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县红苕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1-07-10陈恩华
陈恩华
(四川省蓬溪县农技推广中心,蓬溪 629100)
红苕又名红薯,是四川省蓬溪县主要旱地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红苕产业列入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对推进 “生态蓬溪”发展战略,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消费,满足成渝两大城市人口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立足自身实际和优势,加快红苕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蓬溪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过程中需要着力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1 发展现状分析
1.1 栽培种植状况
1.1.1 面积及产量
红苕是该县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2010年全县种植8210hm2,占全县粮食作物种植的11.7%;单产鲜苕1640kg/667m2,总产鲜苕20.1172万t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14.09%,是全省红苕主产区之一。
1.1.2 品种布局及种植方式
目前该县主要栽培的红苕品种为南薯88、南薯99、徐薯18、胜利白等品种。种植方式主要为间套作,利用春洋芋和小麦等前作收后与玉米间、套作。
1.1.3 特色红薯种植
该县自2006年来一直与中国农科院合作,以中国生物强化项目为载体,发展高β胡萝卜素红苕、紫薯等系列特色功能薯,目前已初具规模,面积近666.7hm2,且该产品的市场反响很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2 食、饲及加工状况
1.2.1 食、饲情况
在蓬溪县,红苕薯块主要用于人们鲜食和牲畜饲料及进行淀粉、粉条加工。用做生活食用的鲜苕约占红苕总产量的15% (3.03万t),用做牲畜饲料约占45% (9.08万t);留种约占5% (1万t);冬季储备因黑斑病、软腐病而烂掉约占5% (1万 t)。
1.2.2 加工情况
为增加种植红苕农户的收入,搞好红苕深加工是关键环节。全县目前已有粉条加工企业和手工作坊共40户,年加工红苕 6万 t(占鲜苕总产量的 30%),生产粉条2000t。其中,蓬溪县吉星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吉星贡”牌粉条达1000t(因原料供应不足,其每年3000t生产能力未全部满足);任隆、黄泥、三凤、金龙等红苕种植主产区粉条加工企业:任隆薯兴粉条加工厂、黄泥乡岩洞湾薯沛粉条加工厂、金龙乡4农户合伙开办的粉条加工厂年共加工粉条750t,36户手工作坊年加工粉条250t。全县仅粉条加工企业和加工作坊年生产的2000t粉条产值达3000万元 (15元/kg计),比之销售6万t鲜苕产值 1800万元 (0.3元/kg)增加产值1200万元。
1.3 品牌开发状况
近年来,该县深入实施农业原生态品牌战略,红苕品牌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以 “吉星贡”牌为主的粉和粉条远销遂宁、南充、成都、重庆、上海、武汉等省内外大中城市,且产品供不应求。“吉星贡”系列食品于2008年被授予 “四川省群众喜爱食品”称号。
2 潜力优势
2.1 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
蓬溪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嘉陵江、涪江中游分水岭线上,周邻南充、盐亭、武胜、合川、潼南、遂宁、大英、射洪、西充等市县。蓬溪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四季分明,具有冬暖春早,无霜期长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为17.5℃,无霜期达290天以上;降水量为929.5mm,且主要集中在4~9月,平均日照时数为1471.7小时/年,适于红苕生长温度16~35℃的时间达200天以上;全县3.9万hm2耕地以蓬莱镇组、遂宁组、沙溪庙组土壤为主,土壤质地优良,有利于红苕的正常生长及高产、优质。
2.2 具有满足群众绿色消费需求的优势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绿色消费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和生活消费的主导方向。该县于2009年被省农业厅整体认证为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红苕种植生长期间又基本无需施以农药,生产出的农产品绿色、无公害,能满足群众绿色消费需求。
2.3 经济生态效益明显
一是苕种成本低,农户一次购种后可自繁留种。二是化肥及农药投入少,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减少污染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效益好。
2.4 优质品种红苕市场前景好,收入高
近年该县种植的高β胡萝卜素红苕、香薯等优良品种红苕每667m2产量一般在1500kg以上,产值在1500元以上,品质好的可达3000元。2009年中国生物强化组织把我县选为高β胡萝卜素红苕试点,在宝梵镇发展高β胡萝卜素红苕8hm2,部分鲜苕以16元/kg的价格远销上海、北京等地;2010年在宝梵、常乐、任隆等镇种植达200hm2。
