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机化合物高考复习新思路
2011-07-17丁林俐
丁林俐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江苏 海安 226600)
一、案例内容背景分析
本章结合烃的含氧衍生物的结构特点与性质,进一步加深认识有机物的加成、取代、氧化和消去反应。通过烃、卤代烃及烃的含氧衍生物等有机物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并认识到有机合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体会新化合物的不断合成使有机化学具有特殊的科学魅力。尤其近年来高考,有机合成成为“新宠”,学生往往不能适应故而得分率很低。传统的复习方法是“知识点的梳理、知识网络的展示、大量的巩固练习、归纳”。当然,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是有效的,但对于有机化合物的复习而言就显得缺少“灵气”。怎样让学生在复习之余感到有探索的欲望?下面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两次授课的对比,教师的评课、学生的复习效果、不断反思优化探讨复习课的新理念、新思路。
二、第一次授课过程及评价
地点:江苏海安高级中学高三(3)班
时间:2010年12月
1.授课过程
[师]:本部分知识主要是要我们复习“醇、酚”“醛”“羧酸、酯”在这五类含氧衍生物,通过典型代表物的组成与结构特点介绍各类含氧衍生物的性质和应用,最后结合实例复习有机合成过程和逆合成分析法。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以这样的思路来回顾这一专题的内容。板书:乙醇、苯酚、乙醛、乙酸、乙酸乙酯
[师]:我们依次对这些物质进行回顾,请同学们整理这些典型代表物的化学性质与用途。大家比一下,看谁整理得又好又快。
[生]:按照教师所给思路进行快速的知识整理(部分整理好的同学开始东张西望)
[生]:展示成果
[师]:评价学生整理的知识点,展示教师事先整理好的知识网络,要求学生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生]:学生紧张地记录(记录好的学生开始休息)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有机合成过程与逆推合成法,教师展示例题,分析思路。(过程展示在投影仪上)
[生]:学生做笔记(有的同学未做)
[师]:下面我们做几道巩固练习题,来看看同学们的复习情况。(投影题目让学生思考)
[生]:请学生逐一分析解答题目,给出答案。
[师]:给几分钟时间,消化所复习知识提出疑问。
[生]: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答疑。(绝大多数学生无疑问)
[师]: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2.评课
本节课是一次很传统以教师活动为主学生活动为辅的化学复习课,可称为“灌输式教学”。强迫学生将这张知识网络记入大脑,可以说即时效果很好,但当学生的头脑中贮存了大量的知识时实际效果就要打折扣了,效果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被教师固定在限定的思维中运行,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三、第二次授课过程及评价
地点:江苏海安高级中学高三(6)班
时间:2010年12月
1.授课过程
[师]: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烃、卤代烃、醇、醛、羧酸酯的相互转化关系图。
[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关系图(选出最完整、最合理的关系图)。
[师]:请学生在关系图上填写每一步转化所需的反应条件。
本文主要介绍榆林—济南输气管道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解决办法及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一些思考及建议。
[生]:学生思考片刻后,踊跃举手。(有少数同学在查阅教材)
[师]:由上图,能看出引入羟基有哪些方法?
[生]:四种(问题一提出,大部分同学齐声回答)。由卤代烃水解生成醇、烯烃加成成醇、醛还原成醇、酯水解成醇。
[师]:那如何引入卤素原子呢?
[生]:醇的取代、烯炔烃的加成、烷烃的取代。(学生回答也很迅速)
[师]:教师提问重要的知识规律:①卤代烃的消去规律;②醇的消去规律;③醇的催化氧化规律;④醛的银镜反应、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条件及注意事项;⑤酯化反应的注意事项及产品的提纯。
[生]:一一回答(此时学生已将自己不清楚的知识点主动记录下来)。
[师]:探究 1:分析下图中A、B、C所属类别?
[师]:探究2:变化①:分析上图,若X分子式为C7H14O2,则A、B、C的分子式分别是什么?
[生]:学生很快分析出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A、C的分子中碳原子数相等,故而X的分子中碳原子数必为偶数。
[师]:变化②:若 X 分子式为 C8H16O2则 A、B、C 的分子式?
变化③:若X可以发生银镜反应则X、A、B、C的分子式?
变化④:若C可以发生银镜反应则X、A、B的分子式?
变化⑤:若X分子式为C10H20O2且A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则A、B、C的分子式?
变化⑥:若X分子式为C14H12O2则A、B、C的分子式?
变化⑦:若X分子式为C16H14O4则A、B、C的分子式?
[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显得很兴奋,整个教室沸腾起来,有的同学讨论得面红耳赤各抒己见。
[师]探究3:由乙烯如何获得乙二酸乙二酯?
[生]……
[师]:总结本节课所复习内容——一张知识点关系转化图,建议学生课后思考由乙烯如何获得二乙酸乙二酯?由乙烯如何获得乙二酸二乙酯?
[生]:下课铃声响起,学生还在讨论。
2.评价
第二次授课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像一节探究讨论课,不像复习课。学生通过探究1、2、3分析,对所学知识要求层层递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维度和深度;再通过引导思考有机物结构特点及联系,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知识网络体系。由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进攻,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下高考复习的新理念。
四、反思与启示
两次授课教与学的效果迥然不同,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差异。前者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复习思路下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归纳,整个复习是以教师的假想问题出发,注重的是知识网络体系思路清晰,强化了知识点的形成是一种保险的方法。但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内在趋向导致创造力缺乏,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后者教学设计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点出发不断延伸拓展,从而使原有的知识点不断“生长”。在设计过程中从学生的薄弱点设计,复习的主要任务从实际存在问题出发,让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在设计过程中又要考虑对重点知识考点的把握,单独列出引起学生注意,达到了强化的效果。在设计过程中也要兼顾学生的作业情况、学生的准备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等。总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滴灌式教学”教学预案应有针对性,从实际问题出发不断地修改,适时地调整直至贴近各种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学习,开拓思维不断进取,获得高的复习效果,达到真正新理念下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