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金戈铁马 保国强民安:人民兵工创建80年光辉历程
2011-07-20
铸金戈铁马 保国强民安:人民兵工创建80年光辉历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人民兵工创建80周年。翻阅馆藏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兵工伴随着中国革命诞生,伴随着新中国成长,伴随改革开放壮大,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创造了辉煌业绩。
一
自我党、我军第一家大型综合性兵工厂——中央红军官田兵工厂诞生以来,兵工企业在革命战争的硝烟中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与我党的发展、中国革命的进程紧密相连。
1927年8月到1937年7月间,我们党先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海陆丰等近百次起义,各地工农武装和工农红军纷纷组织生产大刀、长矛、土枪、土炮等武器,兵工产业开始萌芽。
1931年9月,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缴获了大批枪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江西省兴国县莲塘区官田村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10月,中央红军官田兵工厂成立,吴汉杰任厂长,张健任政治委员。工厂开始设枪炮、弹药两科,后来在两科的基础上发展为三个厂:枪炮厂、弹药厂、杂械厂。自成立到1933年上半年的一年多时间里,工厂共计修配步枪4万余支、迫击炮100多门、机关枪2千多挺,翻造子弹40余万发,制造地雷5千多个、手榴弹6万余枚,为装备红军狠狠打击敌人做出了贡献。中央红军官田兵工厂的创建,成为人民兵工的源头和国防工业的摇篮。
随着井冈山根据地为代表的全国农村根据地的建立,至1934年,各根据地先后建立的兵工厂(所)约有80个,兵工工人累计达1万余人。兵工厂除了修复大量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武器装备外,还制造了大量的复装枪弹、手榴弹和炮弹等,在历次反围剿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据地大量丢失,各根据地的兵工厂、修械所全面精简整编,化整为零。一部分人员随红军开始了长征,另一部分则随各军区和游击队在艰苦条件和环境中坚持战斗。
1935年12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央军委总供给部成立,下设军事工业局(简称军工局),并将陕甘宁根据地的杨砭兵工厂与贺家湾兵工厂合并,加上长征过来的一些兵工人员,重建了中央红军兵工厂——中央军委总供给部兵工厂,后发展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她是一座既制造机器,又生产手榴弹、掷弹筒弹和火炸药的综合性兵工厂,是陕甘宁边区的第一家兵工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吴起镇参观这家兵工厂后称赞道:“不论他们生活多么原始简单,但至少是一种健康的生活,自由、尊严、希望,一切都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根据中央指示,陕甘宁、晋绥、太行、晋察冀、晋冀鲁豫、华东、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纷纷在敌后因地制宜,从修械所开始建立起不同规模的兵工生产组织。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初,各抗日根据地拥有兵工厂130个,职工近2万人。在8年抗战中,生产的手榴弹近450万枚,地雷20万颗,子弹780万发,长短枪1.1万支,枪榴筒、掷弹筒6300具,各种口径迫击炮900余门,为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中,兵工厂在破各种残酷“扫荡”和“蚕食”,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大量生产武器、弹药的“战斗”,有利地支持、支援了抗日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报告。报告指出:“从整个形势看来,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因此,党的方针是: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内战,不赞成内战,要阻止内战”。中共中央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确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富有远见的方针和政策。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先后在延安和河北西柏坡召开兵工会议。特别是河北西柏坡的华北兵工会议上,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强调,兵器工业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不但要努力生产,满足当前的需要,还要为全国解放后的兵工发展做好长远打算。
1947年夏、秋之交,解放战争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在决战前夕,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于1947年召开兵工会议,制订兵工建设方针,部署兵工生产任务,为大决战作物质准备。各地兵工部门提出“一切为了前线”,“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的战斗口号,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产竞赛,使军工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都有了提高。
江西兴国官田村——中央军委第一家兵工厂旧址
通江兵工厂
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人民兵工不仅能生产单兵武器,而且已具备了批量制造大中口径迫击炮、山炮等攻坚性武器弹药的能力,为战略反攻阶段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提供了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武器装备。解放战争中,兵工部门共生产各种枪弹6640万发,炮弹1260万发,手榴弹2330万枚,无烟药135万斤,炸药805万斤,有力地支援和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刘少奇同志称赞:“你们生产的军火对打败蒋介石是起决定作用的,是胜利的决定条件之一。”
