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之光耀童心——航天院士与平湖师生见面会侧记

2011-07-13摄影

太空探索 2011年9期
关键词:惯性导航交会载人

□ 本刊记者 周 武 摄影 杨 建

16双渴求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对面,三位分别自称为“90后、80后和70后”的航天老专家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与他们一生血脉相连的中国航天事业。

7月14日上午,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和本刊的协助下,91岁的陆元九院士、85岁的张履谦院士和78岁的戚发轫院士在北京航天大院,热情接待了来访的浙江平湖16名中小学生代表和3位教师代表,并以亲身经历,兴致勃勃地为师生们传授航天历史、航天精神与科普知识。

戚发轫:载人航天期待你们

作为主持研制自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系列飞船的总设计师,戚院士从应用卫星及其应用领域、载人航天领域和航天测控领域等航天的三大领域入手,详细回顾了航天的三个里程碑:一是1970年7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我们自己研发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人进入太空了;二是2005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到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三是2007年10月24日,成功地向月球轨道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

戚发轫为大家讲解了空间利用的包括轨道资源、环境资源、物质资源等在内的三大资源和未来展望。他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已圆满完成,目前正处于第二步的空间实验室阶段。

戚发轫介绍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有4大技术难题,包括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补加技术、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其中,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难题,已通过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实施而顺利解决。按照计划,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将于今年下半年先后发射升空,实施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飞行任务。

补加技术则是利用货运飞船向空间实验室提供必需的补给,包括消耗的饮料、食品和实验设备器材等,“这有点类似于飞机的空中加油,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太空加油’,当然给空间实验室补加的不仅仅是‘油’。”

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则是保障空间实验室乃至未来的空间站在轨长期运行工作时,因为一方面不可能频繁利用货运飞船运送补给,另一方面货运飞船频繁运送成本太高,这就需要攻克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使在太空中用过的水甚至人体尿液、汗液等能再生净化、重复使用,并通过电解手段生产氧气,从而实现空间实验室(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时可自我生命保障。

“在这4个技术难题之中,空间交会对接方面的工作量最大,也是载人航天后续任务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实施空间交会对接时,要确保目标飞行器和对接飞船在同一轨道、同一高度上,并以一定速度进行对接,“交会的过程是一个追的过程,对接则是两个空间飞行器电、气等通道合二为一,完全融为一体。”

空间交会对接包括交会、对接、人(航天员)的来往(在两个飞行器间通行)和飞行组合体的共同飞行等内容,还要保证完成任务后,对接一体的组合飞行体能顺利分开,飞船成功返回地球。

空间实验室阶段这4大技术难题会在2020前逐步得到解决,中国就具备独立建立空间站的能力基础。戚发轫勉励大家:“到时就看你们的了!”

张履谦:天才出于勤奋

“航天事业是系统工程,需要各个专业、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如果没有陆院士、张院士他们做的基础性工作,就没有载人航天的成功。当然也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戚发轫反复向孩子们强调无私奉献和大力协同是航天事业成功的保障,并隆重地推荐陆元九和张履谦院士。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

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及航天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自动控制和航天工程专家陆元九

张履谦院士是我国的制导雷达及空间电子学专家。在抗美援朝期间,他研究雷达抗干扰技术获得显著成效,又研制了多种干扰与抗干扰设备,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制导雷达系统,为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机、保卫祖国的领空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担任总设计师主持研制了超远程引导雷达和卫星微波统一测控设备,实现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准确定点。

逆境往往铸就坚强的意志、描绘精彩的人生。

张履谦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上中学的时候我学会了三件事:一是做事情要多想;二是善于抓住时间学习,打好基础;三是立志学好,将来报效国家。上大学后,在四个方面的收获对我后来的成长影响巨大:一是打好英语、数学、物理的基础,知识基础打得扎实;二是锻炼了自己坚强的意志;三是学会做人,学会了怎么样与社会接触,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四是知道了自己的人生目的和奋斗目标。”

张履谦深情地对孩子们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他希望孩子们要学会学习与消化知识,把基础打牢固,长大后才能更好地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天才出于勤奋。”张履谦勉励孩子们说:“工作后,为了提高业务水平,我在工作之余坚持每天自学英文版的《雷达丛书》,一直到深夜。我每天早上七点半就上班,一看陆总也已经到了。”

陆元九: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我属猴,比党大一岁,中国共产党的90年伟大历程应该加上‘艰苦’两个字。” 陆元九的足迹诉说着上世纪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求索报国的曲折多艰。

陆元九院士向孩子们赠书

陆元九在战乱中辗转求学,继而远渡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最终冲破阻力回到祖国怀抱。陆元九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控制技术及其在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用单自由度液浮陀螺组成的惯导平台和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参与了我国船舰惯性导航系统方案的制订和技术力量的培养。如今,年逾九旬的陆元九还不断地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积极、坦荡、乐天的人生观也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楷模。而他的愿望很简单:为中国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他的追求诠释着科学赋予人格的坦荡之美。

陆元九说:“你们通过媒体所知道的恐怕只涉及到航天中的10%,航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涉及面非常广,它是各种技术的集成和综合。”

说起他钟爱一生的惯性导航事业,陆元九如数家珍。他形象地描述惯性导航的作用:“想象一下,你现在把眼睛蒙上,坐在椅子上旋转几圈,然后你能走到大门口吗?”

面对孩子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神情,陆元九娓娓道来:“你们知道卫星、导弹和火箭为什么就能瞄准方向吗?因为上面安装了陀螺和加速度计等惯性导航设备,这些仪器不断测量方向、速度和距离等导航参数。无论飞多远,都知道自己的位置。”

合影留念

三位航天老专家脱稿演讲,头脑清晰,思维连贯,一环扣一环,关于航天的那些事就像长在他们的脑子、身体里一样。见面会在赠书仪式中推向高潮。陆元九亲手将一本本签好名的《陆元九传》递给每一位师生。

自1992年澳星发射就与航天结缘的平湖黄姑中学姚爱英老师激动地对记者说:“这是一堂我听过的最精彩、也是最实在的关于航天的讲座。我们这16名学生是从黄姑中学、钱塘中学和艺术小学中选拔出来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都是爱科学、追科星的孩子,今天他们真幸运!”

看着这些手捧《陆元九传》,恋恋不舍地向三位航天老专家鞠躬致谢的孩子们,相信这些点点滴滴的知识必将启迪他们的心智,而三位航天老专家言传身教中所体现的以国为重、顽强拼搏和尽善尽美的中国航天人的精神风范必将深深地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

猜你喜欢

惯性导航交会载人
船载无人机惯性导航系统中的数据实时融合算法
“新谢泼德”亚轨道运载器载人首飞成功
基于惯性导航量程扩展的滚动再次受控方法
基于UWB和惯性导航融合的智能小车室内定位研究
一雄科技携新品“车匠C60”亮相汽交会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载人大戏再开场
立方体星交会对接和空间飞行演示
载人火星何日成行
利用步行惯性导航的室内定位融合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