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出版社到阅读“理想国”---社长何林夏、总编辑刘瑞琳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5年成长路
2011-07-23⊙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何林夏、总编辑刘瑞琳
记者:今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建社25周年,回顾25年来出版社的发展,最让你感动和值得与人分享的是什么?
何林夏:25年的艰苦创业历程,最值得我感动的或者说最值得我珍惜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拥有一个团结、稳定、积极向上的团队,这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正是这个团队通力合作、吃苦在前、无私奉献,出版社才得以不断发展,并取得一些成绩。我常常跟员工说,我们做出版的,就是集合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一件事情,为读者提供更多优良的精神食粮。这是难得的缘分。我希望下一个十年,或者是更长的时间,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每一个出版人,都还能聚在一起,为自己所热爱的出版事业添砖加瓦,奉献余热,也希望大家能在这个集体里找到归宿感和幸福感。
记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如何突破自身的局限,发展成为全国知名人文领域重镇的?
何林夏:有句老话叫做“穷则思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之初,可谓白手起家,加上身处西南边陲小镇,一无天时,二无地利。可是,我们知道自己大学出版社的基本使命,我们想做点事,想谋求事业的发展。怎么办?我们只有“走出去”,向文化心中、沿海城市寻求未来。
先是2000年,在北京成立贝贝特顾问有限公司,此后,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又分别在广州、南京、南宁、上海成立了公司,各分公司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学术人文和珍稀文献类图书领域,经过十多年的持之以恒的用心努力,用不断的好书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获得了文化界、知识界的认可,各方面给了我们许多荣誉和鼓励。
记者:你对当前的出版市场怎么看?特别是对于大学出版在新竞争环境下如何谋求发展,你有什么思考?
何林夏:21世纪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数字阅读已经成为新型的阅读方式,终端阅读器的日渐普及给传统出版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在出版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和准备上市的公司。可以预见,上市公司一旦有了钱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并购,把优质的资源买到自己的名下,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把自己做成一个巨无霸。一百多家大学出版社,可能会沦为一百多个孤岛。我们的出路在哪?我们认为大学出版社可能有以下三种前途:一是力量雄厚的出版社,有很多教材,可以和其他集团竞争;二是背靠学术资源优厚的学校,比如像一些专业出版社,可以走专精优特的发展道路;而剩下的大多数出版社属于第三类,出路可能是回归“为本校服务”一途。
我们首先要考虑眼前的事情,同时把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做好,然后还要把制度设计好,把大家的利益都装进去,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这才是出路。
记者:未来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什么发展方向和目标?
何林夏:今年是我社建社25周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教育厅、新闻出版局和上级各级领导的爱护、支持和指导下,我社已拥有17家全资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集团化的道路更加宽阔、明晰,各公司的经营状况稳中有升。当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近年来的出版业态也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我们出版社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如何尽快完成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转型,就是一个非常紧迫和现实的课题。
下一个五年,我们将继续沿着我们既定的方案和目标,坚持以发展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高举振兴教育和繁荣学术的大旗,开发优秀产品,继续提升出版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向管理要效益,提高出版社的人均利润,努力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建设成为华文世界出版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出版机构之一。
记者:广西师大出版社在北京已经成功举办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界的强烈关注,在你看来,最值得回味的是什么?
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嘉宾(从左向右):张铁志、熊培云、小宝、陈丹青、张信刚和贺卫方。
刘瑞琳:回想起来,两届沙龙犹如昨日,其中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兴奋与感动,一时难以尽述。参与沙龙的每一位嘉宾,包括那些从全国各地赶到北京参加沙龙的年轻人,都仿佛回到了上世纪激情洋溢的八十年代。在当下不容乐观的文化氛围里,凭着一腔热情,以区区数十人之力,要想打造出一场场纯粹的文化活动,引起文化界广泛关注和热议,困难可想而知。而我们居然做成了,这得感谢参与活动的每位嘉宾、每一位观众,正是他们的怀揣理想、彼此激荡、彼此感动,才成就了这样一场场精彩的活动。而我们,只是尽力搭建平台、尽力营造氛围。我们希望,所有参与“理想国”的人都感受到,他们就是“理想国”的主人。
记者:在建社25周年之际,把章诒和、陈丹青、梁文道等著名学者、文化人请到社本部桂林举办文化沙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刘瑞琳:提起桂林,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她更多的是一座旅游名城,而对于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却知之甚少。事实上,桂林拥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一直是广西的府治所在地在或者岭南文化重镇,唐代以来就名满天下。比如唐代诗人韩愈就有诗句“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来表达他对桂林的向往。其实他本人没有来桂林。可以想见他当年也是很想去桂林的。
在桂林这块土地上曾出现过著名诗人曹邺、词学家王半塘、教育家马君武、历史名人陈宏谋、李宗仁和白崇禧,等等,可以说桂林的历史文化的根基是很深的。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是诞生和生长在这样的土壤上,她的 “人文精神”是有根有源的。
在我社成立25周年之际,把章诒和、陈丹青、梁文道这些当前最活跃的文化人请到桂林来,有两个目的:一是给广西师范大学80周年献礼,共庆我社建社25周年;二是为桂林这座有着悠久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增添新的文化元素。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抛砖引玉,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沙龙,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桂林,体会植根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人文精神。
记者:此次文化沙龙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亮点?能否跟大家介绍一下?
刘瑞琳:我们这场沙龙里面有一个核心,那就是第一场论坛的主题“大学·人文·出版”,紧扣这个主题,激起大家对大学的关注,这也是我们选择在大学里开办此次沙龙的一个初衷。
我们有幸请到张信刚教授、章诒和老师、贺卫方教授、陈丹青先生、熊培云先生、小宝先生、梁文道先生、张铁志先生八位嘉宾,他们都是都中国两岸三地最活跃的文化人。他们所谈论的内容将涉及:大学、人文、戏曲、中国古典司法、丝绸之路、台湾的现状与未来、当下社会的思考、知识分子问题等热点话题。
讲座结束后章诒和耐心为读者签名。
这里面有一些嘉宾大家可能还不是很熟悉,比如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前校长张信刚教授,他可是文理兼通的大学者,他对人文社会科学有着相当深入的研究,相信他学富五车的学识会给大家带去丰盛的“文化大餐”。还有张铁志,他是来自台湾的知名乐评人、时评人,还是《新新闻》杂志副总编辑,他以一个新锐思想家的智慧和勇气直面台湾现实社会、文化和政治,又从一个台湾人的角度给我们谈台湾的昨天、今天和未来,相信也是很值得期待的。
记者:你对未来的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有什么构想?
刘瑞琳: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已俨然成为有理想的文化人与年轻人的一个盛大节日,大家对下一年的沙龙都很期待,什么方式是更好的?我们还在考虑当中。当然我们也会不断地积累经验,改善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力求给大家带来更精彩、更纯粹的“思想大餐”。如果朋友们有好的建议可以到我们的网站给我们留言,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参与和帮助下,理想国能越办越好,越办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