2.5 农户普遍掌握了红苕栽培种植技术
地膜育苗、壮苗早栽、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合理间套作等系列成熟配套栽培技术已被广大农户接受和掌握,为红苕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3 存在问题
3.1 优质专用品种少,推广速度慢
目前,该县大面积栽种的红苕品种多数栽种年限长、品质差、退化现象突出。优良品种川薯34、西成薯007、高β胡萝卜素红苕、香薯等种植面积不大,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进程缓慢。
3.2 商品转化率不高,比较效益低
由于品种老化,高含淀粉的红薯品种少,企业或业主在加工粉和粉条的过程中,出粉率低,转化成其它食品原料有限,造成商品转化率低,而鲜薯又难以直接进入市场交易,产量高但产值低等结构性矛盾突出,影响了群众种植积极性。
3.3 贮藏技术水平低,自然损耗大
红苕贮藏基本以户为单位进行分散性窖藏,且贮藏设施简陋、贮藏量小,保鲜技术水平低,导致红苕腐烂5%左右的自然损耗。
4 对策建议
综上分析,推进红苕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红苕产业,既有产业基础,也有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是蓬溪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的重要选择。
4.1 坚持绿色理念,明晰发展思路
近年来,蓬溪确立了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业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战略,把培育优质特色农产品、提升传统农业作为重头戏,努力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全面转型。加快发展特色种植业,做大现代红苕产业,应走 “扩大种植面积,发展专用品种,优化区域布局,挖掘单产潜力,引进加工企业,开拓鲜销市场,提升产业效益,实现红苕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道路,实现结构转型、品质增效、产业增值、农民增收。
4.2 优化区域布局,推广优良品种
按照 “适销对路”的市场法则,根据不同地理位置,将全县红苕产业区合理划分为以赤城、新会、下东、明月、宝梵、大石、常乐、蓬南等8个镇为主的鲜食区,面积约1333hm2;以文井、新星、罗戈、新胜、槐花、天福、鸣凤、高升、任隆、黄泥、三凤、金龙、高坪等23个乡镇为主的加工区和饲用区,面积约0.73万hm2,通过提高生产经营规模化,逐步建成成渝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鲜食区选择品种以蒸煮品质较好的含高β胡萝卜素的紫薯008、紫薯010、西城薯1号、香薯等优质品种为主;加工区选择品种以淀粉含量高 (18%~22.20%)的川薯34、西成薯007等品种;饲用类主要以薯块、藤叶产量高的品种为主。
4.3 推进示范带动,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让群众自觉搞好结构调整。一是抓好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引领带动农户发展红苕产业。二是狠抓龙头带动。除提高以蓬溪县吉星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粉条加工企业和任隆薯兴粉条加工厂、黄泥岩洞湾薯沛粉条加工厂的生产能力和品牌知名度外,还要加强与国栋、光友等著名红苕加工企业联系,将其引进来开展红苕产品的深加工;特别是要增加和鼓励淀粉加工的农户,增大淀粉的加工量,将收获后的鲜苕及时加工成淀粉,以减少红苕在储存期的腐烂损失,提高种植红苕的经济效益。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要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由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产供销合同,让广大种植户吃定心丸、种放心苕,切实解决红苕初级产品销售难等问题,提高种植效益。
4.4 加强投入,实施品牌战略
4.4.1 加强科技投入力度
要与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加大对高产、优质、高效红苕新品种的更新和引进力度。
4.4.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县财政应加大支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同时要积极向上争取相关项目予以大力扶持,帮助龙头企业或业主推进技术改造、支持优良品种的引进、产业链的延伸,努力提升产能和效益。
4.4.3 加大技术推广力度
支持和推广地膜保温育苗、起垄栽培、平衡施肥、提藤摘心和配方平衡施肥等技术,依靠现代科技提升品质、提高总产,实现区域平衡发展、产业持续发展。
4.4.4 实施品牌战略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要牢固树立 “品牌就是形象,就是市场,就是生产力”的意识,深入推进红苕深加工及其系列产品开发。要充分利用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这一品牌作为实施红苕品牌战略的基础,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等积极融入红苕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