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奴”的语用预设意义及其认知理据

2011-07-23魏在江

当代外语研究 2011年7期
关键词:后缀预设语义

魏在江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710061)

1.引言

近来,“房奴”、“车奴”、“孩奴”等类似词汇迅速在各类媒体流行开来。“80后孩奴”,用来概括形容80后孩子的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忙碌,而失去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教育部2006年公布的171个新词汇里,有房奴、车奴、白奴、节奴、垄奴、墓奴、证奴等7个“奴词”,展示了中国人目前生活状态的一个层面。

为什么“孩奴”等类似词汇能够得以迅速传播呢?我们又该怎样认识这一现象?据笔者观察,此类词汇具有很强的搭配能力,并有不断增长之趋势。而该现象背后一定蕴涵着复杂的语义关系、产生机制和使用动因。本文拟就“孩奴”的语用预设意义的演变及其认知机制进行初步探讨,试图为汉语词汇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2.“奴”的语用预设意义及其演变

我们首先查阅相关词典对“奴”的意义解释,帮助我们了解该词的基本意义和演变意义,找到“奴”的预设之源及演变历程。

2.1 意义的预设之源

《说文解字》等著作显示:奴 nú:〈名〉(1)会意。从女,从又。女指女奴,又(手)指用手掠夺之。一说又(手)指女奴从事劳动。本义:奴隶;奴仆;(2)同本义[servant;slave]。奴,奴婢皆古之罪人也。——《说文》;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槁。——《周礼·司厉》;从群奴而驰。——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奴惊庸奴。——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3)后多指男奴。如:奴厮儿(小男仆);奴辈(奴仆之辈,奴才们);奴兵(奴仆;供役之人);奴颜(奴才相);奴戮(施以刑辱,使为奴隶);奴虏(俘虏;奴隶);(4)对人的鄙称[fellow]。要当生缚此奴。——房玄龄《晋书》;(5)又如:奴胎(对乐户子女或奴婢的贱称;骂人话,犹贱种);胡奴;狂奴;奴官(出身卑贱的小军官);奴下(才能低下的人);(6)自称;(7)古代男女自称的谦词。如:奴哥(对女人的昵称);奴奴(犹奴家);(8)贱称。如:田舍奴;(9)古时青年女子的自称,或称“奴家”。奴家年青,如何敢受礼。——施耐庵《水浒传》。

《辞海》第六版(夏征农、陈至立2010:1391)说:奴(1)丧失自由、受人奴役的人。如:家奴、农奴;(2)对人的鄙视;(3)古代妇女自称;(4)男子亦或自称“奴”;(5)通“驽”。词语有:奴婢、奴才、奴家、奴客、奴隶、奴仆、奴颜婢膝、奴役、奴子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晁继周、韩敬体 2005:1006-7)说:(1)旧社会中受压迫、剥削、役使而没有人身自由等政治权利的人(跟“主”相对):奴隶、农奴;(2)青年女子的自称(多见于早期白话);(3)像对待奴隶一样地(蹂躏、使用):奴役。收集的词汇有:奴婢、奴才、奴化、奴家、奴隶、奴隶社会、奴隶主、奴仆、奴性、奴颜婢膝、奴颜媚骨、奴役等。

可以看出,上述两部辞书收集的意义大同小异。下面拟从词汇系统、句法系统两个方面来考察“奴”的预设之源、语义演变。

2.2.1 词汇系统

据观察,“奴”已成为一个搭配能力很强的词汇,作为一个典型的后缀,可以构成一个词语群。下面是我们收集到的一些实例,可大致分为四类:

表1 “奴”词分类

表中的“孩奴”指当上了孩子的奴隶,生活的意义就是为孩子打拼,为孩子忙碌,为孩子赚钱,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自己的情绪,以孩子的喜怒哀乐为第一标准。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费,不敢轻易换工作!“房奴”指那些被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城市居民。“菜奴”反映了老百姓因各类生活用品,尤其是农副产品,价格不断攀升而觉得生活开支越来越吃紧的局面。