朱德同志赞扬:“兵工工业是工人阶级贡献革命的伟大事业。”
二
1949年,大规模战争即将结束,各地兵工部门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对兵工企业进行全面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各解放区的160个企业调整为33个,职工由10万人压缩到6.7万人,并从山区和边远地区陆续向城市转移,与接管的国民党政府兵工厂重新组合,准备组建新中国的兵器工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5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设立了兵工办公室,负责兵工生产管理和建国后的兵器工业组建工作。
1950年10月,中央兵工委员会成立,周恩来任主任,聂荣臻、李富春任副主任。1951年6月22日,兵工委员会做出了《关于兵工建设问题的决定》,在中央重工业部下设兵工总局。
1952年5月,为加强现代化兵器工业建设,依据中央兵工委员会颁发的《关于兵工问题的决定》中规定的“兵器工业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统一生产十八种制式武器”,撤销各兵工局,兵工厂直接归兵工总局领导。这是兵器工业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转折点。
1952年7月,周恩来代表中央兵工委员会向中央提出“关于兵工工业建设问题的决定”,毛主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复了这一报告。报告提出:各种调整、改组方案及“兵工五年新建工厂大纲”,指出兵工生产建设要分两步走。第一步,调整现有工厂,使现有人力、物力充分发挥效率,根据专业化原则,规定各工厂生产制式武器的品种、数量以及工厂的规模与性质。第二步,建立新厂,使兵器工业初步形成体系。为兵器工业大规模建设绘出了蓝图。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成立第二机械工业部,标志着全国国防工业领导机构成立。原兵工总局改为二机部二局,另设坦克工业局——二机部六局。
1953年,经过三年恢复与调整,兵器工业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建设时期。在国家的156个项目中,兵器工业占24项。从1953年到1957年,兵器工业建成了一批专业比较齐全,轻重武器配套的兵器骨干企业。确定了39个工厂特别是炮厂及其弹药厂为技术改造的重点,到1955年末,先后完成了35种武器弹药的试制。
1959年10月1日,在国庆十周年庆典中,受阅车队全部使用国产的新式武器装备,结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使用“万国牌”武器的历史,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批中型坦克、中型履带牵引车和各种规格的加农炮、高射炮、无座力炮、战防炮、火箭筒及各种新式枪械参加了阅兵大典,展示了中国兵器工业在短短10年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走上了立足国内制造的新阶段。
黄崖洞兵工厂旧址
三
1963年9月,为适应国防工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第三机械工业部中的五局(武器弹药局)和六局(坦克局)合并组成第五机械工业部。五机部的成立,标志着兵器工业开始走上自成体系的发展道路。
1964年8月,国防工业会议召开,会议着重讨论、研究了毛主席关于调整一线、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和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指示。会议明确兵器工业三线建设规划的实施步骤是:首先建设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器工业基地,随后建设豫西、湘西、鄂西生产基地,以高射武器和光学仪器专项建设为主,同时对一、二线工厂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搬迁。
1966年,随着国际形势日渐严峻,加强战备、建设三线兵工厂成为兵器工业的首要任务。此后在进行大、小三线建设的20多年里,兵器工业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独立完整的现代式兵器工业体系,自行设计、研制了一批又一批现代化武器装备,填补了武器装备的空白。
期间,尽管有“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但兵工队伍自力更生,以防空武器和反坦克武器为重点,发展压制武器、轻武器和战斗保障装备。先后建成若干个后方兵器生产基地,改善了战略布局。五机部首先加强了对现役高射武器的改型工作,设计定型了85毫米高射武器系统,迈出了中国自行设计火炮的第一步。
1969年3月,珍宝岛武装冲突事件的实战经验证明:中国必须加快反坦克武器的发展步伐。五机部和炮兵、装甲兵等共同组成了会战指挥部,统筹安排反坦克武器的科研和生产任务。随后,反坦克武器系统陆续定型。
上世纪70年代初,国防工业恢复了由国务院领导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对国防工业的生产建设和科研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安排,组织执行。1974年3月26日,具有当时先进技术的121中型坦克设计定型,被命名为“六九年式中型坦克”。
1975年8月,在邓小平同志主持下,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装备发展方针:以常规武器为主,重点发展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大力提高和充实陆军装备。同年11月,兵器工业企业领导干部会议在京召开,制定兵器工业十年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反坦克武器、防空武器,大口径火炮、坦克、履带车辆和海空武器的生产。
四
