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与发展途径
2011-07-10刘桃林吴新军张智辉
刘桃林,吴新军,张智辉
(湖南省桃源县农业局,桃源 415700)
农业是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粮食又是基础中的核心。湖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无论是粮食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桃源县粮食生产名列全省前茅,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量显著提高。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快速发展,粮食作为重要战略物质,其生产任务越来越重、发展环境越来越复杂,粮食安全潜伏着不容忽视的危机。
1 面临问题
1.1 粮食生产任务越来越重
粮食既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工业生产特别是生物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原料。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加,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扩张,国家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全国产粮大县,保障粮食安全,责无旁贷。但我县经济底子薄、财政负担重、发展路子窄。近几年,尽管国家重视、政策倾斜,但相比其它非农投入毕竟存在不少差距,责任与权利不相协调,给粮食生产带来新的挑战。2011年全国粮食生产目标总任务5 000亿kg,桃源县粮食生产任务是9亿kg,是全国2 050个县 (市)平均水平的3.7倍。
1.2 粮食生产管理体制机制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在粮食生产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任务重、压力大、困难多、职能弱等诸多问题。一方面,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民有自主经营的主动权,不能用行政命令搞一刀切;一部分农民也产生一种讨价还价的依赖心理,没有项目、资金就不配合,难于管理。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国情,政治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农业生产管理又惯性地采取政府主导、行政推动、项目带动的方式,加上考核考评办法的功利与简单,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应付各种检查,工作中重形式、轻内容,重外表、轻实质,重开头、轻结果,行政成本投入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1.3 非农建设用地、环境污染等导致耕地面积、质量下降
桃源县是农业大县,农业是我县的主导产业,粮食生产是我们的重点。但由于农业生产投入重、周期长、见效慢、收益低,加上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招商引资的利益冲动,房地产业的火爆,城镇近郊、周边地区,良田被占、环境污染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耕地面积、质量下降。
1.4 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危及农业生产、粮食安全
由于气候环境不断恶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频发,对该县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虽然该县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7年增产,但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代价,粮食安全面临严重挑战。
1.5 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变与旧观念发生冲突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环保、绿色、有机食品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推行绿色、环保、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实行粮食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的重要工作。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依赖化肥、农药,虽然产量上去了,但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长期发展势必受到影响;有毒有害残留超标食品对人体危害更重,这种生产方式亟待改变。但从短期来看,产量、收入会受到影响,新旧观念必然发生碰撞,转变观念、改变发展方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6 收益对比悬殊,农民种粮积极性日益下降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兴粮政策,也做了大量政策宣传、技术培训、办点示范等工作,但相比种经济作物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种粮收入微不足道。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高涨和生活成本的上升也极大消解了粮价上涨带来的收益,农民种粮缺乏内生动力。
1.7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素质普遍偏低
与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该县农村 “老、弱、妇、幼”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素质普遍偏低,对新技术、新知识和新产品兴趣低、接受慢、掌握难、应用少,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势必受阻。
1.8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远没有到位
2006年以来,该县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队伍逐步稳定、待遇大幅度提高、工作成效显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对照中央要求、农业发展趋势、农民需要,还存在显著的差距。全县40个乡镇农技推广站、109名推广人员,其中55岁以上的占到6成以上,人员结构老化、知识水平落伍、条件设施落后、职能不明、待遇不稳。体系改革如果仍停留在形式上,将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
2 发展途径
2.1 改革体制与机制
科学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改进政策扶持方式,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2.1.1 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借鉴粮食生产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抓粮食生产的被动和粗放做法,规范政府、农业部门和农民行为,保护农民权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法行政,促进粮食生产。
2.1.2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目前,粮食种植管理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但耕地保护职能主要由国土部门行使,造成耕地保护与粮食种植管理脱节。要切实做到保护耕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必须由农业部门负责耕地保护。
2.1.3 加强粮食产能建设投入,提高粮食专项补贴
国家要加大对粮食生产主产县的基础建设投入,保证责任与权利相协调,提高粮食产能;稳定并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提高粮食专项补贴标准。
2.1.4 改进政策扶持方式
一是创新农业直接补贴制度。粮食补贴应与种粮相挂钩,不能只直补承包土地的农户,应结合农民实际种植面积、产量质量和卖给储备库粮食的数量、或按购买农资的专用发票补贴真正的种粮者,确保种粮者基本收益,增强惠农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二是改革惠农政策实施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职业农民的扶持力度,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激发他们粮食生产的动力。四是加强监管,保证国家产粮大县投资与奖励资金落实到位,防止挪作非农建设项目。
2.1.5 抓好储备粮管理和救灾备荒种子管理
作为产粮大县,一要根据全年粮食种植计划,对各乡镇下达年度粮食生产和定购任务;无论是歉年还是丰年,惠农保护政策要尊重农民意愿,做到应收尽收,应储尽储;强化对储备粮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质量。一要根据全县粮食生产任务和历年灾害发生频率、程度,备齐备足救灾备荒种子,在遭遇特、重大自然灾害和市场短缺时,开展生产自救和平抑市场价格,恢复生产,保证粮食安全。
2.2 创新方法与手段
从社会发展形势、农业发展规律、粮食生产任务、农村农民的需求出发,转变发展方式,创新运行手段,抓好粮食生产。
2.2.1 加快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
粮食作物生长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回报有限。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粮食专业化合作社扶持和引导力度,规范运行,健康发展。该县农民粮食专业合作组织2009年起步,如今发展到15家,入社农户4 800多户,流转土地0.33万hm2,已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粮食高产创建重要的试验示范基地。是实现我县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发展方向和主要途径,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创造有利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二是培养和发展粮食种植大户。发展粮食种植大户符合我县农村实际,潜力大、发展快、贡献突出、管理方便。目前,该县粮食种植6.67hm2以上的大户有158户,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中坚力量。三是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2011年该县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1 000户,辐射带动农户两万户,极大地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四是采取 “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加强与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合作,推行订单农业,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2.2.2 粮食生产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
农业科技是农村生产力,是推动粮食发展的第一动力。进入21世纪80年代以来,该县粮食单产和总产逐年递增,2010年水稻单产平均达到400kg/667m2,粮食总产突破80万t;与80年代以前相比,单产总产增长近2~3倍,没有科技的进步是不可想象的。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快速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一支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作风优良、农民满意的农技推广队伍,是关键,是基础。2011年,该县争取到国家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其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只有把改革与建设工作尽快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才能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
2.2.3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要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前提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要求。只有实现机械化,才能解决劳动力不足、生产成本重、劳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产品质量低等等一系列问题。加快农业机械化实现进程,一方面,国家要大幅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基本农田改造和建设,加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让农业机械有用武之地,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国家要实行更加优惠的补贴政策,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标准和范围;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机械维修和操作技术培训,激发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2.2.4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农村劳动力素质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成为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潜在危机,事关国家农业的长远未来,必须从现在抓起。身体素质的相对提高,通过开展农民互助合作、增加粮食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等手段来实现;文化科技、经营管理和法律知识等方面的素质,必须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大力开展科普下乡、科技入户、农资下乡等活动,同时与政策、法律宣传和 “农家书屋”建设等系列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