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博弈视角的知识转移均衡策略
2011-07-23姚树俊陈菊红蒋梦莉
姚树俊,陈菊红,康 萍,蒋梦莉
(1.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710054;2.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西安710100)
0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研发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得企业间的竞争焦点由传统产品领域向知识领域转变。新时期的竞争环境迫使企业在依靠自身技术实力发展的同时,更要向其他组织学习,将其他组织和外部的有效知识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能够产生知识共享和放大效应,有利于新知识资源的形成,实现多边共赢。企业联盟就是获取外部知识、实现共同发展的有效方式。而知识转移是企业联盟促进组织间共同学习和取得外部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知识转移领域中,国外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Kogut和Zander.认为知识转移是企业存在的原因,有效的知识转移对于企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非常重要【1】。Simonin分析了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过程的模糊性,对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进行了定量研究【2】。Cohen和Levinthal强调了吸收能力在战略联盟知识转移过程中的重要性【3】。Szulanski从组织学习的角度研究了知识转移的过程,以动态的视角分析了知识转移过程的粘性,分析了影响知识转移粘性的因素【4】。Lei David,Slocum John W.Jr和Pitts,Robert针对联盟演变的三个阶段分析了知识转移的三个影响因素【5】。Inkpen识别了影响战略联盟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如何提高联盟的学习效果,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解【6】。本文在企业间知识转移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动态博弈理论,建立了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动态博弈模型,寻求知识转让方和知识接受方的最优策略均衡点,以获取双方进行知识共享的条件,从而促进知识联盟内的知识转移。
1 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
企业知识联盟建立的重要目的就是实现知识资源在组织之间的转移,这就需要我们理解知识的转移过程,促进知识的转移。知识转移是知识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的过程【7】,它是由知识的发送和知识的接收两个过程所共同组成的统一过程【8】。这两个过程分别由不同的参与者—转让方和接收方分别完成,二者通过中介媒体连接起来。知识转移通常具有方向性,通常是从特定知识存量的高区位向低区位转移。接收方对知识要求的反馈以及转让方的态度、经验和情绪等因素影响了转让方的知识的选择和整理。而且知识在发送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加入一些噪声。知识从转让方到接收方中间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中介过程,是知识转移的载体,其本质上是知识转让方和接收方的相互作用过程。技术手段的发展和语言文化等因素会影响中介载体对知识转移的效率。接收方在接收到转让方所发送的信息后,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验对信息进行选择和整理,接收方的态度和经验等影响了接收的效率。由于人类表达能力和信息传递的限制,接收方的需求不能完整的传递给转让方,而转让方的知识也难以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接收方,双方间的知识转移就是一个非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因此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双方需要加强交流,增强反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
2 知识转移的动态博弈模型
2.1 博弈过程的假设条件
本文研究的是两个组织间的知识转移过程,提出三个假设条件:
①博弈局中只有转让方和接收方两个组织;②博弈双方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③博弈双方有对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并可以通过知识联盟寻找到自己所需知识,进行价值创造。
2.2 博弈模型的构建
ηH和ηL分别表示利好和利空信息,自然首先选择行动,选择ηH或ηL,知识转让方知道自己获得的信息(ηH或ηL);知识接受方知道有ηH和ηL两类信息,但不清楚具体的收益结果,只拥有一个先验信念:知识转让方获得利好和利空信息的概率分别为θH和θL(θH+θL=1)。