1979年2月,通过我国南部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实战考验,检验了中国陆军武器的战技水平,也摸索到了山岳丛林地带作战的武器发展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兵器工业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坚持面向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两个主战场,积极调整结构,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以保军转民为中心进行第二次创业。兵器工业一方面狠抓新武器的研制,另一方面全力开发民品,积极开拓对外贸易,开始从单一军品型向军民结合型,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1982年5月,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决定,将第五机械工业部改名为兵器工业部。兵器工业作为国防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84年10月1日,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式。在42个方队中,有37个方队使用了兵器工业生产的武器,其中24个机械化方队中,有19个方队使用了兵器工业研制生产的现代化武器。
1986年10月,兵器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撤销,成立了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1988年8月,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成立。1990年1月,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成立。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发展规划的调整,军品订货量也随之下降。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兵器工业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实施结构调整,着力进行扭亏解困,在武器装备研制、民品、军贸、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企业改革改制等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在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庆典上,体现了兵器工业自主知识产权的阅兵装备全部顺利通过了天安门广场,壮我军威,振我国威。
五
1999年7月1日,国防科技工业十大集团公司成立大会在京召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成立后,确立了“精干军品主体、放开民品经营、推进三个分离、实施战略重组、发展高新技术、培育核心业务”的跨世纪改革发展战略方针和“三大重点、四大基础”的军品调整发展思路,开启了全面建设有国际竞争力大公司和高科技现代化兵器工业的发展之路。
“十五”时期,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坚持改革脱困、民品分立改制和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实现了扭亏脱困的第一步目标,初步建立了以高科技军品、高新技术民品、战略资源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新架构,为全面建设有国际竞争力大公司和高科技现代化兵器工业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十一五”以来,兵器工业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坚持抓大扶强、打造行业领先者,坚持资本与技术、人才和文化底蕴同步积累,改革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保障武器装备供给方面:面向陆、海、空三军及各军兵种,研制、生产精确打击、两栖突击、远程压制、防空反导、信息夜视、高效毁伤等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
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在确保完成高新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任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近30种产品位居国内细分行业市场前列,民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3.98%,2010年达到867.66亿元。初步形成了重型车辆与工程机械、石化与精细化工、光电材料与器件等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兵器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海外战略资源方面:始终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快国际化经营进程,“军品贸易、民品贸易、战略资源、国际工程、经济技术合作”五位一体、互动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显著增强了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在军品贸易方面:进入了国际军贸主流市场,往来国家有100多个,出口成交额连续5年持续快速增长。
民品贸易方面:北奔、矿用车、火车轴、石油钻铤、硝化棉、活性炭、甲基纤维素、梯恩梯等一批重点民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国际工程方面:承接了伊朗地铁四号线、埃塞俄比亚公路改造、老挝水电站、埃塞俄比亚变电站等重大国际工程项目。
自2004年以来,兵器工业集团连续6年在国务院国资委考核中获A级,自2006年以来连续4年位居中国百强企业30强。集团公司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实现了由传统兵器向高科技兵器转型升级,一批关系国家安全的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在国庆六十周年阅兵30个地面装备方队中,兵器工业承担了14种总装装备和3种底盘配套装备共计333辆新型坦克、两栖战车、多管火箭等装备的保障任务,占地面装备方队的半数以上。集团公司参阅的各类高精尖武器装备,完全实现了自主研发,在质量可靠性和信息化程度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