作,以减少未来期间差异的发生。

二、加强企业预算编制与管理对策

1.树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理。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实施预算管理,使预算管理成为企业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预算与企业未来实践相联系,使预算指标客观公正,可以接受并执行。恰当的假定是预算的基点,使预算指标建立在一些未知而又合理的假定因素上,便于企业预算的编制和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全面提高预算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人是预算方案的制定者,预算信息的使用者,预算管理的执行者,也是预算结果的被考核者。一方面,对各种虚报预算的情况进行有效控制,认真核实上报预算数据,另一方面,通过考核机制引导预算制定者合理确定预算目标,实事求是的执行,从而将预算管理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2.要设计切实可行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预算制度体系是企业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它应包括企业实行预算管理的指导思想、预算单位(责任中心)的划分、预算管理部门的设置、预算管理(预算的编报、执行控制和评价考核)程序、预算报表系统及其编制说明等。预算制度体系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和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并遵循系统性、灵活性以及决策集权与经营分权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预算管理部门和责任中心与预算制度及报表体系是相互联系的。管理部门和责任中心的确定应以预算制度为指导,制度体系的设计应以前者为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完善和发展的。

3.要加强预算的事后分析。企业应当建立预算分析制度,由预算委员会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全面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研究、落实及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政策措施,纠正预算的执行偏差。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也需要综合有关财务、业务、市场、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有关信息资料。因此,当预算数据和实际完成数据不相符时,就要针对客观情况的影响及主观因素的制约,找出差异的主要原因,以利于以后预算的制定和企业经营策略的调整。

4.预算管理预警系统的建立。预算管理要想迅速适应新的经营环境,确保预算管理成功,必须建立预算预警系统。它是企业组织根据预算执行波动和预算执行失误的规律,利用确保手段使之不发生或减低其破坏程度的一种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保证预算管理的正常功能和秩序,使整个企业活动系统处于可控和可靠的安全状态。预算管理的预警预控活动应当遵循确定的活动规则才能实现其目标,这个活动规则应当表现为有规范、有计划、有阶段的程序性活动过程;在预算的监控与调整制度中,应建立预算执行预警系统,真正防患于未然。

5.必须要有业绩考核和奖惩措施。企业预算执行考核是企业效绩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当结合年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同时进行,与预算执行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奖惩挂钩,并为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做信息参考。因此,建立完整的考核指标也是保障预算执行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经营部门考核
联合监督让纪检部门不再单打独斗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