知识转让方首先采取行动,选择知识转让的数量。如果知识转让方收到是利好信息,则他表现出一个高的转让需求ΧSH,以期获得相应的收入,ΧSH是知识转让方根据最优的投资决策作出的需求量。如果知识转让方收到是利空信息,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仍然表现出高需求ΧSH。二是表现出低需求ΧSL,诚实地获得收益,ΧSL是知识转让方以获得知识转移基本价值为目的的最优投资决策,不会引起知识转移价格的明显上涨。假设知识转让方在收到利空信息后又高需求的概率为α,α=Prob(ΧSH|ηL)是指知识接受方拥有的关于知识转让方受到利空信息后又高需求表现的信念,也称之为知识转让方的策略信念。
不知情的只是接受方最后行动。他们知道知识转让方的存在,知道有两种信息ηH和ηL,通过知识转移量和价格变化猜知知识转让方的行动,但不知道转让方的具体私人信息。假定当转让方表现为低需求ΧSL时,接受方总是按最优决策选择一个低需求ΧRL;当观测到转移量很大且价格上涨较大时,接受方面临不确定性:不知道这一现象时因为转让方收到利好信息而真实作出的,还是为诱发他们产生反馈效应而故意作出的骗局。假定接受方在观测到转让方高需求 ΧSH后,也表现出高需求 ΧRH的策略信念为 β,β=Prob{XRH|XSH}。
图2给出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博弈树。最底部括号内第一项表示转让方的收益;第二项表示接受方的收益。为使博弈顺利进行有如下假定:
假设1:Usi>0, i=1,2,3,4;Urj>0, j=1,2,3,4,5;
即知识的转让方和接收方都拥有正效用,这是他们进行博弈的基本条件。
假设2:Us1>Us2>Us3>Us4。
假设3:Ur1>Ur2>Ur3>Ur4>Ur5。
假设4:不知情的指示接收方是贝叶斯理性的,即可以利用贝叶斯规则计算后验信念 Prob{ηL|ΧSH}和 Prob{ηH|ΧSH} 。
定义1:知识转让方和接收方的纯策略分别为α,β,策略空间分别为Ss=Sr=[0,1]α∈Ss,β∈Sr。当收到利空信息时,转让方的期望收益为
接收方在观察到转移量较大,价格上升而猜测转让方收到利好信息时,可获得的期望收益为:
Vr(α,β,ΧSH)=β[Prob{ηL|ΧSH}Ur5+Prob{ηH|ΧSH}Ur1+(1]- β)[Prob{ηL|ΧSH}Ur4+Prob{ηH|ΧSH}Ur2]
其中:由于接收方是贝叶斯理性的,则其后验信念为:
定义2:博弈模型的精炼贝叶斯均衡是知识转让方和接收方的一对策略信念(α*,β*)和接收方的后验信念:(Prob{ηL|ΧSH},Prob{ηH|ΧSH});满足:α*∈argmaxVs(α,β*)
β*∈argmaxVr(α*,β,ΧSH),即:α*,β*是转让方和接收方的最优反应,从而使得他们的期望收益最优化。
2.3 博弈模型的求解
2.3.1 策略选择分析
对于知识转让方,其选择有:总是低需求,α*≡0;总是高需求,α*≡1;混合策略,α*∈[0,1]。由于转让方的期望收益是α的线性函数,所以转让方总是选择低需求等价于其期望收益关于α的斜率为负值,即:
如果转让方总是选择高需求,则等价于:
如果转让方选择混合策略,则等价于:βUs2+(1-β)Us4-Us3=0;即转让方对低需求和高需求持无所谓态度。
同理可得知识接收方的策略方案:
2.3.2 均衡求解
定理:在假定1~4成立的条件下,博弈模型存在如下的精炼贝叶斯均衡:
证明:由知识转让方的期望收益最大化得:βUs2+(1-β)Us4-Us3=0,则:
β*是知识转让方收到利空信息后对是否引发反馈效应持无所谓态度时,接受方应具有的策略信念。它是由知识转让方的收益决定的,也就是说知识接收方的策略信念是在接收方考虑了转让方的最终收益后而做出的。
由知识接收方期望收益最大化得:
3 结论
本文根据知识联盟自身特点,分析了企业间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运用动态博弈理论,建立了知识转移的动态博弈模型,并求得知识转让方和接受方的最优策略均衡(α*,β*)。结果表明,知识转移双方在期望收益最大化前提下,利用动态均衡策略能够提高知识转移效率,有利于开发和吸收企业外部知识,加强联盟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在企业合作知识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Kogut,B.,U.Zander.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erence,1992,(3).
[2]Simonin Bernard L.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
[3]Cohen Wesley M,Levinthal Daniel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
[4]Szulanski Gabriel.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1).
[5]Lei David,Slocum John W.Jr,Pitts,Robert A.Building Cooperative Advantage:Managing Strategic Alliances to Promot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97,32(3).
[6]Inkpen Andrew.Learning,Knowledge Acquisition,and Strategic Alliance[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