另外,需要对几个名词作进一步解释。“白奴”是“作为白领的奴隶”、“白领工奴”、“白领奴隶”的简称。“白奴”原指在16-19世纪期间移民美国的欧洲白色人种。现在的“白奴”指,现代都市中的白领阶层。他们工作稳定、收入不菲,但同时又必须定时向几个固定的“债主”偿还贷款。人们将这群“白领”视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另类“奴隶”,并称其为“白奴”。垄断行业里的非正式人员或者说垄断企业的底层职工被称为“垄奴”,原因是他们干得多,拿得少。其次,垄断行业的消费者别无选择,只能被迫接受消费条款,也被称为“垄奴”。我们可以用以下图来表达“奴”的预设意义的派生和演变:

图1 “奴”的预设意义的派生和演变

上图表明了“奴”的意义从最初的“丧失自由”之义发展到所有类似的泛化意义,“奴”也演变成一个类后缀,并且具有很强的搭配派生能力。据相关网络报道,都市年轻人之所以沦为“孩奴”,主要是因为现代都市生活成本过高,或者都市年轻人心态不成熟,过分追求物质生活。房奴加孩奴更是演变成“一生为奴”,反映出处于矛盾与挫折、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转型期的许多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2.2.2 句法系统

据观察,我们发现,“奴”也可以用在句子结构中,担任一定的句法功能。如下例:

(1)“80后”众“奴”缠身,变身“年清族”。

(2)房奴车奴孩奴,80后白领众“奴”加身如何解套?

(3)我是OUT非“奴”族。

(4)奴生活:时尚还是疲惫。

(5)挡住消费之“奴”的诱惑。

(6)今天你成“奴”了么?

(7)起来,不愿被“奴”的人。

(8)我若为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奴了吧。

这些例句中的“奴”主要作为名词使用,其意义跟上面词汇中“奴”的意义差不多。此外,“奴”也可做动词,如“奴役”等,或形容词,如“奴性”等。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奴”的用法和意义主要集中在名词用法,用于指当今社会某一特殊的群体,具有很强的能产性,搭配派生能力很强。这些带引号的奴,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意味,指现实生活中被青年族群崇尚并成为潮流的过度超前消费现象。“奴”般的痛苦生活从此开始。

在研究语法的过程中,如果能把词汇和语法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够对汉语的语法机制有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词汇单位和语法单位在表达意义时,彼此之间是一种互动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张旺熹2006:164-170)。以上的分析说明,汉语中的“字”具有高度的能产性和重组性,汉语的字是汉语最基本的语音和文字资源,字义在不断地衍生和扩展(严辰松2010)。原有字的意义得到扩展,复用率和指称能力得到提高,语义编码潜能大大增强,这就是汉语能够以有限的语音和文字资源进行无限的语义编码的奥秘。我们用下图来表示汉语词汇的预设意义及其演变过程:

图2 汉语词汇的预设意义及其演变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汉语中的新词新语不断增加,汉语中词的意义不断拓展,旧词新义,推陈出新,有限的形式可以表达无限的意义,这也就是严辰松(2010)说的汉语语义编码以少胜多的奥秘。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语言使用机制还会出现更多类似的词语搭配形式。

3.“孩奴”的语用预设意义的认知理据

“孩奴”这样的词汇得以流行传播开来,既有语言内部的原因,也有语言使用等外部的原因,与其在使用频率、句法环境、语义演变、韵律机制等方面的动因密切相关。语用预设机制导致了“孩奴”这样的词语的类后缀化、语义泛化、词汇空缺、韵律制约等机制的形成,解释了“孩奴”等词汇的产生、演化与传播。

3.1 类后缀化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奴”可以作为词根使用,如“奴隶、奴才、奴性、奴役、奴颜”等等。本文讨论的“孩奴”则是作为后缀来使用的,且意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可以说,“奴”的意义已经开始泛化、虚化了,逐渐演化成为一个类后缀。所谓类后缀,就是类乎后缀的词素,它比词缀的虚化程度差一些又没有词根的意义那么实,是一种半实半虚在复合词里面结合面相当宽的词素,也许可以说它是一种正在转变但尚未最后完成虚化的词缀(陈光磊1994)。在类后缀中,相当一部分是指人的,有褒义也有贬义,有的结合面宽,有的结合面窄,其中一些借喻式的类后缀多带有贬义(陈昌来、朱艳霞2010)。众多的语言使用者固化某个结构,并就上述符号化关系达成共识,最终将该结构规约化(Langacker 2008)。“奴”作为类后缀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构词能力强,具有能产性,使用范围广。在各个社会领域里面都出现了类似的搭配,如房奴、卡奴、车奴、节奴等;(2)意义泛化,所指称的范围和对象变大变多,但是仍保留了原有意义的痕迹;(3)位置正在固化,许多词汇和“奴”搭配派生出新的词语来。可以看出,“奴”的搭配范围不断扩大,搭配对象逐渐扩大到人、事物,引申出许多新的词汇来。

