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之综述

2011-07-20石芬芳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石芬芳 任 婷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4)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在类型、层次以及办学形式等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大学生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是发展定位个性化;二是发展方向多样化;三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四是家庭背景差异化。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有专业的职业人指导,为其制定个性化发展的长远性人生规划,高校辅导员要具有较专业的职业指导技能、心理咨询技能、调研技能、与人交流的技能等。而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在聘任机制、岗位培训、考核和评价指标等方面都还没有规范化的标准。高校辅导员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1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的文献梳理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辅导员专业化的研究现状,我们以“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为检索主题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统计,时间跨度为十年,即从1999年到2008年。共计检索论文195篇,但2004年以前没有与辅导员专业化相关文章发表。具体情况见图1。

图1 2004-2008年文章发表数量变化图

由图1可知,从2004年开始出现辅导员专业化的研究论文,到2006年发文数量缓慢增长,2007年相关研究论文呈现急剧增长。

上述数据是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部期刊的检索,有关的优秀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情况是:以收录的优秀硕士论文12篇,其中2007年9篇,2008年3篇,没有博士论文。因此,在学位论文中开始研究辅导员专业化问题肇始于2007年,这与学术论文中,2007年论文数量急剧扩张的趋势也是一致的。而辅导员专业化问题还没有成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面对众多的研究文献,我们在做文献梳理时如何进行选择。对全部期刊文章进行梳理工作量巨大而且没有必要。判断一篇论文质量高低的办法之一是看其发表刊物的级别,这种办法虽然不能完全反映一篇文章的真实水平,对绝大多数文章的判断是适用的。因此,我们对上述195篇研究论文进行二次筛选,选择的标准是只收集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的文献,近5年来相关文献有19篇,其中2007年13篇,2006年4篇,2004年两篇,2005年及2008年还没有文章被收录。考虑到多数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已经进行了相关文章的文献综述,本文在做文献综述时,所选择的文献是上述19篇核心期刊论文,对优秀硕士论文就不再进行梳理。同样,也有相关的著作可能对辅导员专业化问题有所涉猎,但是还没有专门的研究著作问世,本文也不对其进行综述。本文拟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必要性、目前现状及建设路径等方面进行梳理。

2 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必要性的研究

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2004年8月颁布之后,我国政府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先后制定出台了两个文件:一是2005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二是2006年正式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强调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队伍和管理队伍的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此文件中,把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突发事件处理、校园安全稳定维护、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解困、就业指导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干部培养等均纳入高校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内容。教育部这两个文件出台以后,辅导员专业化研究,逐渐开始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领域。从图1我们得知,2004年以前,没有关于辅导员专业化研究的文章,2006年以后论文发表逐渐增多,这与教育部两个文件的出台是有直接关系的。专业化代表着职业设置和社会角色的发展水平,“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应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1]“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实质上是辅导员具备完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学习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以及相应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素养。”[2]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学者唐文红指出:“专业化培训是辅导员在职业中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专业化培训是实现辅导员个体发展的必要途径;专业化培训有助于加强辅导员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从而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长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员工作”[3]。唐文红研究的理论假设前提是缘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关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问题,辅导员究竟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干部?在实践中其角色定位并不清晰,有时甚至是错位,对于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来讲,其任务之一就是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连凤宝指出:“辅导员负有重要的管理职责,但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干部,辅导员对规范学生行为和学生党团、干部、组织及社团都负有管理职责。然而,由于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仍旧存在,使得辅导员不同程度地存在虚位现象。”[4]王文华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进入专业领域,专业化已成为社会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专业性也成为衡量职业成熟性的重要指标。社会上一些专业化、职业化较成熟的职业如医生、律师为其他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借鉴。”[5]曲建武从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及目前辅导员队伍的现状两个方面来论证了辅导员走向专业化的必要性。[6]

这些关于辅导员专业化必要性的论述,分别从社会形势需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角色定位需要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不仅为我们研究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问题提供了答案,而且,也为政府作出有关高校辅导员培训政策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通知中,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者们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理论研究的价值追求。该通知从目的性、规范性、群体性等方面对高校辅导员的社会价值和角色预期进行了专门规定,同时,明确指出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两个维度,即首先把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它具有一般职业的价值认同和行业规定性,必须通过职业准入、职业设置和管理等制度予以保证;其次是把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专业发展,它需要以专业学科、专业培训、专业地位、专业管理等作为支撑,需要通过让辅导员在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提升才能使其实现普通劳动者向专家转化。

3 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现状的研究

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现状的研究主要是以高校辅导员专业实践发展和社会发展为背景,深层探讨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张力,从而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提供现实根基和内在动力。学者们把这种张力的分析置于社会发展和转型进程之中,认为现代大学生群体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交往领域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而,必然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理念到运行模式都要进行相应的转变,而这种转变首先是聚焦于高校辅导员从角色到素质的现代化转换,一旦辅导员的专业实践发展诉求与其专业素质之间出现差异,就会使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面临困境。基于此,学者们主要从角色定位、自身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深入分析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现状及其面临的困境。

