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现状分析
2011-07-24叶睿
叶 睿
一、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涵义
美国学者谢尔顿(OliverSheldon)于1924年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概念。谢尔顿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主张企业经营战略应对社区提供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的服务,社会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企业的盈利。
但是,国外学者对于社会责任审计的概念尚未有一个权威而统一的概念。Homer H.Johnson教授将社会责任审计定义为一个标准过程,是一个用来鉴别、测量和报告组织的伦理和环境影响的过程。Greald Vinten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对公司社会责任评论,用以确保一个组织对其直接或间接为公司决策所影响的广泛的社会责任给予应有的考虑,并且在这些方面和传统的商业目标之间的公司计划中达到一个平衡。
我国学术界对于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社会责任审计的涵义也尚未有统一而权威的定义。我国学者陆建桥(1993)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审计人员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所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价的过程。陈金池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工具,它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后果,提出审计报告并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及管理决策。阳秋林和李冬生(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以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如紫金矿业污染泄露事件,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平顶山矿难等层出不穷,这导致人们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要求政府部门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进行监管,也对审计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
自2006年以来,深交所、国资委和上交所先后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条件上市公司建立社会责任制度,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正确履行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我国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之后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急剧上升。据张正勇(2010)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有47家上市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增至132家,2009年更是达到465家,截止到2010年7月30日,2010年有494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
但我国是在1993年才有了第一篇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的检索论文,即“关于建立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探讨”(陆建桥,1993)。中远集团在其“2005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了由挪威船级社(DNV)和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全球契约推进办公室共同出具的鉴证报告,揭开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序幕。随后发布社会责任鉴证报告的逐年增加。到2010年7月30日为止,2010年度我国企业共颁布了49份社会责任鉴证报告。但是,就我国目前而言,并没有出现社会责任审计报告,还只是社会责任鉴证报告。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综述及启示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方面,西方学者主要从明确审计主体、界定审计内容、审计标准和审计程序和方法方面等方面做了相关研究。我国学者界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将“社会责任审计”这一概念引入国内,之后开始了对它的一系列研究,主要从社会责任审计的概念、理论基础、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及我国实施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等方面展开研究。
1.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的概念
我国学者的观点主要是从整个审计学科体系的角度来定义的,尚未有比较权威而统一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阳秋林和李冬生(2004)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的论述,他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以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2.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
阳秋林和李冬生(2004)及阳秋林(2005)认为“人的社会性”是社会责任审计的哲学渊源,从经济到社会的推进理论促进了社会责任审计的产生,新经济理论的提出是社会责任审计产生的经济学基础,新的企业价值理论观的形成是社会责任审计产生的价值基础。刘长翠,陈增雷(2006)对已有的理论观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认为,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应包括:委托代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人们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建立了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从定性、定量上把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事项纳入了会计核算,从而为社会责任审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周兰和彭昕(2009)认为,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是委托代理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审计因委托代理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委托代理的发展而发展。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社会责任审计概念的产生,最普遍的解释理论是委托代理理论。无论是从受托责任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还是从企业的社会功能角度和政府职能角度来进行分析,其分析都离不开委托代理责任(周兰和彭昕,2009)。
3.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
我国学者陆建桥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对象主要包括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职工保健和安全措施,污染控制,噪音控制,消费者权益保护控制,职工社会保险,职工教育和培训就业水平等。阳秋林(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应包括企业对职工履行责任情况的审计,企业对消费者履行责任情况的审计,企业履行环保、生态责任情况的审计,企业对政府公众履行责任情况的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否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贪污腐败等情况的审计。刘长翠(2006)认为企业对职工、国家、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本身即属于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社会责任审计的最佳切入点是将社会责任审计融入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而曹树青(2006)文第一次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两个不同层次的领域:一般社会责任和特定社会责任。前者不是企业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所以可暂不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而企业的特定社会责任由于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应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是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而国内现有相关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倾向于从企业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方面来界定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
4.关于在我国实施社会责任审计
我国学者陆建桥在九十年代初便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构想:首先要制订社会资任审计准则和标准体系,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逐步推进战略,实施社会责任审计,要大力开展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研究工作,为审计发展新时代的到来作好准备。之后,阳秋林(2005)对我国实施社会责任审计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自己的构想:制定社会责任审计准则和标准,建立联合审计机制,建立考核机制,提高社会责任审计的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加强对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教育,建立一支合格的社会责任审计队伍。
四、我国社会责任审应方采取的对策
从以上文献综述可知,我国对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国内的研究大都借鉴了国外的研究经验,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上,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审计实践更是相对滞后。要使我国社会责任审计活动取得实质性的开展,首先,应该构建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的研究框架,积极倡导实证研究方法,实现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为社会责任审计制度的健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其次,政府部门以及监管机构要不断完善与社会责任审计相关的法规、规范和制度,为社会责任审计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此外,应该大力发展民间审计组织,加强对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合格的审计人员队伍。
[1]陆建桥.关于建立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1993,12:49-52.
[2]阳秋林.论我国社会责任审计 [J].财会通讯,2005,2:90-92.
[3]周兰,彭昕.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现状分析与启示[J].财会月刊,2009,4:28-29.
[4]阳秋林,李冬生.建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6:11-13.
[5]刘长翠,陈增雷.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初探[J].山东经济,2006,4:116-121.
[6]曹树青.特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J].前沿,2006,12:169-171.
[7]黄溶冰,王丽艳.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述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5:99-102.
[8]张正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综述及展望[J].山东经济,2010,4: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