3.2 语义泛化

索绪尔(2001)说:当一个复合的概念用一串极其惯用的带有意义的单位表达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就会像抄小路一样对它不作分析,直接把概念整个附在那组符号上面,使它成为一个单纯的单位。他指出,语言中存在两类关系:“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也就是组合关系和替换关系。语素、词、短语、句子都处于这两种关系中,人们在学习语言和世界知识的过程中,组合和替换的能力得到反复训练,形成了模仿类推思维的习惯,语言创新能力由此获得发展。人们利用这一特点,模仿类推,组合替换,这是一种极为简便、极为经济的造词方式。

搭配对象泛化扩大,语义隐喻抽象化,能产性强。从最初的买房到养孩子,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人扩展到事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引申。这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诱使性推理机制在起作用。这样的搭配具有新奇性和意象性。按照刘正光(2007)先生的说法,这是语言非范畴化现象的体现。人们一看到“奴”这个字,马上就会想到做奴隶的样子,词语之间的语义联想、语义迁移依赖于它们之间形式的相似性、相近性。这种隐喻似的超常规搭配,产生了一种语义理解的张力,人们就会马上找到隐喻的相似性,会获得心理上的形象感,这反映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

3.3 词汇空缺

语言成分的产生跟社会现象密不可分,某些社会现象产生后,如果语言中缺乏对该现象的指称,就会促使人们造出新词来填补词汇空缺(胡斌彬2010)。这也说明在语言系统中,词汇是最敏感、最活跃的部分。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都不可能完全反映现实世界中的所有概念,更不必说那些新产生的概念。所以,词汇空缺在特定语言中是永远存在的,为填补空缺而作的词汇创新,也是一个永远处于进行中的过程(朱彦2010)。

李宇明(1999)认为当代汉语的大多数新词语,都是通过“词语模”类推出来的。所谓词语模,就是一个能批量造出新词语的模子,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组成。模标是词语模中不变的词语,模槽是词语模中的空位。词语模的形成基础是一簇词语,这簇词语有两个特点:一是汉语共同词语(语素),二是所含的共同词语(语素)和其他词语(语素)之间的语法结构、语义关系相同或基本相同(韩蕾2010)。这样就形成了词语模的类推机制,许多的新词语新说法便应运而生。这既是语言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更是语言创新的需要。从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人们使用“孩奴”这样的词汇的心态是复杂而矛盾的。面对高房价、高消费的局面,人们有时显得很无奈,只能去适应这样的社会环境。这里也包含有说话人自我调侃、自我嘲讽的语义成分。80后“房奴”在买房时遇到了难题,不能享受父辈们所享受的“免费”或“便宜”。“买房”和“还房贷”成了生活的全部。如上所说,各种奴相,各有姿态。喜耶?悲耶?新词出笼,叹一口气,不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隔靴搔痒,倒有新词里面满是“奴”的沉重。

3.4 韵律制约

韵律机制对汉语词汇化起着制约作用,同时为汉语词汇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形式标志(刘云2010)。冯胜利认为:汉语最基本的音步是两个音节,音步是最基本的韵律单元,具有一种“梏化作用”。处在稳定的音步中的两个成分必然会被音步“梏化”起来而趋向词化。汉语的词汇化大多是两个单音节组合向双音节词发展的过程,在汉语双音节音步的框限和汉语双音化趋势的作用下,两个高频率紧邻的单音节组合就可能经过重新分析而削弱或者丧失其间的边界,结合成一个双音节的词(刘云2010)。处在同一音步的车奴、孩奴、房奴等词语,具备作为一个韵律词的条件,由于韵律的需要而结合在一起。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逐渐粘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固化的结构体,在反复的使用中,它们之间的边界就变得模糊起来,从而结合成广为接受的新词了。韵律机制中的双音化机制助推了“孩奴”、“车奴”、“房奴”等词汇的产生和传播。同时,汉语双音化趋势也推动了“孩奴”等词汇的词汇化,这种韵律机制也符合语言使用的简约原则和经济原则,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便于传播。