3.1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明

多年来,辅导员作为一种政工干部,从事一些基本的学生事物工作,有些辅导员还兼任院系心理咨询员或思想政治教师,角色混乱。李永山提出:“多数辅导员无法从前任同行和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可能自我实现的价值,更看不到今后自己的从业方向和努力日标。”[7]这导致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缺乏热情,过渡型职业观念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连凤宝指出:“辅导员承担重要的服务性工作,但不是学生各方面服务工作的协调员;辅导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工作的教师,其职责又有别于任课老师。”[8]还有一些学校对辅导员的定位存在着歧义,认为辅导员工作谁都可以做,这导致一些本不具备辅导员素质的人被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大量的辅导员缺乏专业背景知识及职业化心理准备。

3.2 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偏低

第一是学历层次偏低。唐家良研究指出:“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辅导员普遍而临提升学历的现实问题。由于高校对辅导员学历发展缺乏整体规划,辅导员学业发展常常处于无序状态。”[9]有些是为自己今后转入专业教师队伍作铺垫,而有些则纯粹为了文凭。后者所学非所用,既造成自身精力的浪费,又无益于辅导员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二是辅导员的自我评价不高,职业倦怠问题突出。李永山研究提出:“工作负荷大、工作压力大、工作效果的自我认同低、公平感的缺失、工作的失落感以及传统旧观念的负面影响,都对辅份员自身的成长和实际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多数辅份员极易产生职业倦怠。”[10]可见,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辅导员不仅要担负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党员发展、团学活动等诸多职责,而且还要面对大量非职责范围内与学生相关的大量事务,致使辅导员整天陷于大量事务性上作。

3.3 辅导员专业技能匮乏

高校辅导员的学科知识基础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具备专门的教育工作能力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知识,在知识结构上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

李正赤研究指出:“目前的辅导员队伍业务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完全要求,政策理论水平也亟需提高”。[11]王文华指出:“专业化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体系应包括本体学科知识、基础学科知识、应用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背景学科知识。”[12]

由于目前辅导员评聘机制的不健全、辅导员工作的繁复性、加之学校对辅导员培训工作的不重视,导致高校辅导员专业技能匮乏,面对突发事件时便不知所措,更多的是学生生活上的保姆,学习上的政治教导员。

4 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路径的研究

基于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现状的研究,学者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不同维度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路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4.1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理论维度

这一层面的研究重点旨在建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基本体系。王文华提出从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道德、专业职责和专业管理等五个子系统构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标准体系,[13]他的研究是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微观视角出发,分别对高校辅导员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组织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的特殊性及其建设进行审视。而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则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宏观视角,从学科建设、管理机构、队伍培训、评价体系等方面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理论进行探讨:廖济中提出的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的三原则,即“以育人为导向,以促成为手段,以学生为中心”;[14]张泽宝提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要坚持:“以政治信仰为导向,以职业化建设为前提,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抓手。”[15]

4.2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践维度

有关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实践方面的研究则是选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某一中观或微观领域,重点探索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具体策略,研究的模式包括综合建设和个案研究两个模式。综合建设模式是从不同维度和层面探索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途径。卢德生围绕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多重具体领域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角色模式和专项训练培养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业实践能力。[16]他采用的是基于问题诊断的个案研究模式,这种个案研究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二是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保障制度的研究;三是运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指导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管理。

5 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文献的总体述评

上述研究分别对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现状及对策,从学理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分析,既有宏观政策的分析,也有结合学校具体实施案例的解析,但对辅导员专业化的理论依据分析较少,仅在唐文红一文中,提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辅导员专业化的理论依据。更多的研究者是针对目前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现状,提出把辅导员专业化作为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对策,并从中观或微观层面提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路径,并没有向我们界定什么是辅导员专业化。

笔者以为,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问题的研究,其实不仅仅是高校政工干部的研究范畴,更应该是教育学研究者以及辅导员自身所应关注的研究领域。

1 汪 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探析[J].文教资料,2006(12).

2 曹琨.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学理支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3 唐文红.试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24).

4 连凤宝.谈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4(1).

5 王文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标准体系构建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

6 曲建武.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J].高校理论战线,2006(9).

7 李永山.基于个体视角的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

8 连凤宝.谈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4(1).

9 唐家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要着力与三性[J].教育与职业,2007(23).

10 李永山.基于个体视角的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

11 李正赤.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5).

12 王文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话探讨[J].教育探索,2007(9).

13 王文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标准体系构建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

14 廖济中.结构转型:高校辅导员建设的关键[J].现代大学教育,2006(4).

15 卢德生.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尚需制度保障[J].教育与职业,2007(10).

16 卢德生.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尚需制度保障[J].教育与职业,2007(10).

猜你喜欢

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