图3 “奴”的韵律之约

根据2011年3月24日中国青年报第七版青年调查报道: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社会主流文化受到各种亚文化的冲击,“草根”及其背后体现出的文化就是亚文化的一种,它的本质就是社会普通民众诉求的表达。73.2%的人认为“草根”流行彰显社会趋向底层认同。网络的兴起为“草根”文化的流行提供了肥沃土壤。网络传播具有自由性、主观性、广泛性等特点,很多亚文化、民间文化都很适合在网络上传播扩散,“草根”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草根的流行也部分源于人们的猎奇心理。现在社会中,特别是年轻人群体,普遍存在一种追逐新鲜、时髦的心理,凡是名称新鲜或含义新鲜的词语,一旦在网上出现,就会马上炸开,得到充分传播。网络上也有人说,“孩奴”的流行是年轻人作茧自缚的悲哀、年轻人夸张自嘲的体现,为都市年轻人又一不能承受之重。

从近30多年来汉语的使用情况来看,汉语语义编码以少胜多的奥秘之一是“字”在使用中获得临时义,之二是通过简称和缩略、隐喻和转喻以及从方言和外语的引进,直接或间接地增添新的“字”义。这两者都能提高“字”的复用率,增强其语义编码能力(严辰松2010)。可以看出,汉语词语的自我创新机制何其强大矣!在新的时代,古老的汉语又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按照Verschueren(1999)语言顺应论的观点,语言运用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人们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语言形式,一定有其背后的理据,一定是基于语言的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这样的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语言的选择是不断变化、不断进行的。从语言的外部因素——语言社会文化使用制约因素和语言的内部因素——语言的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自我创新功能两个方面共同来考察、追踪词汇的发展和词义的演化,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词汇发展与演变的规律。语言内部的机制就像一只有形的手,语言外部的机制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共同作用于词汇化的过程,导致了像“孩奴”这样的词语的产生、发展与传播。

4.结语

本文就“孩奴”的语用预设意义的演变及其认知机制作了粗略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是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的。类后缀化、词汇空缺、词语模类推机制、语义泛化、韵律制约等是该类词语得以流传开来的重要动因,网络、报刊等媒体作为传播工具在这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语音、词汇、句法、语用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促成了“孩奴”这样的词汇的产生、发展和传播。汉语语言机制紧跟时代,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表现出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大浪淘沙,这些词语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是否有生命力,是否能够流传下去,还有待观察。新词语展示出的是一部进行中的微观词汇演变史,对于我们研究已有词语的已发生的宏观演变,有着重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这也正是新词语研究最大的价值所在(朱彦2010)。许多词汇的预设意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进一步映证了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语用预设的角度来研究汉语词语意义的衍生和发展,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汉语词汇的语用预设意义及其演变,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新视角,值得进一步研究。

Langacker,Ronald W.2008.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erschueren.1999.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晁继周、韩敬体.2005.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昌来、朱艳霞.2010.说流行语“党”——兼论指人语素的类词缀化[J].当代修辞学(3):64-70.

陈光磊.1994.汉语词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韩蕾.2010.选择.缩略.转喻——谈网络词语“人肉搜索”[J].当代修辞学(3):71-79.

胡斌彬.2010.当代“裸”词族的语义衍生及认知模型——兼论造词机制与传播动因[J].语言教学与研究(3):77-83.

李宇明.1999.词语模[A].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146-157.

刘光正.2007.宾语隐形时的语义与语用特征[J].外语教学与研究(1):43-50.

刘云.2010.之X的词汇化及其动因[J].语言教学与研究(3):66-70.

索绪尔.2001.普通语言学教程[M].张绍杰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夏征农、陈至立.2010.辞海(第六版)[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严辰松.2010.“字”义的即用和“字”义的衍生——汉语语义编码以少胜多的奥秘[J].汉语学习(5):97-104.

张旺熹.2006.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彦.2010.创造性类推构词中词语模式的范畴扩展[J].中国语文(2):146-161.

猜你喜欢

后缀预设语义
语言与语义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名词类后缀“手”的语法化动因与机制研究
河北霸州方言后缀“乎”的研究
说“迪烈子”——关于辽金元时期族名后缀问题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一种基于后缀排序快速实现Burrows-Wheeler变换的方法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